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让你的大学US NEWS排名第一

主页菌 Stoooges三士渡 2023-11-22
关注三士渡,人生从此不耽误!



吧,主页菌承认自己标题党了......主页菌貌似不一定能帮你的大学在US NEWS排到第一嘿嘿(除非你在MIT、Harvard、Stanford、Princeton、Yale等顶尖牛校就读...),但是呢,如果你能说服你们学院校董雇主页菌做高级顾问呢,我肯定能帮你们学校把排名在5年内提高几名甚至几十名。而可悲的是,这几名或者几十名的差距往往能影响学生对一所大学的判断。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US News在大陆的学生家长眼里几乎成为了评判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由于信息不对称的缘故,很多学生家长对美国大学的了解仅仅停留在排名多少的阶段。这也导致US News这么一个在排名领域相对权威的机构在大陆被奉上神坛,每年排名的小幅变动都会引发一场朋友圈的刷屏。在美国,放弃哈佛来到一个20、30名文理学院的故事满大街都是,因为他们觉得后者能给自己提供更适合的教育体验。而在中国,这种放弃排名高的学校的故事却寥寥无几。

这也是为什么每年U.S. News的大学排行榜一发布,很多高校校长和校董们就会和他们的手下一起策划,看接下来如何提升自己学校的排名。U.S. News会通过一些统计学手段来制订排名。比如学术声誉,申请难度,学生留校率,师资力量,财政资源,校友捐赠,和毕业率等等都会被赋予排名模型中不同的权重,纳入考量。

既然如此,全国的大学院校都可以采取一些策略来提升他们在这个模型中的分数,从而提升学校的排名(如果他们还没有找主页菌这么做的话)。下面主页菌就来介绍一些实际有效的能帮助大学提高U.S. News排名的策略。不过主页菌也要提醒大学一下:要精明谨慎地使用这些策略,因为它们确实可能会损害学校的“道德风范”。采用这些策略的大学院校必须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这场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千万不要装得“很傻很天真”。像Emory这样老是被大家黑出翔可就不好了...

“骗”更多学生申请

排名模型中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录取难度,而U.S. News对大学录取难度的判断来自于录取率,主页菌当然不会告诉你像Reed College、St John’s College这种self-selective的学校在这模型中有多吃亏。其实敢于申请Reed College这种nerdy奇葩校的学生平均学术能力就比其他学校强很多,也就是说Reed录取率相对偏高是因为其申请池本身就很强。因此Reed College的录取率并不能客观合理地反映出学校的录取难度。怪不得Reed、SLC、SJC这种学校成了抵制U.S. News排名的先头兵。

当然,也有学校会想尽各种办法吸引学生申请自己,从而提高自己的排名。她们尽可能地向潜在申请者推广自己,千方百计鼓动学生申请自己学校——无论这名学生到底有没有足够水平,无论到底是不是对自己学校感兴趣,只要学生能够提交并完成申请便成功了。比如你去了哈佛校园参观,告诉你的tour guide你SAT1900分问他自己有没有可能被哈佛录取。他一定会耐心地告诉你:“你肯定有机会的!我们主要是看中你的特质而不是你的分数”...呵呵,于是这位学生大概会屁颠屁颠地给Harvard贡献90刀申请费买一封拒信。他永远都不会知道每所大学招生办公室都会训练tour guide告诉所有的申请者“You should try. You have a chance”...

同样的道理,很多申请者在自己刚考完SAT时会收到一封令人激动不已的邀请信,并欣喜若狂地告诉妈妈:“Rice邀请我申请他们学校啦!他们一定是觉得我很适合想要录取我...” 不好意思孩子,你可知道Rice在给你发这封邮件的同时大概给几十万个email同时发了这封邮件,而她们每年只会招收几千位申请者。他们联系到了你只是因为他们从Collegeboard那里买到的email list里有你的邮箱地址。

即使学生录取机会渺茫,或者更适合别的院校,学校也永远不应该告诉学生真相从而失去这名申请者。没错这就和市场营销一样。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提高学校的U.S. News排名。

