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SAT 2200+,只录了一所保底校,DIY难道真的错了吗?

J&H Stoooges三士渡 2020-08-30
关注三士渡,人生不耽误!


必大家看了之前主页菌那篇《哈佛招生官:中国人申请造假,我们当然知道...》一定会我们的主页菌这位好奇心甚强的H同事不陌生吧!最近这位好奇心甚强的H同事又遇到了一位美丽的实习小姐姐J,作为一位DIY申请者,以SAT2200+,新加坡数学奥赛银牌的背景却只录取了一所排名40名保底院校的经历曾经有过三个申请季、一个月内连收UC系统八封拒信的H君再次感慨良多,实在忍不住托主页菌分享给大家。


H:你在申请时的背景是怎么样的?

J:当时申请的是编程和心理两个专业,对它们都有很大兴趣。SAT是2015年考的,2230。在新加坡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里拿了银牌,还参加了几个编程、语言学相关的研究项目这样。


H:为什么会决定参加SM1项目呢?

J:其实我从初一就有这个打算。后来因为也参加了中考,所以有三个选择,一个是新加坡,一个是普高,一个是国际部高中,当时想摆脱家里的一些限制,所以就去了新加坡。去了SM1之后感觉挺好的,挺自由。


H:怎么决定要DIY申请本科呢?

J:开始的时候接触了一些中介,进入了它们组织的微信群,但是和它们聊过之后感觉非常不舒服,就跟像卖假药的江湖骗子一样,印象不太好。 后来有一个本地的咨询公司在我们学校其实还挺有名的,我觉得他挺靠谱的,但事实证明虽然他特别厉害,有特别多奖项的客户,比较靠谱,但对于其他的普通客户却是忙不过来的,是有重点的服务的这样。大的一个原因也是因为我身边的比较信任的一些新加坡同学和中国同学都是自己去DIY,大家的信息都是互相流通的,而且都参加了一个Singapore-based的公益Mentorship Program,所以觉得好像DIY也没什么问题。


H:其实现在很多咨询机构,服务流程都是公开透明的,还可以体验服务,更有一些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帮助学生半DIY式的,这两种模式里都有可以说是质量不错的公司,当时为什么没试试这些呢?

J:当时觉得有名气的中介,都有点程序化。互联网平台类的,UI都太丑了,而且见不到人会有疑虑,申请季刚开始的时候自己捣鼓了一下,感觉自己是能搞定的。而且身边的氛围,大家一般都不主动谈请中介的事情,而且我比较信任的朋友们都是在DIY。 身边的同学的话,找了中介的都是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了,比如两年前甚至四年前。其实真的就是不了解,很大程度上只能信任周围的人,而周围的人又DIY居多,所以在申请季开始前打消了请中介的念头,甚至到了中期也坚持没有请。


H:当时那些一起DIY的同学,最后都录取得怎么样?

J:只有一个申到了梦校,其他人都不是非常理想。


H:从你自己的角度来说,DIY感觉怎么样?

J:开始的时候,因为我可以联系到我选校清单上在这些学校里读书的长学姐们,所以我觉得还是可以DIY的, 就觉得工作量挺大的,需要自己找资料,找人,每个学校这么弄过去,特别花时间。那个时候就在想,可能还是找中介比较靠谱点,至少自己没这么累,时间还都可以用到文书这些刀刃的地方。但是自己已经做了一半了,半途而废前面努力又前功尽弃了,那就做完吧。


H: 其实我觉得,在申请季不管是DIY还是请咨询公司,大部分人都是一条路走到黑。比如我在自己的第一个申请季,就觉得自己当时的中介不靠谱。可你懂得,人就总有些鬼迷心窍的时候,科学地来说,就是难以放弃sunk cost,否定过去的自己。同时又因为自己也不是非常地明白,不能放手去DIY,如果再请第二个,又要花一笔不少的钱,还不一点就靠谱,所以就干脆寄希望于运气。

