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后沙月光 2018-05-23



欢迎加入28万人的大家庭,28万战友陪伴,从此不再“单兵作战”!战友,志同道合者的精神家园!感谢关注战友微信公众号,新人请点击最上方蓝字“战友”即可免费关注,老朋友请将战友公众号置顶,一眼看见战友。转发是最大的支持,举手之劳也能改变中国,转发给好友、朋友圈、微信群就能让更多同胞觉醒。复兴路上,战友同行!投稿邮箱zhanyou1900@126.com

作者后沙月光,文章仅用于交流学习。


五月到了,万物复苏了,地中海小镇戛纳的海滩上,公园里,红毯上,聚集着远道而来的中国明星身影……离戛纳十万八千里的中国网络社交平台持续保持着对戛纳的热度。


热度无所谓好与坏,只要有就可以了,“红毯一小步,事业一大步”,在这种精神激励下,有的明星已经成了红毯钉子户。几十米的红毯,成了人生最漫长的道路,时间凝固了,笑容也凝固了……

你说明星不知羞耻,明星说自己尽心代言,你明星丢人现眼,明星说为传播中国文化,有强硬开怼的,有发声明澄清的。


其实,自从进入粉丝经济时代,戛纳,就成了一个很诡异的地方。

后来的我们

主演:井柏然 / 周冬雨 / 田壮壮

猫眼电影演出 广告
购买

你以为明星去戛纳是参加电影节?这是个误会。TA们只是想借这块地方,把自己的形象折射回国内,然后放大,目标是国内舆论场,而并非戛纳。


蹭红毯并不可怕,娱乐圈博出名手段比这更恶劣有的是。


真可怕的是西方人手中的文化统治权,这些年来,中国电影人几乎是三步一跪,争先恐后地爬到欧洲电影节求肯定。

于是,小明星丑态百出并不奇怪,大明星可能好点,但心态上来说并没什么区别。我们该如何描述明星去戛纳心态?


李玉刚很虔诚发了一条微博

神圣,感动,敬畏…… 不就一个洋庙会嘛?至于吗?


关于他在红毯被保安大爷驱赶的传闻就不说了,他的工作室也已发出声明澄清。如前所说,重点在国内,而不是法国媒体的反应(他们没反应)。


名利场


来来去去的明星造就了戛纳,当然,戛纳也造就了明星,影片交易在这里进行,文化殖民者与被殖民进暂时的平等对话也在这里进行。

女明星卖肉式表演,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地中海肉铺”绝不是浪得虚名。


乳房,屁股,大腿,一直是戛纳红毯主题,从这点来说,责怪中国女明星在戛纳丢人现眼,也许是过份了。名利场,有买,就有卖。


“神圣”的红毯


戛纳并不神圣,也不必装出敬畏模样,但它仪式感很强,红毯就是其中之一。


对红毯的概念,中国人与西方人并一样,在中国,红毯一直是一种待客礼节,而在西方,红毯曾经是宗教禁地。


现在戛纳电影节一枝独秀,风光无限,红毯走秀亦是不可缺少的仪式,一般来说,出现在红毯的人员有四大类:


一,入围竞赛单元的剧组。


二,官方邀请的嘉宾,如颁奖嘉宾,主持人,表演者。


三,评审团成员。


四,赞助商代言人。


蹭红毯,主要集中在第四部分,而且都是女明星,因为欧莱雅本身就是化妆巨头。


于是,在影片评选竞赛之外,又产生了另一场竞赛,就是女明星之间着装大赛。所以,每年五月,不但是明星发情期,还是服装设计师(裁缝师傅)大赚银子的好时机。


因为戛纳电影节拥有不容置疑的权威性,所以到红毯走一圈就意味着国际身份,同样,柏林,威尼斯也具有类似的功能,奥斯卡更不用说了。


对于中国电影人来说,戛纳是圣城麦加,每年一次的朝圣之旅,只有踩过戛纳克鲁瓦塞特大道的红毯,才能得到主流认同。


所以,李玉刚会用神圣,敬畏来形容戛纳,这座地中海肉铺。


中国与戛纳


大致上,中国与戛纳可分为三个时期:正常期,中断期,异化期。


50年代初,新中国参加的电影节主要以社会主义国家为主,通过电影节这一平台,推广中国文化,树立中国新形象。


在卡洛维.发利电影节亮相并得奖的电影有《白毛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祝福》,并引起了西欧的关注。


