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本TOP30和国内985,是否真的会互相“嫌弃”?
“鄙视链”一词,反映当今网络社会中一种因互相比较而产生优越感的现象。学术圈的“鄙视链”通常存在于社会大众对学历的相互比较,而处在食物链顶端的人群,又很难不会陷入到被比较的处境,比如某乎上关于国内985和国外TOP30相比较的帖子一直络绎不绝。
三士渡丰富的导师背景一直是我们引以为傲的特点,其中不乏来自国内985和国外TOP30的名校毕业生。这次主页菌就特别邀请到分别来自清华和范德堡本科,研究生又不约而同选择了哈佛的两位导师进行了采访,以帮助大家了解国内外教育体验的差别,从而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模式。
因内容篇幅原因本次采访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今天的上部分两位导师分别聊到了进入清华和范德堡的升学过程,以及在国内和国外顶尖名校本科就读的不同体验;后续的下部分两位导师将继续分享在哈佛研究生院的就读体验以及关于职业发展道路的思考,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三士渡规划导师 Serena
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本科,哈佛大学教育硕士。本科期间入选清华思源优秀学生计划,在哈佛教育学院的课程作业被评为Funded Project,课程后在国内外十多所中学落地使用。
三士渡规划导师 Tina
本科毕业于范德堡大学,因成绩优秀提前毕业并获得科研荣誉学位,研究生阶段收获来自哈佛、斯坦福、哥大、宾大、剑桥等世界名校录取,最后选择了哈佛与Serena成为同学。
01
两位是通过怎样的路径
进入范德堡和清华的呢?
Serena(清华大学)
我高中在郑州外国语学校,通过保送进入清华,读的是英语语言与文学,本科毕业之后直接到哈佛大学读教育学研究生。
外国语高中一般都有外语类保送的名额,郑外每年保送的学生有200多人。我们那年清华给了郑外20个名额,在学校内部考试选拔,然后这20个人到清华和其他外国语学院的学生一起参加保送生考试。
保送生考试在高三第一学期,分笔试和面试,被录取了高三下学期就没什么事了。
Tina(范德堡大学)
我高中就读上海世外IBDP,当时世外在高中学段开设IBDP课程不久,我入学时只有一届应届毕业生。由于IB的学生不能参加高考,只能出国留学,因此从高一开始周围的同学都目标很明确。
进入范德堡也算是误打误撞,因为当时我没有花太多功夫在大U申请上,Vandy是个分控,恰巧我SAT分数又很高,就这样被范德堡录取了。
02
清华和范德堡的课程是怎样设置的,
有学分要求吗?
Serena(清华大学)
我们会分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我的专业是英语语言与文学,专业课分为文学、语言学、翻译三个方向,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从人文学院下面的文学、历史、政治、哲学方向选一些课程,比较像人文的通识教育。
清华的公选课是面向全校的,有一些在校园流传公认的好课,比如唐诗鉴赏,据说那门课老师讲的很有意思,作业可以自己写诗,很多理工科的学生也很喜欢。
跟国外大学相比我们学分要求还挺多的,如果想要大三去交换或者修双学位,一学期要修十多门课,所以如果不想自己的GPA太难看,只能被迫选一些“水课”,这也是大家吐槽比较多的一点。
Double Major总体比较容易,最受欢迎的双学位都是经济管理类的,因为人比较多也会给这类双学位的学生专门开的课程,不过我Double Major心理学就是和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一起上课。另外国内毕业是需要完成毕业论文的,占10学分,但是收获有多大我觉得因人而异。
Tina(范德堡大学)
范德堡大学一门课3学分,修满120学分就可以毕业了,这点可能和国内的情况不太一样。
范德堡的Honors Program由本科生自行决定是否要参与,参与的学生需要主导一个科研项目并产出一篇thesis,在毕业前参加科研答辩。而不参与Honors Program的学生只需要修完学分,无需参加答辩也可以顺利毕业。
我大四开学时突然发现这学期正常上完课学分就修满了,因此临时决定提早一个学期毕业。
宽松的学分要求和课程内容让我在大学没有深入学习自己的专业,与此相对的是,我在本科学习了非常多Liberal Arts的课程,其中包括电影研究、日本历史、逻辑基础论等。虽然这些课不包含高阶的内容,但通过这些课,我知识的广度被拓宽了,对不同学科也有了一些新的见解。
03
学校在学术方面对学生提供了哪些支持?
