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疫情之后,传统货币政策工具传导效率降低的困局,量化宽松等非常规政策已被纳入政策考量。不同于以“扩表、购债、零利率”为特征的西方式QE,“中国式QE”将以央行资产结构的变化为主,着重体现“定向、协同、结构性”三个特征。第一箭:定向收购,央行资产收购将主要集中在房地产相关领域。当前,实体部门出现的资产负债表收缩主要体现在企业部门(尤其是房地产企业),美日经验表明,企业部门负债收缩对宏观经济运行影响更加严峻。对此,央行推出的资产负债表修复计划,率先以优质房企为主,定向特征明显。第二箭:协同发力,发挥公有制优势,探索中国特色的货币财政协同模式。不同于西方大规模购债,人行在购债支持财政发力方面较为克制。面对财政发力叠加财政约束的两难局面,包括央行在内的国有金融资本,将继续通过上缴利润等方式支持财政扩张,拓宽财源、稳定经济,而公有制则是探索新模式的制度基础。第三箭:结构性工具,该工具的创新与大规模使用将是“中国式QE”的主要形式。如同美联储在QE的过程中创立了大量新的政策工具,近年来央行尤为重视结构性政策工具的开发与使用,其资产负债表已经出现明显变化。从政策面来看,结构性政策工具的进一步丰富和使用,将起到流动性投放的主力作用,具有“扩表”效应;而其本身具有的低利率特征,则对市场产生“定向降息”作用,全面降息的必要性降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对常规政策工具产生替代。此外,由于“中国式QE”以央行资产结构的变化为主,伴随资产规模扩张的“大水漫灌”不会产生。 从市场面来看,“中国式QE”有利于维持宽松的流动性环境,形成资产价格的有力支撑。对于权益市场而言,结构性政策工具的使用,预示今年将以结构性行情为主,市场再次探底可能性有限;对于固收而言,伴随“中国式QE”的低利率环境,有利于长端利率维持在3%以下的相对低位,牛市行情不会轻易退出。第一,1月社融总量相对平淡,但受益于企业信贷高增,人民币贷款超预期增长,且当月未见票据冲量的现象,显示社融结构整体较好,实体融资需求有支撑;但在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的背景下,居民部门融资尚未看到改善迹象。第二,M2单月增量创历史新高,除了贷款投放力度增大派生大量M2外,财政净支出和外汇占款可能是新增M2与新增社融差额部分的主要来源。第三,从历史数据来看,新增人民币贷款大超预期对A股市场具有短期提振作用,且在数据公布后的5天、20天,成长风格指数多取得较可观的超额收益,且增量M2增速明显高于新增社融增速的环境也利好成长。 第四,当前国内经济复苏仍处观察和待验证阶段,生产复工进度偏弱,市场预期存在分歧,预计在获得更多关于经济复苏强度和高增信贷可持续性证据之前,A股有望沿着成长风格演绎,推荐关注【计算机】【医药】【电子】等受益于流动性的方向以及可能受益于消费复苏政策加码预期的【家电】【家居】【新能源汽车】。1 月社融虽未能逆转同比增速下滑的趋势,但总体优于春节季节性,且在结构指标上释放出一定的中期“利空”信号,如票据余额压缩、中长期贷款与票据增速差大幅跳升等,从数据公布前后的市场走势看,似乎并未对信贷高增做出反应,始终处于偏强运行状态,或在定价以下几方面因素:(1)对货币宽松的期待仍在反复。虽然1月的降息被证伪, 但市场对于货币宽松的期待并未消减。年初集中的信贷投放造成银行对“长钱”的需求旺盛,存单价格在高位徘徊,流动性也时见紧张,在此背景下,市场对降准的预期升温。(2)非银机构配置压力重现。2022年非银机构负债端出现波动,导致此前主导市场的“资产荒”逻辑逆转,年初“信贷替代”效应下,企业债券供给继续萎缩,而摊余成本理财等产品发行支撑下机构负债问题有所缓和,加之年初保险等资金相对充裕,此消彼长之间配置压力再度显现。(3) 地产部门不见改善。1月社融延续了2022年下半年“企业强、居民弱”的格局,地产部门作为历次周期复苏的关键变量,在疫情约束解除后依然不见改善,引起市场对中长期经济预期的“下修”。
行情空间在 2.80%一线。我们倾向于认为,上述第一点预期存在兑现风险,原因在于:经济疫后反弹叠加基数效应,上半年货币政策在“稳增长”端的压力其实并不大,反而在服务业供给收缩背景下,在“控通胀”端存在一定不确定性(详见“春节式涨价与供给隐忧”),因此政策节奏更可能是“上半年宽信用、下半年宽货币”。基于此,市场进一步演绎为“牛陡”行情的概率不大。本轮行情更侧重于上述第二点预期的交易,即对去年11月疫后赎回冲击进行修正:就目前而言,基本面暂时并未呈现出比去年三季度更强的证据(囿于地产拖累),因而基于复苏逻辑的“第二段”下跌无法开启,市场或在此窗口修正赎回冲击过程中的“超跌”,即回到2.8%一线的水平。1)1月信贷增长强劲,预计大行及政策性银行贡献大。1月新增贷款4.9万亿(22年1月3.98万亿),同比大幅明显多增,贷款增量以对公为主。由于早投放早受益,年初银行信贷投放动力强,且国内疫情快速过峰,疫情对1月信贷投放影响很小。2022年年中以来,信贷投放似乎更加依赖基建等政府相关贷款,2022年大行及政策性银行为信贷投放的绝对主力,六大行及国开的贷款增量占比高达56%。我们预计1月信贷投放同比大幅多增主要是四大行及政策性银行的贡献。
