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留学预警”让我想到什么

L君 Stoooges三士渡 2020-08-18



青年一代


前几日看到一个段子,说再过几个月,20后就要出生了,他们看90后,就像90后看60后一样。

 

作为一个90后,60后在我心中是父母辈的代名词。但是这个段子让我想起身边一个个结婚生娃的90后朋友们,忽然意识到:哦,原来我们也到了可以当父母的年龄,犹如“晴天霹雳”一般到来的20后,其实就是我们90后的子女啊。即便是99年出生的90后,现在也该20岁了。

 

老实说,老一辈的人对年轻一代容易有刻板的印象和负面的评价。就像70后曾经瞧不上80后,80后曾经瞧不上90后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长大的一代,总是不经意间就成为了上一代的批评对象。在这点上,90后也不能免俗,00后曾经被冠以的“非主流”、“杀马特”等名头,其实大部分都来自于90后。

 

原因无他,无非是社会话语权的一种转移罢了,曾经的70后是社会的主心骨,后来变成了80后,再到后来逐渐要成为90后。

 

但现在看起来,00后不仅没有活成我们担心的“非主流”和“杀马特”的样子,恰恰相反,以我自己接触到的情况来看,我必须承认:现在的00后,尤其是快要上大学或者正在上大学的这波人,应该是我见过最阳光、最温和,也是对这个世界最有善意的一代。


由于我自己从事的行业是本科留学,我能听到很多我们80后、90后对这一代年轻人的抱怨,也许是他们过于自信、也许是他们不够勤奋,但我极少听到有人说他们不够善良。这也许是因为和我们这代人比起来,他们从小接触的世界更宽广、更富裕,也更加友好,因此他们的心中会少些黑暗,多些阳光。

 

当然,他们眼里的世界,比我当年眼中的又要大一些。曾经让我犹豫了很久的出国学习和西方文化,在现在的高中生眼里可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从很多家庭现在孩子初中毕业就开始准备留学来看,这些曾令我有些难以想象的事物,他们早就习以为常。虽然我们有着很多不同,可是有一点还是没变,那就是任何十几二十岁的年轻一代,都会想要去开拓,渴望去创造,去为自己打开一个更大的世界。



因为这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年纪。

在十几二十岁的时候,你可以毫无保留地去爱一个人,也可以没有顾忌地去做一件事情。你可以推开一扇大门,坚信前方就是你要建立的未来,并毫不犹豫地走下去。

这种属性在我们身上都会慢慢褪去。但就像那些喊着“摇滚不死”的中年大叔们一样,我们都希望自己能永远这样生猛地活下去,永远不老。

 


如果让我回想起我的青年时代,我会想到的,是在两个天空和晚霞底下,怅然远望的年轻人。

 

第一次是我初中毕业,中考前的最后一天课,我在放学后和同学踢最后一场球。当时直到天色已晚,临走仍未分出胜负,于是大家决定点球决胜。就在那时,我第一次产生了“与人离别”的意识。

 

我仍然记得那一幕,我坐在操场的中圈处,以一个局外人的视角看着远处的朋友和球门。天色慢慢暗下去,隐约能看到几只飞鸟,天空被红红的夕阳照出晚霞,一直延伸到没有边际的地方。

 

我没有产生什么悲伤,相反的,我感受到一种未知的浩瀚和世界的奇妙。

离别前,那种日暮途远、沉梦昂志的味道让人难以忘怀。

 

第二次是我高中毕业,出发去美国上大学,在上海告别父母后踏上了飞机。因为买的是便宜的机票,所以在飞抵美国本土前,要在日本停留一晚转机。我第一次出长时间的远门,充满了亢奋感。

 

飞机降落日本之前,正是傍晚。我坐在舷窗边,看到发光的机翼滑过红紫的天空,火红的阳光照在机身上,飞机倒影掠过底下无边无际的屋舍,依稀还能看见街头的路灯正在一一打开。

 

从那以后,我就格外喜欢天空和晚霞,直到现在,每当遇到晴朗的天空或者漂亮的晚霞,我都忍不住深沉地多看几眼。

 

为什么会喜欢天空?后来我想了想,可能是因为它对我来说,象征着远方,象征更广阔的世界。

 

我小时候喜欢海子的一句诗,叫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可能是因为看到了无垠的天空,我就能摆脱对离别的愁绪,和对未知的恐惧,转而去畅想这个可以让我去体验、去探索的辽阔世界。

这就是青年时代的我,一个想要各处去看看的我。



我后来留学的日子,就是这样一个到处看看和不断尝试的过程。我能记得我第一次去演唱会,第一次开车远行,第一次去赌场,第一次求职面试……每一次的经历都让我的世界变得更大,变得和以往有所不同。

 