J:完全没错,所以后来申请结束,我的同学们甚至已经开始拜佛之类的。我有一个同学去欧洲旅游,他没有去各种名胜景点,他只去了教堂,把所有教堂都拜了一遍(笑)。


H:其实申请说穿了,学校考察我们的就三个大方面:成绩,活动,文书。到了申请季,还要考虑的是选校,自己高中的对口大学,申请策略等等等。

J:哎,总的说来,选校方面是特别失败的地方。当时最想去的是布朗大学和罗德岛设计学院的联合项目,而这项目全球就录30个。然后接下来又在波士顿近郊选了一些学校,比如Tufts,BU,NEU ,还有NYU,再加上UCB,UCLA,USC,U Miami,最后还有如NUS几所新加坡大学就没了。


H:那你事怎么确定这个选校清单的呢?

J:很多招生官会到学校来做宣讲,我会跟他们聊一下,聊完了觉得不错就选了,一般还会想一下自己可不可以visualize自己在那所学校里的样子这样。其次的话,地理位置特别重要,不想要太偏僻太村的学校。


H:其实这个申请名单,我个人觉得还是有待商榷的。比如HMC, CMU, Gatech,Rochester,这些学校在理工上都不弱的。

J:CMU招生官来的时候表现得有点奇怪,让我感觉不太好。又因为当时一起去的那些同学问的都是一些高深的多问题,然后他们就会觉得你问的问题怎么都那么入门。我思考了一下我们学校好像玩编程的人比我厉害的人挺多的,考虑到内部竞争会很激烈,我就一怂没报。

 

H:那Gatech呢?其实EA申请这所学校是个不错的选择。

J:Gatech就完全是调查不到位,因为他们的AO没到我们学校来,我也就没了解过。 我了解信息只有两个渠道,一个是学长学姐,另一个就是AO。所以,如果这个学校没有过学长学姐,AO也没有来过,那我就没直观地了解过。而且那个时候我还觉得自己很厉害,基本上应该可以录自己选的这些学校。所以…


H:这个选校清单,你当时有没有想过修改一些?

J:当时觉得选的这些学校应该,至少可以进个几所,而且还是那种进了就一定会去的学校,所以我当时选校觉得不是一个问题。而且你知道很扯淡的就是我会相信缘分这种,当时就一股脑把自己都交给死脑筋和命运了。当时扯淡的我还觉得自己这样挺对的…但…后来你懂得……


H:那你是怎么去写文书的呢?因为对于你来说成绩,活动都是还不错的,所以文书和选校应该是需要花很较多时间的两件事情。

J:这也是一个问题,我写文书的时候可能和专业脱节了。我文书写的Airy Fairy,但我申请的专业是CS, 计算机,应该特别Logical, 特别Matter of Fact的。就…跟我文书Style会很不一样,可能AO们就会觉得我这种应该申Art啊Lit啊之类的,你怎么会选CS。我当时有翻在网上找到的以前申请者的文书,然后自己平时也喜欢记一些东西,以至于我后来写的文章也就有点东拼西凑的感觉,就是有点串在一起的感觉。 因为我平时写一些段子,就那种特别二的段子,比如“自己学英语的时候被室友吐槽半夜说梦话的时候用的是英文啊之类的”,然后就在文书里把这些段子牵强附会地串起来了。


H:那你有没有买什么专门讲如何写文书的书去看?比如《On Writing The College Application Essay》这种。

J:看了,有时间的时候就会看。图书馆有一整个书架全部都是这一类的书, 文书集锦什么的,但是文书质量良莠不齐,比如有匿名校友文书集,但也不知道他们去了什么学校,看完还感觉每个人套路、思路都不一样。他们也不会说you shouldn’t,他们会说I advise against… 反正就是觉得比较迷茫,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种。所以看了一些之后,就干脆索性按自己的想法写。我和同学一起申请嘛,就和同学一起互相改文章。其实在坡是有一个愿意合作的申请者的小圈子和不愿意合作的一个圈子,然后合作的圈里的信息毕竟是有限的。而且很可能跟你合作的人都是和你走得比较近的,说不定大家性格都差不多,改来改去都是同一类的essay,还是有很多局限性的。


H:写完文书以后什么感觉?