2)个贷增长低迷。1月个贷增量仅2572亿,其中,短贷+341亿,同比少增653亿;中长期+2231亿,同比大幅少增5160亿。个人短贷增长低迷,主要是消费偏弱及部分企业春节前发年终奖,个人偿还信用卡欠款等有关。个人中长期贷款增长持续低迷,与地产销售持续低迷及提前还款较多有关。2022年以来,个贷增长持续乏力,居民加杠杆意愿较弱。倘若地产销售改善幅度不大,考虑到尚有不少提前还贷申请,上半年个贷增长或持续低迷。个人存款增长强劲。1月个人存款增量达6.2万亿元,同比多增0.79万亿。1月个人存款增量大,主要是春节前企业向个人发放年终奖的影响;个人存款同比多增则有理财赎回的影响,我们预计1月理财规模下降了约1万亿。 3)受企业债及政府债拖累 ,1月社融增速小幅回落。1月社融5.98万亿(22年1月6.17万亿),同比小幅少增。1月信贷增量同比大幅多增,而社融同比少增,主要是自政府债券及企业债券净融资和未贴现同比少增的影响。去年11月以来,由于债市调整,企业债券净融资陷入低迷。2023年1月企业债券净融资仅1486亿元,同比少增4352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4140亿元,同比少增1886亿。由于1月社融同比少增,社融增速环比回落0.2个百分点至9.4%。经济复苏,我们预计2023年社融增速走势类似2019年,相对平稳,年末社融增速9.5%左右。非银 张成凌:22Q4公募代销百强分析
基金业协会披露截至2022年四季度的基金销售机构公募基金保有规模前100 家“股票+混合公募基金保有规模”和“非货币市场基金保有规模”数据。总体来看有以下四个特点:(1)预期波动影响投资情绪,百强代销规模降低。22Q4三大指数算术平均涨2.14%,wind非货基金指数涨0.12%,偏股基金指数跌0.34%,百强销售机构非货基保有规模 8.01万亿,环比-4.2%,偏股类基金保有规模5.65 万亿,环比-1.0%,预计受到当期经济环境、疫情政策、市场预期影响,Q4百强代销机构偏股和非货份额为净赎回状态。考虑到二十大之后政策明朗,经济预期改善,投资情绪改善,23Q1有望重回净申购趋势。(2)Q4固收市场波动较大,债基类基金下滑显著。非货扣除权益规模2.36万亿,环比-11.1%,预期为债基产品净值下降和基民净赎回共同作用导致。(3)头部格局稳定,集中度略有下降。偏股类基金和非货类基金保有量top6机构排名保持不变,偏股类22Q4全市场CR4为28.0%,环比-1.4%, CR10为44.1%,同比-3.1pct;非货类22Q4全市场CR4为19.3%,环比-1.1pct,CR10为30.3%,环比-1.1pct。(4)渠道竞争激烈,券商系表现突出。Top100中券商系53家,银行系26家,互联网系18家,其他类型3家。各渠道规模对比来看,非货基方面,券商系规模环比+4.99%,市占率9.2%;互联网系规模环比-13.1%、市占率16.7%;银行系规模环比-1.12%,市占率为24.9%。偏股基方面,券商系规模环比+8.1%,市占率16.9%;互联网系规模环比+1.5%,市占率19.3%;银行系规模环比-5.5%,市占率38.6%。(1)招行市占率持续下降。招商银行偏股规模6204亿,环比-1.38%,市占率8.3%,环比-0.49pct;非货规模7576亿,环比-6.3%,市占率4.86%,环比-0.22pct。因Q4固收类产品净值波动、公司人事变化、银行客群风险偏好降低、同业竞争激烈导致市占率环比下滑。(2)兴业、平安、宁波银行表现亮眼。偏股基金方面,兴业银行规模环比+0.16%;平安银行规模环比+1.83%;宁波银行规模环比+6.4%。非货基金方面,兴业银行非货保有规模环比+33.9%;平安银行非货保有规模环比+24.7%;宁波银行非货保有规模环比+14.3%。(1)四季度券商系代销机构增速领先行业,主要原因是券商Q4开门红发力营销,ETF或为增长主力。行业45家券商环比实现正增长,29家券商市占率环比提升。(2)券商系内竞争激烈。中信Q4增幅较大,偏股规模1417亿,环比+31.8%,市占率1.90%;非货基金规模1221亿,环比+30.8%,市占率0.89%;华泰偏股规模1226亿,环比+3.0%,市占率环比1.64%;非货规模1126亿,环比+1.0%,市占率环比0.82%。中金财富偏股规模356亿,环比+14.8%,市占率0.48%;非货规模445亿,环比-1.11%,市占率0.29%。展望后市,基于经济提振方案明确,防疫政策全面放开,地产政策持续推出,货币政策保持宽松,全面注册制等改革政策持续落地,资本市场活跃度和风险偏好有望进一步提升。推荐中信证券、东方财富、国联证券,关注中信建投、中金公司、东方证券、广发证券等。基金评价 姚紫薇:2022年私募基金年度盘点
私募基金行业情况:截至2022年12月,存续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共92,604只,合计规模5.56万亿元,规模不及2021年年末水平,且新发市场热度一般。头部私募在新发市场中的地位十分重要,2022年百亿私募管理人中阿巴马资产、华软新动力、思勰投资等发行数量领先。产品类型上,2022年新发私募基金中,股票策略产品占比50%以上,依旧是私募基金中最为主流的产品类型。私募策略业绩表现:12月私募各策略整体表现平平,股票多空策略表现最好,12月收益达1.11%。全年来看,仅债券策略、管理期货、相对价值策略实现正收益,抗风险属性较强。 私募基金百亿管理人:截至2022年12月,全市场共111家百亿私募管理人,主观多头策略占比超50%。业绩方面,除宏观策略、管理期货、相对价值、债券策略和复合策略外,其余策略的百亿私募12月平均收益均跑赢市场平均。全年来看,百亿私募在量化投资领域表现较好,如股票多空、指数增强及全市场量化多头等策略。
