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物|梁伟——一台收音机展开一段人生

2015-04-28 刘姝廷 北纬21度收音机

编者注:关于梁伟先生与德生公司的报道,我一共看了不下6篇,但只有两篇是我认为写得很好的,其中一篇是南方都市报采写的《曾经500美元一台卖给美军 德生成中国收音机代名词》,另一篇就是我现在放上来的《梁伟——一台收音机展开一段人生》。两篇文章,前者偏向于讲企业的故事,穿插了梁先生的个人情况,也很精彩;后者则主要讲梁先生的故事,我们这个栏目是《人物》,所以我选用了由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刘姝廷采写的这篇《梁伟——一台收音机展开一段人生》。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百度那篇《曾经500美元一台卖给美军 德生成中国收音机代名词》。




【简介】

梁伟,1978年2月 就读华南理工大学无线电工程系无线电技术专业。1975年— 1977年上山下乡于海南琼山县灵山农场,1982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广东省气象局海洋气象研究所计算室工作,1984年调入中国电子进出口总公司华南分公司工作,后任广州迪桑电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1994创办德生通用电器制造有限公司任董事长。2006年在母校华南理工大学建立中国高校第一个电子博物馆。

本图源自:腾讯


【手记】
曾有人说,当你单纯想做好某事时,很多意想不到的“幸运”便会来到你身边。

他,微卷的黑发,磁性的嗓音,艺术家般的气质,并时而露出孩子般的灿烂笑容。

他,认真地阅读我这个小他近30年的小校友提出的问题,坦诚地将自己的经历娓娓道来。

他,可爱地理顺头发、整理衣着,同我们帅气地留影。举手投足间流露着自然、淳朴,在他身上几乎感觉不到光阴流逝的痕迹。

他,被人称为“中国收音机大王”,而他创办的“德生”也是中国收音机第一品牌,在收音机这个并不被大众看好的行业里收获成功。

他就是德生通用电器制造有限公司总裁——梁伟。



本图源自:视听空间


初次见他,心中的紧张便一扫而空,一间堆满各式收音机的房间、一张古香古色的小圆桌拼上茶色的竹椅,采访就在淡黄的灯光下“平实”地开始了。


只有1%的人在沦落的日子里没有放弃希望


谈到77年文革后恢复的第一次高考,梁伟师兄对收音机的感谢溢于言表。笑称没有广播,没有对收音机和无线电的这份热爱,也不可能在十年动荡中一直坚持下来,更不可能那么自信地考上华工的无线电技术专业。


文革十年,所有的教育都沦落了。只有很少数人渴望知识、不安于现状、没有放弃希望,在农村、在部队坚持自学。而我,是因为爱好无线电而需要学习。


第一次接触无线电时大概五岁,在幼儿园中班,意外地听了一个大哥哥自己DIY的矿石收音机。虽然只有一分钟,但那是我第一次听到广播,听到从收音机里传出声音。那时候收音机是十分稀少的,这件事一直刻在心里。从小学二年级就一直想做个简单的矿石收音机,但是没有人教,都是自己准备材料来摸索。由于不知道还要用矿石来做检波,开始只能听到嗡嗡声,但还是每天都固执地去听。直到初一,用五分钱买了一只半导体二极管,才听到了渴望多年的广播声音。


我是在文革时期上中学的,那是一个不重知识和教育的时代。1973年例外,因为邓小平第二次复出,重新抓了教育。我就在那一年,学到了一点课本上的东西。除此之外,一切都需要自学,自己找书读,边读边实践,影响我最深的一本书是上海的那本《晶体管收音机》。下乡之前,为父母单位宿舍小区的住户修理收音机而小有名气的我,在帮一位邻居修收音机时,这位毕业于华工的前辈对我说:“小梁,可惜现在是文革,要不你高中毕业可以去考华南工学院无线电系,那里有个冯秉铨教授,你就应该跟他学。”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那是我第一次听说华南工学院,第一次听说冯秉铨教授,并把它深深地刻在了脑海中。