1955年,瑞士的洛迦诺电影节邀请中国参加,我们选用了《鸡毛信》,


英国的爱丁堡电影节也发来邀请,我们选用《梁山伯与祝英台》。

两部电影都得了奖。

1956年《梁山伯与祝英台》参加第八届戛纳电影节(为了让西方人能理解,周总理介绍它是中国的《罗密欧与朱莉叶》),主办方举行了特别放映,这也是第一部在法国公映的新中国电影。这样,威尼斯电影节也动心了。


1957年,中国突然拒绝参加戛纳电影节,《人民日报》发文说明是因为蒋匪帮被邀请。这是一个政治问题,法国不是不能解决。


但是美国宣布,如果新中国影片参赛,美国影片和明星将拒绝前往戛纳。法国挺为难,中国宣布拒绝参加后,法国也没让台湾当局影片上映,因为台湾送来的影片叫《台湾电力工程》,这怎么演?


同样,意大利的威尼斯电影节也因为美国施压,中国影片受到干扰,最终退出。


总得来说,我们是将戛纳等电影节当作一个文化输出平台,展现中国新面貌,这才是正确之道,退出就退出,迎合是没有出路的。


1959年新中国电影中断与戛纳交流后(中国台湾电影踏上戛纳之路),直至1982年上影的《阿Q正传》才来到了戛纳。


1988年,陈凯歌的《孩子王》入围主竞赛单元,得了教育贡献奖。


1990年,张艺谋《菊豆》参赛。


1993年,陈凯歌《霸王别姬》得到最高奖--金棕榈奖。


1994年,张艺谋《活着》得到仅次于最高奖的--评委会大奖,葛优成为最佳男演员。


还有《风月》《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等。


总体上来说,这些影片基调比较灰暗,忧郁,展现的中国人形象也不并健康,但这符合戛纳口味。


再后来,就产生了一些专门以得奖为目的电影人,反而中国电影入选越来越少,随着中国经济崛起,现在又多了起来。


跟50年代相比,无论是技术还是资金上,中国电影远远优于当年,但少了一份自信,从“我要你接受”变成了“我求你接受”。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但我们在文化话语权还远远不能与经济体量相符合。


戛纳不一定要去,就像奥斯卡一样,好莱坞一开始就跟戛纳对着干,你不是说美国人没文化没艺术吗?但你戛纳没好莱坞超级明星,你还能怎么玩?


你们在剧院搞评奖,美国佬在外面搭帐篷搞酒会,发新闻。你们法国佬花一万美元躲在浴室里拍的电影,就代表艺术?我五亿美元堆出来的电影才叫伟大。


美国对戛纳算得很精,这里就是个影片宣传平台,三天曝光,顶得上半年全球巡回宣传效果。而戛纳也需要好莱坞大牌来站台,所以双方从对抗走向合作。


中国人,中国电影人,真的没必要把戛纳等电影节看得如何如何神圣,我们得走自己的电影之路。


戛纳终归是个走出去的平台,不能本末倒置,靠戛纳来反向忽悠国内观众,这样永远搞不好电影。


守住初心,耐住寂寞,电影人不能全部陷到钱眼里去。这是一个考验,也是关系到中国电影产业能否取得健康长足发展的关键。


离开戛纳!也许能活得更好


 

战友 ID:zhanyou1893

我们是战友团队,我们为当今青年吹响进军号。我们的定位是:我们和00后一起学习,我们和90后一起成长,我们和80后一起创业,我们70后一起感悟,我们60后一起思考,我们和50后一起收获…

我们是为正义、为理想、为真理的呐喊者,奋斗者!我们追求真正的新文化是真善美的统一,是永不停息的民族精神!我们引领的新主流是时代前进的方向!

我们相信: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不可抗拒;总有一种崇高让我们不尽感怀;总有一种目标让我们奋斗不止;总有一种使命让我们继往开来!我们一起自信、勇敢、昂首阔步走在大路上!感谢您的关注、支持、转发与推荐,让我们以战友呼唤战友!战友聚战友!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战友》最新资讯

合作、交流请添加编辑微信792041005

投稿邮箱:zhanyou1900@126.com

(只接受原创且独家投稿,一稿多投不受理)



.            

坚守信仰,方有良心之作请点击下面阅读原文有意外收获

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