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介绍 | 北京理工大学陈棋课题组
北京理工大学
陈棋课题组
团队简介
1.团队名称:
能源光电子团队
2.成员组成:
陈棋、李煜璟、姜岩、白阳、陈怡华、朱城。
3.团队网站:
4.研究领域:
团队长期从事有机无机杂化及复合材料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用于制备太阳能电池、探测器、发光二极管等各类新型光电半导体器件。团队在卤素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薄膜生长加工、应力应变调控、新材料设计合成、封装方法和策略调控方面开展了系统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制备与表征经验,均有大量成功的研究成果。
5.项目情况:
团队负责人及团队成员近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上、联合基金项目,科技部可再生能源重点研发基金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及国企、央企横向项目等20余项。
6.主要成果:
(1)制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小面积第三方认证效率超过25%、大面积器件(>1 cm2)第三方认证效率超过22%,晶硅/钙钛矿叠层器件(>1 cm2)第三方认证效率超过32%,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2)在稳定高效的混合离子钙钛矿太阳电池方面,研究组分离子的胶体化学、反应动力学与稳定性机制,取得代表性成果:
a)开发“液相介质退火”的精准合成新方法,制备纳米尺度组分均一的材料,器件面积放大10倍后认证效率仅衰减1.4%,为当时全球最好水平;
b)液态介质退火的拓展延伸提升了混合卤素钙钛矿薄膜的初态均匀,建立了薄膜初态均匀性与器件运行稳定性之间的构效关系,为高效稳定钙钛矿叠层光伏器件的制备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指导。
团队研究成果目前已刊发在Science, J. Am. Chem. Soc., Nat. Commun.,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等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150余篇,总引用超过40000次。
成员介绍
1
陈棋
陈 棋
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
(1)教育经历:2005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2007年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2012年博士毕业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2)工作履历:2023年-至今 北京理工大学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教授/院长;2016年-2023年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2012年-2016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 博后。
(3)科研经历: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入选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评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荣获“2021中国光学十大进展”提名奖;累计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近五年以通讯作者发表论文49篇,他引次数超过30000次;H-index为65,ESI高引用论文共计24篇,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
(4)主要研究方向: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与器件;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智能制造;光电-电光转换机理。
(5)代表性论文:Science, 2022, 387, 747; Science, 2021, 373, 561; Science, 2014, 345, 542; Nat.Commun., 2019, 10, 815;Nat.Commun., 2019, 10, 5190; Joule, 2018, 2, 1559; Adv.Mater., 2018, 1800554; Angew.Chem.Int.Ed., 2020, 59, 12931.
2
姜岩
姜 岩
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
(1)教育经历:2010年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2015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2)工作履历:2022年-至今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导;2020年-2022年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研究员,博导;2018年-2020年 瑞士联邦材料科学技术研究所,博士后;2015年-2018年日本冲绳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后。
(3)科研经历:国家海外优青基金获得者,主持欧盟Horizon 2020重点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东省科技厅重点项目子课题等,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广东省科技厅、瑞士战略聚焦领域-先进制造(SFA-AM)项目评审专家,担任Mater. Futures杂志青年编委。迄今在Nat. Energy, Nat. Commun., Joule,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ACS Nano, Nano Lett.等材料、能源领域国际知名杂志上已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8篇被ESI评选为高引用论文(前1%),1篇被ESI评选为热点论文(前0.1%), 引用超过4700次。研究成果被Nature Energy、Science Daily、Scienmag、Nanowerk、phys.org等学术或科技媒体作为亮点工作专题评述,申请中国专利2项。
(4)主要研究方向:立足于新型光电材料,致力于面向民用及空间应用的新一代光伏技术的能源化学研究,理解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载流子输运,光、电学损失及失效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发了效率达24.6%的钙钛矿/铜铟镓硒四端叠层电池,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电池在真空下连续工作4750小时效率保持在80%以上的记录,为钙钛矿电池的空间应用奠定了基础,提出了解决钙钛矿薄膜大面积均匀涂布及电池使用过程中铅泄露等产业化技术难题的有效策略。
代表性论文:ACS Energy Lett, 2022, 7, 3618-3636;ACS Nano, 2022, 16, 15063-15071;Angew. Chem. Int. Ed., 2021, 60, 16388-16393;Joule, 2020, 4, 1087-1103;ACS Nano 2020, 14, 7502-7512;Nat. Energy., 2019, 4, 585-593.