75年6月,高中毕业后,我和那个年代绝大多数知识青年一样:上山下乡。农村的生活对大部分来自于城市的青年来说,艰苦又单调,而我却把它安排得丰富多彩。这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段经历:当周围的农友们都感到前途渺茫不知所措时,我利用所有的业余时间,努力补习与无线电电子技术相关的一切知识,为将来做准备。因为我有业余无线电爱好的底子,在农场可以帮大家修修补补各种东西,还管理队里的小广播。76年防震期间又土法上马搞测量仪器、报警器等等,深受大家好评。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77年底,我参加了被文革中断十年的首次高考,顺利地考进华工无线电系。带着华工的录取通知书找到了当年的那位邻居:“还记不记得五年前您说我应该去华工读书,我被录取了,就是您说的那个院系。”邻居没想到当年无心的话语会被一个孩子记下,并当作一个目标去实现。


干一行,爱一行,做自己喜欢的


对于“干一行,爱一行,做自己喜欢的”这句话,梁伟师兄细细向我们解释,并更正了别人对他这句话的误解。对于工作,他一再强调动手能力和做事态度。从他的言语中,我们感受到他们这一代人特有的实干精神,也看到他厚积薄发的过程。


干一行,爱一行,做自己喜欢的。有两个方面的解释:首先不管从事任何职业你都要做好,哪怕你不喜欢。如果有人要你做售货员,你要做最好的售货员。我不喜欢做贸易,但要我去做我就一定做到最好。既然拿这个工资就要把它做好,这是职业道德的问题。 其次爱一行干一行,你会觉得很幸福。你喜欢,怎么做都不会累,激情迸发。世上成功的人无非就是这两种人。


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广东省气象研究所,见到所长时说的第一句话:“您好,我叫梁伟,我的动手能力很强。” 相信笑盈盈的所长心里一定是在想:这小子不知天高地厚。两个星期后,我就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修好了一台价值两万元,买进即坏,两年来从未修好投入使用的设备!此事轰动全所,我也因此拿到了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份奖金。

本图源自:视听空间

之后在中国电子进出口公司,我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工作:搞电脑装配维修、做出口业务、外派办工厂。说实话,我并不喜欢其中的很多种工作,不过一旦接受了任务,我会很快地全心投入进去,理解并把工作干好。正是因为在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工作中,我学到了不同的知识。比如,办工厂可以接触到香港、日本、台湾最优秀的公司。在做业务员的时候,基本上长三角的工厂我都去过,当时脸皮还比较薄,至今还记得初进别人工厂时,两腿都在发抖。后来,还去过德国、法国、美国、日本、香港…… 就这样,视野被拓宽了,接触的人多了,知识也丰富起来了。单位里每年的先进都有我的名字,曾获得84年的“广东省新长征旗手标兵”称号,12年后,我也由纯工程师的角色慢慢转成职业管理者。


收音机在今天的网络时代,被许多人所遗忘。但就是在这个“被遗忘的行业”, 德生通用电器制造有限公司只专心做收音机,并且一做就是十余载。这得益于梁伟对收音机市场的正确把握,对技术、产品的不断创新,以及对品牌的打造。谈到德生创立之初的不利行业环境,梁伟莞尔一笑:“如果不是世界知名品牌“根德”“索尼”等厂家对收音机市场的放弃,哪来今日的德生。”而对于我们基于收音机发展前途的疑虑,“如果收音机没落就意味着广播电台的没落,而广播还在发展,广播有自己的特点”。


从82年毕业到94年刚好12年,我一直在学习和角色转变中。94年后,我参与创办了德生,感觉收音机将会是我一生的工作,似乎在此之前的一切经历冥冥之中都是在为德生做准备。我在德生所遇到的困难主要在创业第一年。这一年主要进行产品开发、生产基地建立和人员培训,整整一年只有投入没有产出,来自投资者的压力以及各方面的舆论便接踵而来,“梁伟到底行不行,不像个生意人,只会花钱”,很多好朋友也为我担心,但一年以后,再没有听到这种议论。任何企业的成长过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德生也是在风浪中前行,不同的是:我们把全部的智慧和能力都聚焦到收音机一个行业中,专业专心地把收音机作到最好。正是因为我们的聚焦和坚持做冷门,我们所遇到的风浪,与那些人人叫好的大热门行业比,反而要小些。如今,德生已是中国收音机行业中公认的第一品牌,不光在国内拥有几千万用户,还在海外大量占据欧美各国精品收音机市场。2001年,德生制造的“旗舰产品”HAM2000,在美国零售卖价高达500美元/台,当时被称为“中国人制造并在美国销售最贵的国产家电产品”。


