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T 34 麻省理工学院录取 | 美高教会了我:强者挥刀向更强
今天,主页菌邀请到了早申阶段被MIT录取的S同学。身为就读于一所美高牛校的学生,她跟我们透露了初来美国的不适应,后来通过探索自己热爱的数学和CS来开拓圈子,最终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的故事。也许在外人眼中她的经历看似顺风顺水,但她清楚要想被MIT这样的理工神校录取,除了运气成分少不了顶级奖项和优秀活动的加持。今年MIT的早申人数高达15036人,和去年相比增加了62%,然而MIT官网显示目前只录了719名学生,早申录取率创历史新低(4.78%)。是什么样的学生才能被MIT一眼相中?希望S同学的分享能给你一些提示。
EA翠录档案
S同学
美高
标化:GPA:4.51(weighted)
SAT 1:1540
SAT 2:数学 800
夏校:ROSS数学夏令营、Awesome Math数学夏令营
主要奖项:AIME 9分(美国数学邀请赛)、USACO金奖(美国计算机奥林匹克竞赛)、Math Prize for Girls Qualifier(AMC前300的女生会被MIT邀请参加的比赛)、Scholastic Art&Writing Awards(美国艺术与写作大赛)、National AP Scholar(美国AP学者奖)
主要活动:计算机女子社团、疫情期间的Java线上夏令营、有关物联网数据收集的独立研究、全国青年观察竞赛(Youth Observation Contest)
申请专业:数学和计算机科学(Course 18-C)
01
我所在的美高算是当地一所理科很强、内部竞争相当激烈的公立高中,里面有一群全美理科竞赛拿大奖的巨佬们。学校每年申进MIT的差不多3-5名学生,今年破天荒录了8个人。作为一所公立高中,学校为我们提供的教学资源算丰富的,理科教学偏高级,会提前教一些大学里才学的课程,比如多变量微积分、有机化学、计算机独立研究等等。
课程之外,学校也为我们营造了良好的竞赛氛围。计算机和数学社团每周都会举办数学竞赛、计算机奥赛等研习班,还时不时带我们去参加一些全国性的比赛,同学之间也是互相支持。我自认为自己是个遇强则强的学生,感谢身边那群理科大牛不断激励我提高自己的理科能力。
我偏爱“技校”(文科实在是学不来),作为技校榜首的MIT自然成了我的梦校。外加上我们学校是MIT的目标学校,前几年录取情况都不错,我就想试一试。专业方面我选择了MIT的18-C,这是MIT特有的专业,同时涵盖数学和CS课程,不少STEM方向的申请者都会优先考虑它。
我对MIT的第一印象是查尔斯河畔的高冷技校,学生Nerdy,同时也有着理工科的幽默和审美趣味。MIT吸引我的主要是两方面:一是MIT的黑客文化、Nerd Pride与我很适配;二是学校的地理位置是我的理想型,作为一个在南方生活了17年基本没碰上过雪的人,会特别向往下雪的冬天。
02
我高中前两年比较自闭,主要就是打竞赛拿奖,随波逐流地参加一些大众组织。11年级开始,我试着主动争取一些社团里展现领导能力的职位,同时也会组织自己的活动,比如疫情期间开线上夏令营免费教小朋友编程…
对我最有意义的活动是计算机女子社团,在那里结交了很多朋友。她们在我学CS的前期就一直支持我,等我水平上来了便和我一起学习机器学习、网络安全、写App…除了结识很多牛人,我也组织了不少工作坊和活动,鼓励新人来探索CS这个学科。
我的个人文书写的也是这个活动。刚来美国后,我发现很难融入当地的STEM社群,后来通过参与组织活动跳出舒适圈,再到帮助更多女生加入这个圈子。可惜MIT自带的系统不看个人文书,它只要求我写6篇小文书,所以这篇文章没用上。
我本身对数学和计算机比较感兴趣,规划导师就建议我尽量在申请中往数学这条主线上靠。在导师的指导下,我申请到了ROSS夏校。每天花5-6个小时研究纯数让我离数学本质更近了一步。可惜今年ROSS因为疫情换成线上了,很难有大家一起做题玩耍的沉浸式体验。
除了ROSS,导师还建议我在理科活动外安排一些社科活动的点缀。于是我参与了全国青年观察竞赛,和三士渡学员一起组队研究中国留学生陪读父母的亲子关系问题。