J:我感觉我要把文书收起来不能再看了,因为看了就觉得尴尬,就觉得怎么交了这样的文章上去。不太满意,曾经有一个advisor跟我讲说文书这东西你要早写,然后把它放一放,每过一两个月再去读再去改,但我觉得我这文书不管放多久,回去看都觉得不好(笑),大抵就是这个感觉。


H:所有后来出结果之后,你是什么感受?

J:就特别难受,但又哭不出来。那时候做了一个reaction video的总结,所以我大概已经有一点心理准备了。我知道那些收到拒信的reaction video,就是收到拒信打开以后笑容消失立马关摄像头的那种,然后我竟然自己录了自己(笑)。只录了大概五次,后面真的不想录了。我现在没看,不敢看。那时候的reaction可能就是没有表情。但感觉…就…每次你嘴里说要拒了要拒了要拒了,可是心里面觉得好像可以录。


H:如果重来一次,你觉得你会怎么做?

J:那要看穿越几年了(笑)。穿越两年或者四年的话,我会在那个时候就安排中介或者对自己有个长远的计划。我那时候的计划可能就太短期了,比如说我要去Top JC,或者是我这次考试要考好,或者是我这次活动要做好,对自己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如果是穿越到最紧张的那个时候,在思考要不要找中介的时候,我一定会选择找中介。就因为可能找了之后的半年就不会那么憔悴那么辛苦,半年之后也就不会这么伤心。说实话,自己DIY的话其实还是挺孤单的,虽然会有同学跟你一起改文书,但是真正可以为你自己未来负责的只有你自己,对吧?


H:这样回顾来讲,其实主要是三方面的问题:第一是选校不能全面了解学校信息,资源不多,个人认识的学长学姐的资源是有限的。而第二文书上,又恰恰相反,是资料太多,流派太多,不知道该信哪一个了。 其实第三最重要,是宏观规划,申请的结果其实很大一部分在申请季开始前就已经决定了,而很多申请者仅凭借自己的时间、经验、和见识是很难在申请季前就做好充分的准备的

J:真的,人跟人的眼界差异真的很大。比如有的家庭、有的孩子在高一高二时就已经完全准备好了这种事情,但像我这种走一步看一步都就没办法看得长远。对于走一步看一步的,就不会想到中介这个事儿。观念上出问题的话,就不太可能想到除了一条路之外,还有很多条其他的路这样。


H:其实我觉得,一个人请不请中介,都是可以有很好的结果。关键在于申请者对自己是不是有自知之明,而不是抱着一个船道桥头自然直的心态,靠运气靠人品。用这种心态去申请,谁也帮不了他。申请者应该明确我请中介,是为什么,不请中介又是为什么。对于自己的认知是否清晰,定位是否准确,理由是什么,有没有什么数据支撑,在申请当中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又如何弥补自己的劣势?申请者如果能清楚回答好这些问题,一般来说,都应该会有一个好的结果。当然,其实要做到这些,更重要的是棋在局外,规划好自己的人生,不管是在申请季之前的十八年还是在申请季之后的日子,都要让自己一步步,成为一个更出色的人,这样才Deserve the Better One。


END


还想读其他我们的文章?

(点击相应题目即可阅读)


巴黎祈福 |黑人态度|90后留学生 | 名校与傻逼

离开西北 |政治正确 |同性恋自白 |留美VS撸串


排名 |党校之王 |Offer含金量 |录取办公室

UC中国人 |LAC VS 大U |UCLA VS 清北


假装哈佛学生 |同性婚姻 |美帝审美 |毕业逆袭

校园枪击 |名校性侵 |哈佛意外怀孕 |SAT作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