降低申请门槛,让申请易如反掌

在U.S. News最近几年历史上最引发轰动的一件事莫过于2011年Columbia从第8跳到第4的黑马事件。本来在U.S. News排名中一次提高四名并不是件稀奇的事,但这次事件的影响在于其打破了传统的亘古不变的HYPSMC格局——Columbia成为了一名勇敢的tier1学校的插班生。大家可能会问Columbia是如何做到这点的?很简单。2010年Columbia开始接受Commonapp申请了。之前Columbia因为不接受Commonapp使得申请者为了申请她家还需要重新填写UI极差的表格。Columbia当然严重低估了申请者的懒惰程度,也没有意识到他们因为这个错丧失了多少优质生源,直到他们使用Commonapp才知道这点的重要性。同样拒绝使用Commonapp的学校还有Georgetown。我相信Gtown不使用Commonapp是有自己的原因的:或许他们想要筛选掉一批顺手申请自家的学生然而他们这样做明显也是有代价的:对于录取难度一向高于康奈尔的Gtown在US News中的排名总是在20边缘。

当然,很多学校明显没有Gtown这么有骨气。他们总会想方设法地吸引更多学生申请自己。有的学校、如Trinity College、Depauw University,靠减免申请费吸引学生。而Vanderbilty跟WashU则通过不设置Supplement essay保证自家每年都会有一批顺手一申的学生。相比之下、Stanford、Brown这种Essay成堆的学校显然不怎么讨好申请者...WashU跟Vanderbilt为什么那么分控?又为什么那么喜欢录取ED自己家的学生?当然是因为他们RD阶段总能收到一堆本来不怎么适合自己学校的申请者。他们为什么申请?因为学校没有supp。WashU跟Vandy收到这么多份打酱油般的申请自然不知所措,只能按照分数先刷掉一批申请材料再去审阅。当然,因此他们收到了一批分数贼高的申请者。啊哈,这样自己的排名数据就又高了些,真是一箭双雕。


优秀的申请者可别直接录取

录取率的分子自然是录取人数。录取人数越低,录取难度也就越高。于是学校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地拒绝申请者。这其中有一个关键的技巧,就是不要录取那些能力突出,实力最强的学生。因为他们很可能有更好的院校供他们选择,就算被录取了他们也很可能不会来自己学校报道,这叫overqualify。很多大学其实已经开始尝试着这么做了。为了尽可能避免申请者放弃自己学校的录取,学校可以尽可能在ED中录取学生,并设立多个ED的截止日期。如Tufts、NYU这些学校设置ED2就是为了吸引更多优质申请者commit自己。另外学校可以在面试中仔细地判断学生的意向,筛掉一批明显对自己学校不怎么了解的申请者。

这还算是比较合理的筛选学生的手段。有的学校,如UMichigan跟Case Western Reserve,就比较丧心病狂了。他们为了提高自己学校的yield rate、并进一步降低自己学校的录取率,会waitlist全世界的申请者,吊着他们的胃口。如果想要off waitlist怎么办?给我写封求爱信吧!这样设置这么一道门槛后就能保证那些overqualify的申请者都没有被自己学校录取。哎...为了个yield rate这些学校也是拼了。

向中国学习,多盖楼多修路

U.S. News这场游戏的赢家绝对不是那些小气又抠门的大学院校。的确,一所目光长远的院校或许应该务实自身资源,提升运作效率,规划长期的资本投资,也不要让学费飞涨。然而U.S. News排名模型关心的并不是学校节省下来多少钱,而是花了多少钱。排名模型中有一项指标统计每年学校在每名学生身上平均“投资”了多少钱。尽管学校多花钱可能导致向学生收取的学杂费飙升,学校的运营经费上涨,甚至短期内学校赞助基金不断外流——不过让他去吧。等学校排名上去了,未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所以当你听小伙伴吐槽说自家学校又盖了一幢楼所以排名涨了两名时不要惊讶,这是有渊源的。

让SAT说了算


管遭受了诸多抗拒和非议,当今大学申请中的学生的硬实力还是体现在SAT分数和高中成绩上。如果学校每年的新生SAT均分上升,排名就会上升,如果均分下降了,那排名恐怕也会一样下降。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提升自家申请者均分,那就是不强制要求提交SAT分数。注重学生fitness与Essay的学校就经常用这一招,比如Middlebury跟Bowdoin。这两家其实录取难度都蛮大的,但是学生平均SAT成绩不高。为了弥补学校在这方面的劣势,两家文理学院都选择了SAT optional的政策。这样一来那些分数低的就可以选择不提交SAT,于是学校学生均分就上升了。另外一个方法就是“贿赂”高分的申请者,给他们提供助学金,学费减免之类的种种好处,如MHC、BMC等女校就很喜欢半奖录取高分申请者。只不过,这些高分的学生很有可能本来就是家境优越,他们本不应该得到按需提供的助学金。不过who cares。只要能招来高分党,招生办公室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大学也需要包装自己

