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有、外资、民营、中小检验检测机构将如何分配改革蛋糕

2014-05-28 褚光 质量与认证

【导读】改革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次重新洗牌的过程,检验机构能否在此轮重大变革中抓住机遇“分得一杯羹”,乘势做大做强或萎缩破产,取决于各自不同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对市场和政策的深度把握。

  作者褚光系国家(蚌埠)特种玻璃质检中心副主任,蚌埠市质监局直属分局局长。本文为作者授权"质量与认证"微信号刊登稿件,其他网站或媒体转载须先获得作者本人许可。

  年初国务院公布《关于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实施意见的通知》,正式拉开了检验机构(事业单位)改革的序幕,预示着我国检验检测市场将进行大规模结构性调整,国有和民营的检验机构都将面临重大的机遇与挑战。改革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次重新洗牌的过程,检验机构能否在此轮重大变革中抓住机遇“分得一杯羹”,乘势做大做强或萎缩破产,取决于各自不同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对市场和政策的深度把握。作者长期从事质检行政部门和检验检测机构管理工作,并曾参与过相关政策的研讨与制定,本文结合实际,从三个方面对国有和民营(外资)检验机构、特别是中小型检验机构如何“分羹”进行初步探讨。

  一、两类检验机构的优劣势比较

  国有和民营检验机构互有优势和劣势,只有清楚地了解自己,才能有效地扬长避短,采取针对性地措施抢占市场先机。下面从行业政策、行政资源、管理机制、品牌创建、营销模式及人才、资质、资金、服务质量、研发与创新能力等十个方面进行阐述和比较。

  (一)行业政策。目前我国检验市场的政策是一种保护性政策,具有典型的计划经济特点,政府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垄断性,只有政府部门所属的检验机构才能从事本地区本行业的检验检测,其它的检验机构,即使水平再高、能力再强也无权介入。二是排它性,其实垄断性也包含排它性,这里的排它性特指有些政策并没有明文禁止非国有检验机构进入,但实际上民营机构还是被排斥在外。三是分散性,目前的检验市场被“条快”分割,形成以县域(市区)为单位的“豆腐块”市场、以政府部门条条管理的“海带型”市场,并没有形成全国性统一大市场,各地区各行业基本上是各自为政,缺少市场流动性和统一标准。

  不合理的政策是一把双刃剑,不仅分割了市场、限制了民营机构发展,同时也制约了国有机构的发展,对于那些意欲发展壮大、想走出家门、走出国门的国有检验机构而言,也是一个严重的阻碍。

  (二)行政资源。除了行业政策和红头文件的“规定”外,每个国有检验机构的背后,都有一个行政部门的强力支撑和保护,行政部门的行政权力是这些检验机构的后盾,大部分国有检验机构还享受财政经费补贴,离开了行政部门的保护和财政支持,这些机构几乎难以生存。在行政资源方面,国有检验机构无疑占有先天优势,民营检验机构明显处于劣势,在强势的行政手段面前,像“小媳妇”一样在夹缝中艰难的生存和发展。

  (三)管理机制。这是民营检验机构的最大优势,无论是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还是自主经营权,民营检验机构都有非常大的灵活性,虽然国有检验机构名义上也是相对独立,但实际上附属于行政部门,采用的是行政管理体制,因此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人员进出机制,“大锅饭”现象、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等现象比较突出,因此管理体制是国有检验机构的短板,人事、分配等制度严重制约了国有检验机构的发展,这也是国有检验机构需要迫切的改革内容。

  (四)品牌创建。国有检验机构长期处于主流检验市场,经常“代表政府”发言,在社会上具有较高认可度,但是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食品检验出现过不少事故,造成不良后果且影响面广,国有检验机构的“公信度”下降,尤其在企业中(直接服务的主体)满意度不高。而民营检验机构正相反,在企业中享有较高的信誉,但在社会公众眼里“公正性”不足,品牌信誉较低,社会影响力较小。

  外资机构与我国大型检验集团或某些省级检验机构相比,在技术层面(如设备的先进性、人员的学历、技术水平等)并不占优势,有的甚至还没有国内机构的设备先进,但是权威资料显示,目前外资机构数量只占我国检验机构的0.5%,却占有整个检验市场25%的份额!其中原因很多,最大的差距在“品牌”效应上,因为外资机构都拥有非常高的市场“公信度”!因此要成为真正的第三方公正检验机构,首先要打造检验机构的“公信度”,提高检验机构的公正性、权威性和独立性,创出自己的检验“品牌”。