我多么希望现在的年轻人也能永远去尝试,永远去好奇,对自己喜欢的事情永远饱含爱与热情,对自己厌恶的事情永远拥有竖中指的勇气。


我多么希望他们能永远不要丢掉这双看待世界的年轻的眼睛。


留学预警


美国与中国的关系,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在40年以前,我们还是所谓的敌人。历史的车轮颠簸得往往比我们想象的剧烈一些。

 

我出国那年,谷歌还能正常使用,我记得我自己的申请邮箱,还是毫无障碍地注册的Gmail邮箱。可我不知道的是,那好像是那个“最好的时代”的末尾,在此之后,中国和美国的关系似乎从包容与学习,逐渐转向了封锁与对抗。



我未尝没有想过大国角力会对我这样的小民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更没有少听来自家里亲戚朋友的各种“意见”,大到个人是去是留,小到读什么学科、发展什么专业。我身边的声音似乎也总是分左右两派:一面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为理由,歌颂灯塔国的自由民主和幸福生活;一面以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为故事,以史为鉴地告诉我,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出门在外还是要多加小心。

 

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好像从没把这些话放在心上。就像前面说的,我不过是一个想要去看看世界长什么样的青年罢了。这个世界迷人也好,操蛋也罢,都是我愿意去发现的一部分呀。我思考过,但想不出,因为“事情正在起变化”,我一个凡夫俗子能做什么去对抗历史的洪流。与其徒劳地挣扎,不如做自己就好了。

 

可现在的我渐渐变了,我做上了留学行业。我揣摩起了宏观政策的最前端,也要无数遍地应对一个个家庭和一个个父母对于中美贸易战的担忧、对留学前景的疑问。我身上承担的责任已经不仅仅是我自己,逐渐也成了一个个和过去的我自己一样的孩子。

 

所以当“留学预警”袭来的那几天,我开始理解家长们的担忧,开始像一个中年人一样,研究形势、分析利弊、指点江山。

 

而有趣的是,我观察到,在紧张的时局里,忧心忡忡的基本都是家长,而十几二十岁的高中生、大学生们,还是一如既往的淡定,该出国出国,该念书念书,该怎么活就怎么活,就和我当年一样。


我突然意识到,我“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但年轻一代们却依旧是恰同学少年。他们和过去的我一样自我地活着,可以挣脱一切束缚,还是那么生猛,那么奋不顾身的样子。在这个焦躁的世界里,他们仍然能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是因为他们心中有足够的阳光,有对这个世界足够的善意和好奇的眼睛。



转变


可以说,我和三士渡见证了彼此身份的转变。

 

几年下来,我从留学生变成了从业者。我看着它从一个由学生本身组成的团体,变成一个把越来越多的人变成学生的公司;我看到了它如何从一个不见经传教育创业机构,到现在学生、家长、老师川流不息的地点;我看着它从寥寥几人的小圈子,一步步发展成了留学环境里的大家庭;我看着它从一个只有口号的行动,变成了一个改变了很多人的社区。

 

而它也见证了那个从海外归来有些茫然的青年,如何慢慢成为喜爱教育行业的从业者;它也见证了我在这里和朋友一起聊过的天,和学生一起谈过的未来,和家长一起谈过的合同;


它更见证了我从对世界有些执拗,到现在能够坦然思考,并淡然记录的转变。

 

这也是一种陪伴。当你和事物之间有了足够久的陪伴之后,你的身上就有了时间的影子。就像我们学生时代的老师一样,一年一年地看着自己的学生在自己身边相聚、相识、学习、恋爱、成长。

 

时间如白驹过隙,再回首恍然如梦。



三士渡


三士渡快要6岁了。

它伴随了很多90后、00后的交接与成长,而它自己也是一个由90后构成的企业。

 

它和所有十几二十岁的青年人一样,渴望去尝试,渴望去探索一个更大更好的世界。它就像过去的我自己一样,可以毫无保留地去做一件事情,不遗余力地去把留学这件事做到极致、做到最好。



尽管我们会逐渐老去,我们的心志会慢慢变化,但我们面对的,永远是那批和曾经的我们自己一样,生猛的、无所畏惧的年轻一代,也是对这个世界怀有真诚善意的一代。

 

所以我们希望,他们能永远生猛下去,永远对世界饱含善意。因为我们知道只有这样,明天才会变得更好。

 

我们一如既往地坚持人性化教育,不计成本地提供多对一导师制的留学咨询服务。我们还集结了数百位遍布美国百所大学的导师群体,只为提供最有效的申请指导和人生规划。

 

另外,面对变幻的国际局势和留学形势,三士渡还同时提供除美国本科以外的多国申请(如加拿大、英国、香港、新加坡等),没有任何费用添加,不限制学校数量,完全依照学生与家庭的留学意愿。

 

我们希望替你打开人生的无限可能,带你去看一方天地。希望让你面对留学这件事时,就像当年眺望天空和晚霞的我,同样的充满希望,同样的坚信奋斗。

 

这件事情不止是为你而做,也是为我们自己而做。

希望它能见证你与三士渡未来的日子,见证我们未曾逝去的青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