这个排名的游戏中最关键的参数,不是客观上学校的学术水平,也不是主观上学生获得了什么样价值的高等教育。最最关键的,是学校自己到底有多大牌。而这个参数是怎么被衡量的呢?是通过大学院校的校长、教务长,以及录取办公室的同事们一起投票打分而得出的。可惜的是所谓的名望总会受到一股动量推动——比如连续几年一所学校火了起来,大家就都会觉得这所学校名气的的确确上升了,尽管这一过程完全不需要任何客观依据,比如学术研究上的突破。而打造学校名望的策略很简单,既然投票者就是一些大学院校里的人,那么不断向这些人推广自己的学校就好了呗。当然也可以请一家专业的咨询公司在媒体上打造自己学校的形象,还可以利用一些名人效应:当年橄榄球运动员Doug Flutie就使得Boston College的申请者激增。Emma Whatson更是凭借一己之力硬生生地把Brown当年的排名拉高了一位。怪不得明星学生大家都争着要。




利用统计学模型钻漏洞

U.S. News一直尝试用 统计学方法量化教学质量,并纳入其排名模型。比如教授的平均薪水,教职员中拿到博士学位的比例,课堂师生数目比例,小于20人的课程的数量等等。然而大学院校可以通过操作来让这些数据变得好看,尽管这很可能不能代表学校学术实力的真实情况。小班课很多,可是并不代表教授真的就花了很多时间在学生身上。不管怎么样,这些衡量标准下的数字总是可以给人留下好的印象。举个栗子,原来一所大学每节课上都有20-50名学生,现在校董可以通过一些改变让大多数课上都只有15-19名学生,而少数课上有超过200名学生。啊你会发现这所学校“小班教学”所占比例瞬间变大了很多,然而你并不会意识到这只是学校在玩统计学游戏罢了。

掌握游戏规则

当然了,要赢得这场游戏,必须对规则有透彻的认识。《消费者报告》在评估汽车性能时,会关注这辆车的性能,安全性,耐久性等等要素——简而言之,这辆车能为你做什么。而U.S. News的编辑并不看你的大学能为你做什么,能怎样帮助你实现幸福人生。他们只看学生成绩,教授学术成绩等诸如此类的死板数据。如果让U.S. News的这帮人去评测汽车,他们可能会检查汽车用了多少原材料,汽车经销商觉得这车好不好卖,汽车厂商的高管有几个拿了MBA学位之类的指标来评判汽车的好坏。照他们的算法我猜由Harvard MBA团队打造的纯金汽车大概能排第一吧。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如果所有的大学院校都采用这些“战术”——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学校正在使用它们——那提升学校排名的难度也会陡然加大。排名得不到上升,这些努力还有什么意义呢?而且U.S. News的排名和大学院校的反应一起导致了更为严重的问题。长久以来我们所看重的一些高等教育的价值,比如道德模范和社会责任,正在被破坏。

首先,这些武断专职的排名使得大学院校将目光从以前看重的教学质量上移开了。这和我们的学生和家长的需求是互相违背的。

其次,排名对于那些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以及有色人种,和其他所谓的“非传统学生”打击很大。学校为了改善排名而制订的政策不会惠及他们,而他们身上的一些优良品质比如说坚忍毅力,创新能力,和领导力都会因此而被埋没。

最后,排名会使得学生专注于那些有钱有势的大学院校,而忽略了一些可能更适合自己的、更能为自己提供幸福人生指引的学校。

我们对U.S. News的重视事实上是在纵容一种浮躁的教育氛围。而这种氛围的背后是美国整个教育系统的后退。主页菌之所以要唠唠叨叨地用两期发布给大家关于U.S. News的种种,就是想呼吁大家:
理性看待排名,为自己未来的幸福负责。

最近,应很多小伙伴的强烈要求,主页菌终于设置了关键字回复,当你们输入什么“申请”“排名”“文化”“观点”“文书”甚至“怀孕”都会有奇迹产生呢!这种好事儿,主页菌一般可不轻易告诉别人呢!快来回复吧!
另外,想进2020 Final's Club的今年申请的小伙伴们快点私信主页菌找组织了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