我在STEM这块积累的活动比较多,MIT的六篇文书也是围绕这些素材展开,主要展现了自己对数学和计算机的热爱。导师建议我在文书中多展现自己的多面性和特点,所以我在文章中也强调了女性领导力、团队合作和对社群的贡献等综合能力。
MIT文书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聊一聊“做什么事能给你带来愉悦”?我讲了自己喜欢逛博物馆、美术馆和画画,算是从非STEM的维度展现了自己的特长。好像MIT很喜欢除了理科外,拥有美术或音乐背景的学生。
我在11月2号收到了面试通知,立即约了一周后的面试。我比较幸运吧,朋友刚好跟我是同一个面试官,她在我前几天面,所以我从她那儿提前知道了会问什么问题,准备得也比较充分。
面试官是个60多岁的老爷爷,面了我们学校学生好几年了。他面试第一个问题就问我对高中的看法,然后跟我聊了聊往届面试的学生。后面问了为什么学数学和CS?Why MIT?课余时间做什么?家庭背景?10年后想做什么?…等一系列很标准的问题。
面试一共持续了90分钟左右,基本上后半部分都是面试官在聊自己的经历。整体氛围很轻松,更多的是像闲聊,老爷爷还说了之后有关于MIT的问题都可以发邮件问他。
03
今年MIT EA录取率史上最低(<5%),我打开申请系统前心里一直默念希望被Defer,不过我妹妹在旁边说我一定会录。MIT发榜几分钟后,两个朋友告诉我她们被录了,我很为她们感到开心,但自己还是没敢查结果。
30分后我终于按耐不住点了更新界面,看到彩带的时候整个人都懵了,因为MIT Offer的开头没有Congratulations,我当时以为被Defer的同学也有彩带,直到看到后面的Class of 2025才反应过来我被录取了。那一刻突然梦想成真感觉很不真实,我又读了好几遍录信,才确认自己真的被倾心4年的梦校录取了。
我猜MIT录取我的主要原因是女生+有理科竞赛+学校是MIT的目标学校+非国际身份+亿点点运气。今年早申请人数变多,MIT可能更偏向在目标学校多招人,我们学校今年MIT EA录的人数是往年的两倍,MIT在有些其他州的学校也是5-6个学生一起录取的。招生官可能没时间仔细审阅,就把理科竞赛作为一个相对直接的审判标准。
我感觉对于美高女生来说,数学竞赛如果晋级过USAMO及以上,平时成绩和活动不拉垮的话,应该有九成把握录取。晋级过AIME加上其他理科竞赛也是很有竞争力的。
被MIT录取后,我也担心过课程太难,但我觉得美高念书这几年磨练了我对压力的承受能力,适应起来应该还行。一方面,MIT里面有很多我同高中的学长学姐们可以请教问题、汲取经验。
另一方面,因为MIT的课程是在太难了,学校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就从2020年秋季开始推出了P/NR打分机制。大一新生入学后,你第一学期的课程GPA是可以选择合格或不记入成绩单的,然后春季学期再慢慢过渡到ABC或不记入成绩单。从大二学期开始,MIT才会给你安排上正常的打分机制。因此作为即将入学的新生,我进去后是有一段与课业磨合的时间的。
申请季这一路,我最想感谢的是Kim老师,她一直给我很多精神上的支持。晚上有时候我想申请睡不着的时候会跟她聊聊天,她也会及时回复我,缓解我的焦虑,每当我陷入自我怀疑都会给予我自信。19号放榜那天她和我一样兴奋地没睡等我出结果,好在是出乎意料的皆大欢喜。
04
今年应该是史上最棘手的申请季了,在疫情影响下有太多不确定性。我很幸运,不用折腾回国隔离上网课,8-12月份的SAT也都有机会在离家不远的高中参加考试。唯一的影响可能就是一整年很多线下活动做不了,但这也让我有更多时间去了解自己,挑战一些新的尝试,比如和朋友做了商科活动等。
申请季结束后,我想继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学学更深难度的数学、计算机和哲学、写写App、探索一些新的领域和兴趣爱好之类的。明年春天我还想和朋友们一起去公路旅行,开车到附近的海边租个小木屋,享受几天与世隔绝的高三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