享受生活,感悟生活


德生的成功还因为梁伟师兄自己就是一个收音机发烧友,也就最了解顾客的需求。他坦言自己并不是个健谈的人,不主动同生人来往,这个性格持续至今。但聊到收音机,梁伟师兄便打开了话匣子,聊到初中自己搞收音机发射器来捉弄邻居家两兄弟、聊到优质的电台节目、聊到人生百味的体会,他的主题一直不离收音机,他的世界被收音机打开,并陶醉于其中。德生“天路情丝路行”等系列公益活动不仅正面地扩大了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还带着他游历祖国大江南北甚至世界各地。


50岁是知天命的年龄,现在的我和以前相比,更有目的,也有很多感悟。在德生,我的生活似乎又重新回归到了最初的起点。享受生活、感悟生活,假如上帝给你100年,你就要对得起这100年。我很享受现在的生活,干着自己最喜爱的工作,我们还会把将德生收音机做得更好。我习惯每天收听广播;习惯每到一个地方都收听测试当地的收音情况;习惯我的员工用广东话称呼我“梁生”而不是“梁总”。

本图源自:视听空间


40多年来收音机带给我的是一个没有画面的神奇世界,想象力可以无限地延展,空间思维能力得以发展。因为它,我坚持学习;因为它,我丰富人生。在广播的伴随下,我走出小岛海南,进入绚丽多姿的大千世界。除了收音机,我还热爱阅读,是摄影爱好者、旅行爱好者、自驾车爱好者。这些爱好都是我的知识来源,可以将思维放到很远很远。当我们通过阅读,借助现代科技去了解亿万年前的地球、宇宙时,不得不佩服古诗人“秦时明月汉时关”跨越千年的想象力;在美国国家自然博物馆门口,伫立的两块石头是两亿年前的树木化石,不禁感叹:人的一生与其对比不过是一瞬间;在沙漠、戈壁滩里连续开车狂奔几天,回望旅程,脑中不禁浮现古代将士千万里徒步、行军打仗、驻守边疆的场景,沧海桑田,不同的眼光看到的是不同的世界。


知识,朋友,母校情怀


梁伟师兄对知识、对朋友十分珍惜,对于年轻人的未来更是充满殷切的期望。他的成功离不开母校老师的教育培养,离不开自己对于知识财富的积累,也离不开朋友之间的帮助。他时刻都没有忘记母校,常回校与无线电爱好者交流,他的公司也是学生的创新实践基地。他还把收藏多年、视作生命一部分的宝贝们——收音机捐赠给母校,建立了中国大学唯一的电子博物馆。


广播影响了上世纪几代人,收音机见证了电子科技的发展史。在国外,我参观过许多广播爱好者建立的收音机博物馆。在我家里、公司办公室里、工厂里,到处都摆放着这些年来我在世界各地收购回来的收音机。2006年,在华南理工大学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华工无线电电子博物馆建成了,我感谢母校让我建收音机博物馆的梦想成真!


