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招生“舞弊”史
这两天,我被留学圈的一则的新闻刷屏了。
美国联邦政府破获了一起
号称“美国史上最大”的大学招生舞弊案
在FBI的通告中,他们通过一年的卧底调查,发掘了多个提供“走后门”服务的教育机构,掌控了污点证人,证实了至少30多位美国的富豪名流,通过在SAT考试中作弊、贿赂大学体育教练等方式,使子女获得了不属于自己的SAT分数,甚至伪造档案冒充成体育特长生,进入到了一众名校。其中包括但不限于:Yale, Stanford, Georgetown, USC, UCLA等知名学府。
目前被联邦政府起诉的名单中,有作为家长一方的好莱坞演员、企业家,也有提供服务和交易一方的中介机构、大学体育教练甚至SAT考官。调查人员表示,此案还在继续调查中,随着庭审的继续,他们相信还会有更多涉案人员会被公开。)
乍一看,这不过是一个富人拎着钱箱上门,学校敞开怀抱迎接富二代的老故事。刚被北大翟天临刷屏过的我们,很容易产生“天下乌鸦一般黑”的想法,但这个新案背后的美国大学招生潜规则,可能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简单。
古老的游戏
这一切要从前一阵名噪一时的哈佛大学新生调查说起。在那项统计了853名2021级哈佛大学新生(约占该年级的一半)的调查中,我们得知,大约有17%的学生来自于家庭年收入50万美元以上的超级富豪家庭,近40%的学生来自于家庭年收入25万美元以上的富豪家庭。在年收入超过25万美元的家庭中,最多的是白人,其次是亚裔。而在新生的人种上看,白人占52%,亚裔占24%,两者相加占据了四分之三的新生名额。
有钱人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多
这种收入与种族挂钩的数据结果,很符合我们一贯对“白人统治阶级”、“精英富豪亚裔”的固有印象。于是在数据公布之后,大量媒体用“阶级固化正在继续”、“寒门贵子已经灭绝”甚至“今年哈佛新生中竟有50%是富二代”这样的标题党来吸引原本已经足够焦虑的出国党的眼球。
但恰恰相反,我们从中得到的真正结论应该是:哈佛大学新生中竟然有50%不是富二代。换句话说,哈佛大学竟然还提供了一半机会给并非大富大贵甚至是一贫如洗的少数族裔。
这种政治正确系数极低,且反直觉的推论,要从美国大学建校说起。在今天被世界热捧的常春藤联盟中的学校,几乎全部都是在美国1776年建国之前成立的,其中最早的哈佛大学,更是比建国早了140年。联盟中,只有康奈尔大学是在美国建国之后成立的,原因还是建国前成立的另一所老牌大学威廉玛丽学院不想参加常春藤联盟。这些老牌学校的创办者,几乎全部都是在牛津剑桥等欧洲学府接受过古典式的高等教育的移民。这些人为了让自己的子孙后代在新英格兰这片新家园里也能受到这种教育,才选择建立起这样的高等学府。
事实上,我们从哈佛大学所在的城市名称——剑桥市上,就能窥到这种精神的源头。可以说,美国的这些私立顶级名校,从一开始就没有承担维持阶级流动性、提供平民教育的任务,而是着力于如何吸引更多的权贵入学以维持自己的生存。美国大学的这种特点,和中国科举这样的文官选拔制度截然不同,前者因为阶级分化产生了教育,后者通过教育完成了阶级分化。这或许也是高考在我国拥有普遍承认度的一大原因。
其实讲到家庭收入,我们忽视了录取数据中,哈佛还录取了1% homeschool,即“家庭学校”的学生。这1%的人,可能才包含了一些真正的权贵。这和公共大学的历史有关:在欧洲,大贵族培养子女的方式,是将孩子送去专属的贵族学校,或是高价聘用学者当教师来在家上课(有些类似于中国历代皇帝专用的帝师)。欧洲的公共大学,反倒是培养没钱雇私人教师的平民精英和低级贵族的地方。实际上,如今的查尔斯王子的爷爷,是第一个在公共学校接受基础教育的王储。细细想想,能靠家庭私教把孩子送进哈佛的家庭,也许才是真正富人中的精英。
有钱人的潜规则
如果说,SAT作弊、假体育生包装,在美国富人送孩子进名校当中,是个新把戏的话,那真正的通过家族势力和庞大的金钱赠与,使名校降低门槛录取子女,早就是个司空见惯的招生潜规则了。
稍微了解美国大学申请的人都知道,在填写申请系统时,学校一般需要申请人填写是否有曾毕业于该校的亲属。可想而知,在招生办决定申请人的录取结果时,“校友关系”无疑是一个参考因素。
而与此相关的”Legacy Admission”(因校友和家族关系的特殊录取),则更是数不胜数。在长久的学校招生史中,每个学校也渐渐体现出自己的这种偏好。比如,哈佛大学喜欢录取有大额捐赠的校友的子女,布朗大学偏爱录取名人和名人子女,杜克大学喜爱录取大额捐款的非校友子女,圣母大学非常注重校友子女,等等。这样的录取方式,与其说是“舞弊”,不如说是权、钱、教育的公开交换。家长动用地位和财力为子女保证接受顶级教育的机会,而学校通过提供这样的机会,保证自己持续的社会名望和将来源源不断的捐款。
为中国人所熟知的往往是美国的总统们。沃顿商学院的特朗普,耶鲁的小布什,都是被美国媒体定点爆破的“拼爹”对象。但实际上,这只是如前文所说,美国私立大学的运行原则下的产物。只不过因为总统名气太大,难免被人“挖坟”。小布什自己都曾在南方卫理公会大学演讲上,半自嘲半打趣地说:“拿了C的同学们,你也有机会成为美国总统。”(小布什常被黑的点就是脑袋笨、成绩差)可见,成绩不那么好的名门之后,通过家族手段进入高校,并不是什么见不得光的穷凶极恶之事,反倒更像是一个公开的秘密。
成绩差就不能做总统么?
