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当下,请远离新媒体文盲和流氓
在过去的两个月,相信大家和我一样每天都会在朋友圈、微信公众号和群聊天中收到几十甚至上百条有关疫情的消息,其中不乏谣言和fake news,比如这条在微博被疯传的川普采访照。
在图中,美国总统被一群手持收音长杆的记者包围着。图片配文也挺耐人寻味的,微博发布者似乎在暗示国外记者们担心川普感染了新冠病毒,不敢上前采访。
很多人光凭一张图就确信美国总统被确诊新冠病毒。就是这张微博照片连带配文在短短一天之内收获了11.3万个赞,3.8万的转发和7千多条评论。
但实际呢,这张图摄于2018年川普出席第一次世界大战100周年纪念活动。两年前的一张照片摇身一变,在2020年的新冠疫情中成了让一众网民高潮的内涵段子。
照片被辟谣后,一些人对后续真相却不以为然:“谢谢,有被笑到”、“娱乐小道消息嘛,不必当真”、“川普肯定得病了,只是美国不敢爆出来”。
这次的疫情让我们看到了网民在新媒体时代对待真相的态度。很多人在乎的不再是消息的真伪,而是它的娱乐性:它搞不搞笑,自己有没有被乐到?
仔细想想,在这场新冠疫情中我们听到这样的谣言还算少吗?
从起初的「钟南山院士称每天喝大蒜水可预防新型冠状病毒」到「周杰伦坐隔离舱出入机场」,再到如今的「C罗买下小岛隔离新冠病毒」...未经证实的假消息也像病毒一样在我们的社交媒体肆意流窜,把焦虑、恐慌和狂热的情绪带给接触到信息的每一个人。
哪怕我们拥有权威的辟谣平台,仍然有人宁愿相信亲友家族群一张来路不明的微信聊天截屏,相信微博抖音疯转的虚假照片和视频,也不愿意多花一点时间考察消息的来源,去多个权威国内外媒体反复核实信息。
谁是新媒体流氓和文盲?
英文中有个词叫Media Literacy,意译过来可以理解为「对媒介的认知能力」。Media我们都知道是媒介、媒体的意思,而在英文中Literacy特指看书写字的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人则被称为Literate。如今我们已经把看书识字的能力当作是在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但在新媒体时代一个人光会识字是远远不够的,准确获取、客观理解和妥善运用信息的能力也应该是21世纪互联网公民的基本素养。
而在疫情当下,很多人并不具备这种批判性思考的能力。这次的新冠疫情让很多在家隔离的人不得不盯着手机时刻关注疫情走向,也让我们意识到在新媒体取代传统纸媒后,我们获得信息的渠道变多速度变快了。
而速度快这一点也是新媒体的弊端,因为速度会牺牲很多东西,比如信息的真实性。对很多媒体人来说,快速获取大众的关注度和抢占热点成了最首要的事情,而花时间去核实信息则成了奢侈、次要的举动。
结合这几个月的情况,我们看到蓄意造谣和散播谣言的人就像流氓和文盲一样,一个在有意作恶,另一个因无知作恶。
「新媒体流氓」多半是那些对大众传播学和读者心理学了如指掌的无良媒体人。先是起标题用UC震惊体和煽动性言论带一波节奏,然后精心选取案例和数据来佐证自己片面的观点,最后再买水军给自己的文章造势...他们不惜打道德擦边球、吃人血馒头也要赚取更多的流量和热度。
而「新媒体文盲」是那些热心肠、爱跟风的老实人。这类人获取信息的渠道大都来自亲朋好友的朋友圈转发和群聊天记录的截图。他们本意是好的,把谣言转给你是因为他们在乎你和你家人的健康安全,但他们全盘接受所有信息,把片面观点和负面情绪传递给更多人的行为不可谓无辜。
互联网大环境对于这种恶不加约束,群众对于造谣者过度宽容的态度,让传播谣言的代价跟「一键三连」所带来的快感比起来无足轻重。当真相对这些内容制造者和传播者变得不再重要时,谣言就更容易被制造被传播了,这在国内外都是很普遍的现象。
如何识破谣言、看清真相?