曾经在一次讲座上,有位学生问我:大学生毕业后,是淘第一桶金重要,还是继续深造重要?我回答他:“现金是财富、知识也是财富,选择哪种财富是你的事。但现金会贬值的,而知识会增值的。”对于我来说,知识财富最重要,是永远属于你的。


一个人仅仅靠自己是不行的,人生路上,你结交的好朋友、“牛人”对你的影响很大。我对大学生活印象最深的是:我们班的人都这么牛、又这么团结。从小一直着迷于DIY的我,没上大学之前,以为自己很牛,可到了华工才知道比我强的大有人在,只好老老实实地拜他们为师。因为我的谦虚,师傅们都很认真地传授我他所了解的一切。现在我更感觉到:不是我自己有多聪明,而是我的朋友都很聪明。我佩服优秀、仰慕优秀,喜欢同最优秀的人在一起,而且每隔几年,我总会遇到一些高素质的新朋友。这些年积累起来,那么多智慧相加,远远超过了我个人的智力与能力,正是这些好友造就了今天的我。



有人说我们这一代人是高考恢复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有天之骄子的光环,毕业后的机会也比现在的大学生多。可我不这样认为,我们文革十年都没有机会,经过历练后,才会如此珍惜在大学的时光。大学毕业后,我们进入社会时的思想很单纯,就是一步一步做好自己的工作。现在的大学生,在一个好的、安定的年代下成长。学习条件好,舞台更大,机会更多,优秀人才辈出,当然竞争也会更激烈。但是,不管在任何年代,机会只留给那些作好准备的人。



【后记】


采访之后的稿件修订过程中,通过电子邮件,梁伟师兄一直耐心地给出意见,最后还意犹未尽地分享了他于05年发在广播爱好者论坛的原创贴——《那年我14岁,初3》。那是独属于他们那一代人的回忆,真实、珍贵,“别笑,我们就是这样成长的!”梁伟师兄如是说。


那年我14岁,初3......


曾经为了装“下一台”心目中最好的收音机而花半年精心准备零件,当零件齐了,我冒着酷暑满头大汗趴在工作台目不转睛盯着我的200MM磁棒、可变电容、105型中周、变压器等宝贝零件,脑子飞转,构思着即将诞生的伟大收音机的蓝图,1小时.....2小时........一动不动!


老爸看着我,担心我走火入魔了,几次轻轻地提醒我要注意身体等等,而我呢,认为打断了自己的思路,开始不搭理,最后用非常不礼貌的语气狠狠地顶了老爸,结果呢,把老爸气晕(走火入魔)了,操起锤子,转眼间,把我台面上的零件通通............5555555555


看着被砸扁的零件尸骸,那才真的叫欲哭无泪,扭身就跑出家门----这是我一生中唯一一次的离家出走,但12个小时后,半夜里,又乖乖回来了!


那年我14岁,初三 ………


我是下午离家出走的,兜里空空的,在外边盲目晃荡,脑子里一直在想着那些零件,心里在哭。


不知不觉,到了半夜里3点,这期间除了喝点冷水外没碰过其它东西,肚子响得不行,这时才后悔自己的错和惹出的祸,也不知道怎样让这绌悲剧收场。


走投无路了,我想起了我家的屋顶那个小平台,平时因为拉天线常要上来,有时候因为屋里太热,我会带着我那“独眼龙”儿童望远镜上来看星星看月亮,想入菲菲……


我象野猫式悄悄地爬上屋顶,我想在那静静地熬过这晚上。


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夜深人静,我竟然听到屋里老爸和老妈的精彩对话。
.............
妈:你不该砸他的东西.............
爸:你没看到,他都快神经病了...........
(我:哼!你才神经病呢!)
妈:现在上哪去找他啊!
爸:哎..............
(我:偷笑,老爸后悔了!)
.......................


突然,底下传来开门声,我知道是老爸要上百米外的公共WC,机不可得,下台的机遇到了,我立即从屋顶溜下,又快步小跑到老爸上厕所的必经之路,坐在那故意让他看到。


老爸:这么晚了,还不回家?(语气特别温柔,我好感动)

我低着头,一声不吭,就这样(乖乖)地结束12小时的出走,回家了!


作者: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 刘姝廷

指导老师:黄桂萍(新闻与传播学院) 周红玲(校友办)

发表时间:2013年11月04日

图片:源自网络



让互联网延续收音机情怀

.............................................................................

微信公众号:北纬21度收音机

微信号:L21-Radio

投稿及合作电邮:L21Radio@163.com



分享给朋友请点击右上角

按住上图指纹3秒,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感谢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