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难申请季又要来了?
01
在留学这件事上,我们的记忆是受到时间的混淆的。
比如,美本申请如今已经成为海外留学最热门的选择了。但仔细想想,去美国念本科这件事真正被人熟知,不过就是十年出头而已。搞留学的都知道,05年后美国大学才广泛招收国际生,中国申请者的大爆发不过是08年金融危机后开始的情况,直到今天也就是刚过十年的时间。
换句话说,我们中国家庭,把去美国上大学(本科)作为一个可行的计划来考虑并为之投资,仅仅十年左右。
这让我不禁去想,在这十年以前,我们都在干什么呢?
比如,我们早已习惯了假期补习标化,觉得暑假不去背单词、刷题简直是件“大逆不道”的事。但我们不妨回想一下,各种SAT、托福培训班开始遍地开花,有超过十年时间吗?对于已经正在美国念书或者已经毕业的人来说,这个时间可能连人生的1/2都没有。至于最近流行的“美国大学夏校”,在当时更是听都没听说过,不要说衡量好坏、提早准备了。在我们漫长的童年里,绝大多数暑假,还是在和旅游、游戏与暑假作业为伴啊。
前几天在给学员策划IB选课方案,突然感觉IB、Alevel、AP这些体系,简直已经成为了我对“上学”这件事的代名词。但从我知道这些国际课程起,大概也就是五六年的时间,此前的人生里,恐怕连国际学校、英语教材长什么样都没见过,我自己当年是怎么上学的?不也就是读读《荷塘月色》、背背三角函数,到了期末做做卷子吗?
再说到现在风口飞猪一般的留学中介,现在可能已经被大多数留学生视为了申请的必需品,但和我同年龄以及比我大的留学前辈们大概会记得,我们经历过一段中介还在萌芽之中、留学信息极为不对称的时光。我们想要的录取经验和数据,不会在各大中介的宣传册上,也不会在各种网站和公众号里,得靠自己去身边打听、去贴吧论坛上问;我们想要的活动包装、主线规划,大多也是靠自己摸着石头过河,没有什么“大佬”帮忙支招;当年的申请文书,大多也是自己倾力而为,最多再找个老外朋友帮忙看看,压根没有“有趣的灵魂”、“高尚的情操”。没经历过这个“蛮荒时代”的人,大概很难知道DIY申请是什么体验了。
这种光阴似箭的恍惚感让我意识到,人的适应能力就是如此强大,并且适应得如此之快,仿佛一切新的事物,都是天经地义一般。
02
适应能力带来的一大益处就是,我们能适应好事,但也能适应坏事。
在学生时代,许多人都有过考试考砸了的时候。拿着一团糟的托福成绩单告诉家长的时候,感觉天昏地暗,觉得自己熬不过这关一定完了;收到拒信的时候哭天抢地,天都快塌下来了,觉得自己这辈子八成是没戏了。然后,日子好像也就这么过来了。
在学生时代之后,许多人会遭遇更多不顺的时候。失恋的时候,多半觉得世界天旋地转,以后的人生再也好不起来了;做生意亏得血本无归的时候,很可能是两眼一黑,生活的希望都给打击没了。然后,日子似乎也就这么过来了。
不是因为事情不够严重,只是因为人的适应能力往往比自己想象的强。
世上有万般的艰难险阻,但大部分的难事,是难在我们在开工之前,彷徨无措,患得患失,觉得自己估计不行。真上手了,聚精会神,反而忘记害怕了。就像在坐船之前,听着两岸猿声,望着湍流急涌,心惊胆战,忍不住想自己过不去怎么办。可船真的开出去了,不知不觉再抬起头时,好像却是轻舟已过万重山?
03
有个笑话是这样的:
有个年轻人去算命,问自己这辈子财路如何。
“你会苦到三十岁。”
“然后我就发达了?”
“然后你就习惯了。”
这个笑话听起来是个黑色幽默,有那么点无奈的意思,但真的吃过苦的人一定会懂:当面对艰难的时局和坎坷的人生时,能够习惯,是个很重要的素质。
2019的美本申请季快到了,所有人都在说,这个申请季,大家又会更艰难一点。可能因为我是干留学这行的,所以我记得很清楚,对于“最难申请季”的悲观预测,去年便是这么说,前年也是这么说的,再往前推,基本还是这么说的。当年觉得可能今年的学生又要惨淡了,事后看来,也录得还行。
这其实就是我们强大的适应性使然。过去的艰难,已经被当作必然的过程忽略掉了。就像当年DIY时候乱凑的活动、瞎写的文书,回忆起来,“好像也没那么糟糕?”
实际上,我们就是这么一边抱怨,一边努力着,度过一年又一年的。
这段时间,我认识的学生、家长,经常会自嘲,说申请季会很艰难。我周围的同事和其他过来人们反倒不是很紧张,大概是因为再难的日子、再惨的录取都见过了,“还能惨到哪去?”
接下来的申请季,也许会很辛苦,但总还有指望。世上没有过不完的好日子,同理,也没有过不完的坏日子。人生的起伏、行业的兴衰,大多数时候只是由着概率随机地更替而已。
作为留学生,我们之中的每一届,不管是已经出国还是还没出国的,都在做着升学梦、名校梦,但实际上,我们也都在现实中不断地受挫和成长,并终将会在生活的某个地方停下脚步,接受现实,和自己妥协。
美本申请这件事,也不过只有十岁左右的年纪。背后的光与前面的光,其实一直在提醒我们:
隧道再长,总归有出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