在纸媒时代,从前线记者采集一手信息到报纸发布信息之间有一个严谨有序的流程,而在新媒体时代事情变得更加复杂了。当网页链接变成了信息的参考来源,作为信息消费者的我们,如果想离真相更近一步就得谨慎对待这些网页链接,必要时应该自己主动去追根溯源核实信息。
转发消息前,冷静思考五分钟
为了让美国年轻人学会识破谣言,斯坦福大学自2016年起专门开了门「公民网络推理课」(Civic Online Reasoning)。课程的目的是训练初高中生对网上内容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学生们被要求时刻提出三个问题:信息是谁发布的?有什么证据?其他消息来源怎么说?这三个问题对我们也同样适用。显然不是所有信息都是可靠的,如果你的消息来自于同学群里匿名聊天记录或某娱乐大v的段子截图,你就该好好想想到底该不该转?如果你只看了标题却没耐心通读全文、了解事件的全貌,你就不应该转发。
用多个权威网站核实信息是最谨慎最保险的做法了。如果有三个以上的国内外权威新闻网站都证实了,这个信息才算准确。实在不行用之前提到的腾讯新闻旗下的实时辟谣平台「较真」也能粉碎不少谣言。如果你没有时间核实你手中的信息,最好还是别转了,不要随意透支别人对你的信任度。
读文章必须分清观点和事实
要知道所有媒体人在写文章的时候都有自己的立场,你在阅读文章聆听观点的时候,也要小心别被作者自带的偏见带了节奏。如果你阅文无数,你会发现不同的作者在描述同一事件的写作角度和表述观点的措辞都有微妙的不同。在不同之处,你也会看到一些重合相似的东西,比如说他们列举的客观数据是相同的。不过就算是数据也要警惕,就像我们之前写的疫情文章中提到的,美国人感染人数少可能是因为试剂盒不够检测不到位所导致的。
最好的办法是剔除作者的立场,用客观数据和逻辑论证形成自己的理解。必要时请借助一些统计学的知识思考你看到的现象,比方说理解了幸存者偏差你就不容易以偏概全地看问题。总之,动词比形容词更客观,列数字比举例子更客观,事实比观点更客观。
同理心能帮我们警惕固有偏见
英文中还有一个词叫Implicit Bias,中文直译成隐形偏见,你也可以理解为固有偏见。固有偏见常常在潜意识中影响我们做出决定的行为以及看待世界的方式,我们有时甚至无法理解这些固有偏见对人们的影响。
判断一个媒体是否存在偏见,你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它的信息来源和文章出发点是什么?它写的东西是不是刻板印象?它的措辞和论调是不是具有煽动性?当你有意识去筛选你的信息、分析你经常接触的新闻来源,你就能识别这种来自媒体的固有偏见。
你也可以试着当一回媒体人,学着对你发布的言论负责。当你自己尝试做新媒体开公众号,在油管b站发布自己的视频,你很快就会意识到你必须为你说的话负全责。当我们学着自己去发布信息,我们也能渐渐从内容创作者的角度评判主流媒体正在创造、消费和分享的信息。
“很多事情本没有对错之分,只是立场不同”这句话在我看来是很狡猾的论调。它掩盖了那些造谣者本该被质疑和探讨的做事方式和思维模式。至少放在如今的新媒体时代来看,无论是信息的发布者和接受者都应该有自己的道德底线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立场不同应该是指媒体人叙事角度和风格的不同,百家争鸣也应该是本着“让读者能更理智客观、深层次地理解事情的全貌”为目的去撰文。但很遗憾,不少媒体人更多是在用诡辩和搬弄是非去矫饰自己的动机不纯,他们简单粗暴、毫无逻辑地把数据案例拼贴在一起,从而引导读者们的集体情绪宣泄。
可当他们赢得了更多的流量、引发了更多的讨论、获得了更多的转发,他们也弄丢了最宝贵的真相。你要想把真相重新找回来?那就请好好培养自己的媒介素养,远离身边的新媒体流氓和文盲。
Reference:
https://www.nytimes.com/2020/02/20/education/learning/news-literacy-2016-election.html?searchResultPosition=7#commentsContainer
https://www.cjr.org/special_report/media-literacy-trump-fake-news.php
https://www.renaissance.com/2018/07/26/blog-4-essential-skills-media-liter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