3
李煜璟
李煜璟
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
(1)教育经历:2007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2012年博士毕业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2)工作履历:2012年-2016年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讲师、副教授;2016年-至今: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材料物理与化学系,特别研究员。
(3)科研经历: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并参与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北京市重点专项等。授权专利6项,其中2项实现技术转化(>300万元)。SmartMat(Wiley)优秀编委,Tungsten(Springer)、eScience等期刊青年编委,《材料导报》执行编委。任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能源互联网设备与技术分会专委会专家委员、2023世界氢能技术大会(中国科协、中机联)技术委员会委员、2023中国双碳大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氢能论坛秘书长。以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在Nat. Catal.、J. Am. Chem. Soc.、Adv. Mater.、Energy Environ. Sci.、Nano Lett.、Adv. Funct. Mater.、Adv. Energy Mater.、Angew. Chem.、ACS Energy Lett.等期刊发表论文110余篇,总引用7600余次。
(4)主要研究方向:燃料电池电催化材料设计;燃料电池膜电极设计;光/电化学CO2转化。
(5)代表性论文:Nat. Catal, 2023, 6;Energy Environ. Sci., 2023, 16, 1685-1696;Nano-Micro Lett, 2023, 15, DOI: 10.1007/s40820-023-01102-9;Energy Environ. Sci., 2023, 15, 13-55;Adv. Funct. Mater., 2022, 32(30), 2203883;Angew. Chem. Int. Ed., 2020, 59(31), 12931-12937;Nano Lett, 2019, 19(6), 3730-3760;Adv. Mater., 2019, 31(31), 1808115
4
白阳
白阳
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副教授
(1)教育经历:2013年本科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年博士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
(2)工作履历:2018年-至今 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副教授;2017年-2018年 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博士后。
(3)科研经历: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面上项目,能源半导体化学制造青年科学家工作室成员。以第一/通讯作者在Science., Angew. Chem. Int. Ed.等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80余篇,H-Index 38, 总引用超8000次,参编英文专著1部。
(4)主要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及光伏器件研究,从材料异质结构的调控构筑出发,揭示了薄膜体相异质性的形成机制及其对材料老化行为、光电特性等的影响规律,为钙钛矿薄膜异质性调控和高效稳定光伏器件构筑提供了研究基础和理论依据。
代表性论文:Science, 2022, 378, 747;Angew. Chem. Int. Ed., 2022, 134, e202204314;Chem. Soc. Rev., 2022, 51, 10016;Adv. Energy. Mater., 2020, 10, 1902472;Angew. Chem. Int. Ed., 2020, 59, 5979
5
陈怡华
陈怡华
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助理教授
(1)教育经历:2016年本科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2021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
(2)工作履历:2021年-至今 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助理教授。
(3)科研经历:主持多项国家级校级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北京理工大学青年启动计划等。迄今以一作/通讯作者在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s、Joule、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等在内的国际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或领域综述10篇,其余共同作者29篇,总引用达4936次,个人引用H-指数为26。
(4)主要研究方向:功能微纳材料的开发设计与可控制备,及其在新型光伏、光电器件等领域的应用研究。
代表性论文:Nat. Commun., 10 (1), 1112 (2019);Joule, 4 (9), 1961-1976 (2020);Nano Energy, 40, 540-549 (2017);Adv.Energy. Mater.,2200869;Adv. Mater., 2022,34(26):2201315
6
朱城
朱城
北京理工大学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助理教授
(1)教育经历:硕博连读,2021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
(2)工作履历:2021-至今 北京理工大学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预聘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
(3)科研经历:基于同步辐射X射线技术,围绕钙钛矿材料微结构与光电响应多层次构效关系,探索多场耦合环境下材料退化机制与光伏器件失效分析,开发了材料取向演化、应力-应变调控及界面修饰等策略系统优化载流子动力学行为与器件稳定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以第一/通讯作者(含共)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ACS Energy Letter、Joule、ACS Nano等杂志中发表SCI论文10余篇,论文总引用超2400次。在中国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期刊Exploration担任青年编委,在SCI收录期刊Materials担任客座编辑,担任国际著名期刊Nature、Advanced Materials、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等独立审稿人。博士期间获北京理工大学最高荣誉奖学金——徐特立奖学金。
(4)主要研究方向: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半导体材料和复合功能薄膜的开发,可用于制备薄膜太阳能电池、柔性可穿戴光伏器件、高能辐照探测器等多类新型光电半导体器件。
(5)代表性论文:Nat. Commun., 10 (1) 815 (2019); Nat. Commun., 9(1), 2793 (2018); Joule, 5(8), 2148 (2021); Adv. Mater., 2301684 (2023); ACS Energy Lett., 3(1), 30 (2017); ACS nano, 14(5), 5806 (2020).
如需了解团队及报考信息,请联系朱老师,邮箱zc@bit.edu.cn。
/ 图文编辑:材料学院学生宣传中心 /
/ 排版:金永衡 /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材料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