Serena(清华大学)
清华在支持学生做研究方面比较阔气,暑假会提供资金支持学生去海外找导师做研究,只要自己联系好导师,学校这边会出钱支持你的路费和住宿。
我就在大三暑假去哈佛教育学院跟着一位教授做了两个月的Research Assistant,对后面申请研究生帮助挺大。另外我知道身边理工科的朋友也有很多大一大二就进lab,清华每年还会有科创的比赛鼓励大家去做研究项目。
交换和暑假的短期项目也有很多都是免费的,不过需要你自己去主动了解。
另外我们还有在暑假做社会实践的传统,我大一去了陕西的富平县做土地改革的调研,大二暑假和新闻学院的伙伴去了贵州的山区。通过这些经历能了解离我们很遥远的乡村制度是如何运转的,以及一些社会问题背后的复杂性,我觉得这些都是深入了解中国社会很宝贵的经历。
Tina(范德堡大学)
范德堡在科研方面给本科生提供了很多机会。我从大二开始就一直在一位儿童语言学的教授手下做Research Assistant,日常工作包括整理数据、主持实验、招募志愿参与实验的家庭等。做Research Assistant不会是额外的负担,所有在lab里工作的同学都可以直接选Directed Research这门课,每学期可以抵三个学分。
大三时我加入了Honors Program,在教授的指导下独立设计了自己的实验。如果在本科时已经决定未来要读硕或者读博,我非常推荐早一些开始和教授建立联系,并且争取做科研的机会。不论申请什么学术方向的硕士或博士,本科时期的科研经历都是至关重要的。
由于范德堡本科人数不多(大约7000人),我上的很多课都不会超过20人,和教授能有很充分的互动,在申请硕士的时候拿到教授的强推也是我能申到理想学校的重要因素之一。
04
国内外顶尖名校学生的
学业课程压力大吗?
Serena(清华大学)
我们学校的“卷”是出了名的,刚进校的时候学长学姐就说,前两年的GPA还是很重要的,会决定你能不能转系、能去什么地方交换,参加一些有竞争性的项目GPA也是门槛。听理工科的同学说,他们很多要考试的科目,上课老师不怎么讲但是考试出的题很难,一边担心自己能不能及格一边仰视班里满分的大神,会很容易怀疑人生。
另外清华和国外大学不太一样的地方就是,在国内大学可能因为同一班级和专业的同学都住在同一个宿舍楼,你和周围同学的人际距离会比较近。这样的好处是很容易找到自己的Community,不太容易因为孤独而抑郁;而不好的地方就是很容易受周围同学的影响,比如大家的时间计划都排得很满的时候你如果躺平就很容易会焦虑。
Tina(范德堡大学)
我个人感觉范德堡大学的学习氛围比较佛系。很多课程拿A没有那么容易,但也不难。为了学习熬夜通宵偶尔会发生在考试周,大部分学生在平时有很多空余时间去做学习以外的事情。
正常情况下一个本科生每学期会选4门课,但如果中途drop或者fail了某门课程,学校也不会提醒学分不够的问题,这导致部分学生临毕业了突然发现自己学分没有修够,最后只能选择延迟毕业(主要是我的美国朋友们,一般中国学生不会犯这个错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也只能自己卷自己。
我基本每学期都会选六门课,每天活动的场所也只有宿舍—图书馆—教学楼—实验室。这归功于范德堡所在的纳什维尔实在没有太多娱乐项目,无事可做只能好好学习。
05
学校在本科过程中
鼓励学生进行职业探索吗?
Serena(清华大学)
学校有Career Center但大家一般也不怎么去,感觉提供的帮助比较有限。大部分主要还是咨询学长学姐,一方面会从学长学姐那里了解未来可以选择的方向,另外很多实习机会其实也是学长学姐内推的。
我个人觉得职业教育是国内本科教育很欠缺的,学校没有提供很多资源来帮助大家探索适合自己的方向、了解工作的选择,会有很多人因为读书的惯性以及对自己方向的不明确选择继续读书,哪怕和未来要做的工作没有太强的关联。除了法律经管CS这种操作性较强的专业有的会直接工作,大部分学生会选择在国内或者国外继续读Master或者PHD。
Tina(范德堡大学)
和大部分美国大学一样,我们学校会有Career Center。在范德堡学理科的中国学生会比较主动在暑假找科技公司实习,并且顺利拿到Return Offer;而学文科的中国学生则大多都选择了继续读硕士,会在暑假准备GRE或者参加暑期科研。
虽然大学有职业发展咨询相关的资源,但是主要还是放养主义,不会主动来给学生提供指导。美国大学的放养主义让很多美国学生毕业后比较迷茫,不知道做什么工作于是索性不找工作。我的几个美国朋友在毕业3、4年后仍在做自由职业者,没有全职工作过一天。
06
身边TOP30和985的朋友之间
会存在互相比较的现象吗?
Serena(清华大学)
要到商业互吹环节了hhh,我觉得这是两种不一样的评价体系,大家也不会去比较。无论是TOP30还是985,大家都终将会面对一个现实,就是真正进入到工作之后,Your school name doesn't matter any more!
Tina(范德堡大学)
说实话不管是在范德堡还是在哈佛,我从来没有被白人同学比下去过,但却时时感受到来自北大清华学子的智商碾压。总体上来说我觉得他们大多思维敏捷,吸收新知识很迅速,也有比常人更强的适应能力。
以上即为两位导师在国内外本科不同的就读体验分享,下部分将为大家继续带来两位导师在哈佛研究生院的就读体验和职业发展道路的思考,欢迎大家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