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人学医,天打雷劈?”——我在宾大口腔医学院的这些年
最新一季职场观察类真人秀节目《令人心动的offer3》正在热播中,这一季节目聚焦于医生这一行业,记录几位医学生在三甲医院进行为期40天的实习过程。
对于留学生来说,在美国学医也绝非易事。今天我们就把镜头转向美国医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下面是一位来自宾大口腔医学院在读留学生Q学姐的高质量采访,希望能对未来想要出国学医的同学们有所帮助。
美国医学院一般怎么申请?可否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医学院的申请经历?
美国的医学院和国内的体系不同,需要上完本科四年之后才可以申请。我高中是人大附中的,本科在杜克读神经生物学,Neuroscience major有一个好处就是有很多课和pre-med要求的课是重叠的。本科毕业前一年申请到宾大口腔医学院,今年已经是在医学院的第四年啦!
👉申请流程:
医学院的申请系统和大学的common app有点相似,可以在这个portal上提交你的主文书、成绩单、标化成绩、推荐信、活动列表等等,每个学校还有自己单独的一些补充文书。一般申请开放是前一年的六月份(我当年是六月份开放)。有一些医学院的录取是rolling admission,所以学校的advisor都鼓励你申请一开放就把所有资料都提交上去。
学校从七八月份就会开始看大家的申请,然后再发放第二轮申请资格 (secondary application,再收一遍申请费),有的学校还会再让你写一些补充文书来进一步了解你。在两轮筛选过后,每个学校就会给他们心仪的学生发面试申请。
👉面试:
不同学校的面试方式还不一样。有的学校是open file interview,有的学校是closed file,还有一些会给你规定场景,让你想象自己是医生怎样和病人沟通,或者作为团队中的一员如何解决大家的矛盾等等。在面试之前,我都会上SDN (student doctor network)去看大家之前面试的经验来准备。
👉标准化考试:
口腔医学院(Dental Medicine)和传统意义上的美国Medical School略所不同,我们的标准化考试不是MCAT (Medical College Admission Test),而是DAT (Dental Admission Test)。考核的内容包括生物、基础化学、有机化学、数学、阅读以及空间认知想象力(perceptual ability)。
空间认知想象力这一部分非常好玩,有点像我们小学做的奥数题。它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题型,包括三视图、裸眼看角度大小、数立方体、折纸箱、立方体展开等等。
从Duke神经生物学专业怎么走上宾大口腔医学道路的?
我从小就很想学医,所以大学选了Neuroscience专业。但我当时做神经生物学和心理学相关的科研,发现自己并不太适应实验室每天枯燥地跑测试、等结果、做数据等等科研方面的工作,不过我对所有需要动手操作的部分都很感兴趣。
👉对牙科一见钟情:
后来我去shadow了各种各样的外科医生,包括神经外科、心脏外科、骨科、眼科激光手术等等,然后也是机缘巧合,我们学校的pre-dental advisor说让我去shadow她的儿科口腔诊所,我几乎是第一眼就喜欢上了牙科诊所的氛围。
因为我去一般手术室的时候都很紧张,感觉病人的生死都在你的一念之差,周围都是各种监控设备“滴滴滴”的响声,气氛非常严肃。而牙科诊所尤其是我去的儿科诊所的整个氛围就很放松,他们的等待区有各种游戏机和玩具,放着动画片的电视。而且牙科室的各种器械一眼看上去就非常精密和便于操作,设计这些工具的人也一定都非常细心聪明,所以从那之后我就很坚定地选择了口腔医学。
口腔科平时学习的课程有哪些?和其它诸如外科、内科等医学科目在学习内容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在美国,dental school和medical school是完全分开的两个独立学院,课程设置十分不同。我们在基础医学的课程(生物化学、神经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免疫学、解剖学、病理学、药理学、微生物学、流行病学、伦理学、影像学、等等)之上,还有很多口腔和牙齿特殊的课程。
👉口腔科课程:
除了我们每一个口腔科的专科(牙体牙髓学、牙周学、儿科、口腔外科、正畸科、修复科)有自己专门的课程之外,还会有很多口腔专属的课程。比如说麻醉学,作为牙医几乎每个病人都会需要打局部的麻药。最让我痛苦的一门学科是口腔病理学。除了需要忍受每一张令人极其不适的口腔疾病的照片之外,上百种五花八门毫无规律的疾病或者肿瘤的名字让人无比头疼。
我们从第一年开始就会在假人身上开始练习钻牙、补牙、做牙冠、做全口义齿等等操作。当我们通过所有在假人身上的实际操作的考试后,我们在第三年开始临床的实践,开始自己负责看病人,建立他们的治疗方案,负责将他们的口腔问题一一解决。
👆这是我们在假人身上练习的教室
在网络上看到有口腔科的学生分享说在课堂上会互相练习拔智齿,你们在课堂上有什么特别的教学案例吗?或者说在课堂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体验吗?