第二等公平
我们都知道,“公平”是一个相对概念,真正的公平是很难定义的,这是经验科学告诉我们的道理。而在美国大学招生上,“公平”也要分不同等级。
第一等公平,自然是在大学招生网站、招生宣传手册甚至是学校内部的招生法则里堂而皇之写着的。这些条文和规定,大部分都是遵照着、“性别平等”、“鼓励国际学生”、“造福少数民族”、“看重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写的。所以听起来是给人一种机会均等,欢迎来圆梦的喜悦感的。
不过基本上不管是美国老百姓,还是身处水深火热中的中国申请者们,对于这些听起来非常美妙的规定都是不寄予希望的。他们指望的是“第二等公平”。例如大学可以对不同族裔的设置不同的录取难度,但不能完全关上某个人群的大门;可以接受体育特长生,但是不能以此作为私人关系进行出售;可以接受名门望族的子女,但不能一点机会也不留给头脑聪明的普通人……
在申请这件事情上,人生而不平等
换句话说,这所谓的“第二等公平”,是大学与民众双方反复磨合了几十上百年之后,一条默认的边界。在这条边界上,大学既保留了给普通人的机会,又能够制定不那么统一和公平的标准,从而录取能给自己带来更多资金、更多声望、更加符合政治正确意见的学生。但前提便是,必须给普通申请者留一条生路,不能把人逼绝了(尽管就目前中国申请者在顶级大学的录取形势来看,已经有逼绝了的趋势)。这条生路并不算太窄,起码从前文提到的家庭收入上来看,50%的非富二代家庭,还是得到了相同的机会。
但如果有人连“第二等公平”也打破了,那么自然就会受到舆论和政府的巨大反击。比如在这次的舞弊案件中,联邦政府对涉案人进行了严重的起诉。为子女走了后门的社会名流们,也被喷得体无完肤。SAT作弊也好,体育生材料作假也好,由此引发的轩然大波,都是因为“第二等公平”被打破了,而不是因为失去了申请绝对的公平(因为绝对的公平本来就不存在)。
有几句评论大概能概括普通老百姓忿忿不平的心声,“说到底,还是没有那么多钱捐楼?老老实实花钱捐楼估计又不犯法又能上学了。”“真正的有钱人,根本就不会用这类低级的手段。”
这就是“第二等公平”,即我可以接受一定程度上的双重标准,但我无法容忍考试作弊、材料造假这种低劣的伎俩。因为这本是我能够相对公平地证明自己的方式,如今若也沦落为有钱即可操控的工具,一穷二白的我该何去何从?当“第二等公平”的边界压得越来越低,申请人一退再退,直到退无可退,势必会引起体系的混乱,甚至信用的崩塌。
这也是为什么在此案中,联邦政府采取了严厉的调查措施,并且所有涉案大学都立刻发表声明,对这种恶劣的暗箱操作并不知情,并且积极配合调查。
因为他们深知,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行为,是对招生体系本身的肆意破坏,这条底线一旦被打破,几百年维护的声望将面临巨大危机,这和每年录取那一批与学校有着良好关系的“权贵”,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别做违规者
说到底,舞弊案教给我们的,是不要做违规者。无论是北大翟天临,还是美国名校招生案,都告诉我们,选择了什么体系,第一要了解、熟悉它的规则,第二要遵循它的游戏规则。违规者不仅会被体系开除,更会被自己的同类唾弃。
因此,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美国招生的考核,不光是标准化考试的考核,也是人的考核,更不免有私利的渗入。美国的高校不是慈善机构(起码大部分不是),录取有钱的和优秀的,是再正常不过的做法。只不过有些资源,由于阶级的不同,也许一个人人终其一生也无法触碰,但别人可能却生来就能轻易拥有,这让大多数人不免有点不甘。
但从物种进化的角度来说,繁衍本来就是一桩优胜劣汰的事情:因为家族的积累、上一代的拼搏,给后代占据更好的资源,提供更好的机会,这是人之常情。受到更好的教育的需要,更是经济实力与日俱增下的必然产物。在人生的道路上,比上学所遇到的差距更大的事情将会不停地出现。正是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我们才有不断奋斗的必要。
当然每个阶层的人,也都在做着跃升梦,就像哪怕是明星、政客,也愿意铤而走险去帮子女舞弊、行贿。但实际上,我们也都在现实中不断地受挫和失败,并终将都会在生活的某个地方停下脚步,接受现实,和自己妥协。
可与其苟延残喘,不如从容燃烧。
做好自己,说不定真的能当总统呢?
本文受《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