风险提示:
经济数据不及预期、政策改善不及预期、市场流动性改善不及预期等。
以上内容来自于2023年2月13日的《招商证券总量的视野-电话会议纪要》报告,详细内容请参考研究报告。
本报告分析师:
马瑞超 执业证号:S1090522100002
涂婧清 执业证号:S1090520030001
尹睿哲 执业证号:S1090518110001
廖志明 执业证号:S1090521010002
张成凌 执业证号:S1090522120002
姚紫薇 执业证号:S1090519080006
法律声明
特别提示
本公众号不是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招商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公众号只是转发招商证券已发布研究报告的部分观点,订阅者若使用本公众号所载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或缺乏相关的解读而对资料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
本公众号所载信息、意见不构成所述证券或金融工具买卖的出价或征价,评级、目标价、估值、盈利预测等分析判断亦不构成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投资建议。该等信息、意见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具有针对性、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意见,订阅者应当对本公众号中的信息和意见进行评估,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招商证券对本公众号所载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对依据或者使用本公众号所载资料所造成的任何后果,招商证券均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本公众号所载内容仅供招商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参考,其他的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公众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内容的适当性,招商证券不会因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或者收到、阅读本公众号所载资料而视相关人员为专业投资者客户。
一般声明
本公众号仅是转发招商证券已发布报告的部分观点,所载盈利预测、目标价格、评级、估值等观点的给予是基于一系列的假设和前提条件,订阅者只有在了解相关报告中的全部信息基础上,才可能对相关观点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如欲了解完整观点,应参见招商证券网站(http://www.cmschina.com/yf.html)所载完整报告。
本公众号所载资料较之招商证券正式发布的报告存在延时转发的情况,并有可能因报告发布日之后的情势或其他因素的变更而不再准确或失效。本资料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仅为报告出具日的观点和判断。该等意见、评估及预测无需通知即可随时更改。
本公众号所载资料涉及的证券或金融工具的价格走势可能受各种因素影响,过往的表现不应作为日后表现的预示和担保。在不同时期,招商证券可能会发出与本资料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不一致的研究报告。招商证券的销售人员、交易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可能会依据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头或书面发表与本资料意见不一致的市场评论或交易观点。
本公众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招商证券所有,招商证券对本公众号及其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招商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者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