我们会互相练习打麻药,平时大家需要洗个牙什么的也可以大家彼此练手。
👉“模拟标准病人”课程:
在第二年我们会有“模拟标准病人 (standard patient)”的课程,来教我们如何和病人更好更有效地沟通,同时照顾到病人的心理问题。我当时面对的标准病人说自己受到家庭暴力,导致前牙全有不同程度的破损,然后自己还感染了HIV,家庭环境也不好一直没有钱看病。我一开始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应对这样的场面,就是很安静地听病人把自己的故事讲完,然后内心在疯狂地想怎么组织语言来安慰她,后来还是觉得自己没有发挥得很好。但老师竟然说我这样用心倾听是对的,应该让病人说完自己想说的,而不是让我们医生来主导整个对话。
这个对我印象还很深刻的,很多时候医生并不是什么妙手回春的救世主,而是帮助病人回归健康的一个摆渡人。因为把一颗牙治好容易,但是一直维持牙齿和口腔的健康,则需要自己每天的努力和坚持。
最新一季《令人心动的offer》聚焦于医生这一行业,参与人员基本都是硕博毕业或在读,不过网友们似乎仍不好看他们的学历。你如何评价现在医学生学历内卷的现象?
我对国内的医学院制度不是很了解,只是简单地听同学说过如果想要在三甲医院做主治医生的话至少需要博士学位。在美国这边首先申请医学院的要求就是本科或者硕士学历,读完医学院的学位已经是医学博士(MD)或者我们的牙科医学博士(DMD),而这仅仅是最开始的四年医学院的基础。
👉美国住院医时长:
医学院毕业之后,不同的专业领域会有不同时间长度的住院医(residency)时期。美国的院医时间最长可以到七年,等毕业了之后大家都差不多三四十岁了。像我们读完四年的dental school之后,如果想要做口腔外科医生,需要再读4-6年的口腔外科住院医。儿科和正畸科是2-3年,还有一些别的牙周和牙髓治疗专科也是2-3年。
但我觉得这不能叫做内卷,因为医学里有太多太多要学的了,还有很多新的科研成果和治疗方法,对病人的诊断也不能光是只考虑自己的领域。医生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职业。每当你拿一个新的学历或者在职业上更精进一步的时候,都是真的有实力上的提升。
在我们口腔科医学院的四年时间,我们不光需要学习所有医学生的基础课程,还要学习很多牙齿和口腔相关的知识,还要把四年的课程压缩到两年,留出两年时间给我们临床实践。我每天都觉得被巨大的信息量压得喘不过气,学的东西也总是需要不断巩固不断复习,不然马上就会忘。
你如何理解陶勇医生在《令人心动的offer》里说的下面这句话?
是的,我学得越多就越觉得现代医学能做的其实十分有限,更多的还是要靠个人日常的维护。我们时常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很多疾病特别是慢性病,其实也是如此。在它已经影响到你的日常生活导致你不得不去看医生之前, 就已经在你身上经过了漫长的岁月的积累和恶化。
比如说我们最常看到国内病人的一大口腔问题就是牙周病。很多病人说我的牙松动快要脱落了,能不能把它治好变牢固。但其实当牙松动的时候,牙周病已经严重到无法恢复的程度了。而导致牙周病的主因就是牙结石,也就是平时口腔卫生保持不好的后果。就算是做种植,如果牙周病的问题没有根治,很快种植牙就会被身体排异然后需要被取出。毕竟人不是机器,不是哪个零件坏了换哪个零件就可以继续正常工作。
我们现在有治疗方式的疾病只是冰山一角,还有很多很多或大或小的疾病,或者新产生的疾病(比如新冠)等待我们去探索它们的奥秘,找到合适的治疗方式。所以医学不是万能的,医生更不是。医生能做的只是把你带回到正确的方向上来,但剩下的路还是要自己慢慢走。
对想要未来学医的学弟学妹们在申请方面有什么建议?
保持一个好的GPA,好好准备MCA,多参加一些科研活动,志愿者活动,然后多去shadow不同的专业的医生,了解他们每天的生活都是什么样的,这样在做选择的时候就更明确了。
对于网上流传的“劝人学医,天打雷劈”的说法怎么看?
医学确实是一个很难很漫长的学习过程,我经常跟同学说将来自己的小孩一定不要让ta学牙医。我们经常早上进学校的时候天还没亮,然后看完一天的病人、整理完所有的资料、做完所有的lab work之后天已经黑了,一整天都看不到太阳。美国医学院的学费也是十分高昂,我们经常说自己烧钱给人打工。而且直到退休,医生职业生涯的一生都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进步,吸收新的知识。但是我觉得医生的职业给人带来的成就感也是无可比拟的。
当然,我觉得劝人学什么都不好,还是要找到自己喜欢的职业,才能找到自己人生的快乐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