  (五)营销模式。国有检验机构市场营销能力明显不足,不少机构没有专门的市场营销部门和人员,有的即使有也较少深入研究市场,从业务构成来看,国有检验机构的大部分业务都由法定职责附带而来(如“强检”),不需要主动拓展业务。相比而言,民营和外资检测机构,凭借其强大的市场拓展能力,能够迅速地渗透到一个行业或产品的整个供应链,拥有相当多的稳定客户群。在目前环境下,能够生存下来的民营机构,必然练得一身过硬的本领,为其下一步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是国有检验机构亟待加强和改进的地方。

  (六)资质。检验资质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各种检验检测认证认可资质(单位从事检验的“牌照”),二是技术人员的检验检测资质(检验人员的“上岗证”)。在资质方面,国有检验机构已赢在起跑线,只要能办的或需要办的基本上都已具备,在市场化改革以后,国有检验机构在办理资质方面还会具有一定的优势。相反,由于受到现有政策和行政上有形无形的限制(繁琐的不合理的许可审批),民营检验机构在办理各种资质方面还有许多限制,这是民营机构的硬伤。

  (七)人才。人力资源是检验机构发展的第一大资源。目前国有检验机构在人力资源方面有喜有忧,一方面已经聚集了大量优秀的检验人员,资质门类齐全,另一方面,又普遍存在人员老化、文化素质偏低,技术水平不高等现象;县级检验机构由于历史遗留等原因,最突出的问题是人才匮乏,文化素质较低,难以适应日益复杂的检验检测工作。民营检验机构在人才资源方面也是有喜有忧,一方面,现有人才能够人尽其用、轻装上阵,另一方面,随着业务的快速扩大,又急需大量具有“资质”的检验人员。预计从现在开始、特别是在2015年以后,具有各种“资质”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将成为各方激烈争夺的对象,民营机构明显处于攻势,国有机构最大的忧患是能否留住人才!

  (八)资金。资金短缺几乎是所有检验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于国有检验机构来说,财政经费只能弥补“吃饭”问题,财政的投入主要是对设备一次性投资(投资效率不高,容易产生重复投资导致偏差和浪费),与财政脱钩后首先面临生存问题。民营检验机构也面临资金短缺问题,但是由于民企投资效益高,一旦找准适应市场的项目,就会很快产生丰厚的收益。如果说资金短缺是国内检验机构的一个劣势,那么资金充裕则是外资检验机构的最大优势之一。

  (九)服务。服务水平和检验质量是检验机构市场竞争力的两大决定性因素。服务是检验机构的软实力,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指服务的形式(如态度),二是指服务的广度与深度(如服务链的扩大与延伸)。服务的主要作用也有两个,一是服务链的扩大与延伸能够直接产生效益,二是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检验机构的“品牌”价值,也是影响检验机构“公信度”的重要因素。目前服务工作做的最好的当属外资机构,他们已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服务体系;民营检验机构次之,比外资机构有差距,比国有机构还是具有较大优势,这也是下一步民营机构与国有机构市场竞争的利器;服务水平较低是国有检验机构的又一大短板。

  (十)研发与创新能力。这是检验机构发展潜力和后劲问题,决定着检验机构能走多远。目前个别国有大型检验集团和少数省级检验机构已具有较强的研发与创新能力,但是大多数市县一级的检验机构的研发与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市场化需求,这是国有检验机构第三个短板。民营机构在“研发与创新能力”也不具有明显优势,但是民营机构以市场为目标,追求实用和效率,能够快速启动项目研发,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检验能力,在具备一定经济实力以后,能够迅速提升自己的研发与创新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外资检验机构具有超强的研发与创新能力,这是国际大鳄的另一大优势。

  二、市场变化趋势

  在改革新政下,我国检验检测市场必将发生深刻地变化,主要表现在行业政策和市场内涵上。

  (一)行政许可减少,市场进一步开放。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行业政策和管理上的变化将逐渐显现,改革的利好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逐步消除保护性政策、清除市场准入障碍、减少行政许可,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二是管理方式由行政化转为法制化、市场化,政府对行业的管理主要依靠行业组织的自我管理和约束以及媒体和社会的监督;三是市场进一步放开,无区别化地对待检验机构。那些顺应市场发展的国有机构将成为真正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未来仍将在检验市场上占有重要一席。

  (二)市场内涵的延伸。检验市场将进一步分化、细化,从检验内容上可大致分为传统检验检测市场和衍生检验检测市场。前者是常规的质量检验检测,如产品质量(食品、药品、一般工业品)、计量、特种设备以及环保、进出口检疫等,传统检验检测领域是存量市场,随着经济发展还将有所扩展,这一领域将是国有和民营检验机构首先争夺的战场(尤其是县级市场),国有检验机构势会失去部分市场份额,民营机构将会急剧扩大市场占有率。

  衍生检验检测市场是指检验机构为市场(生产、贸易)提供的产品或行业的上下游全链条的综合性检验检测服务。相比传统检验市场,衍生市场属高端市场,这是尚待开发的体量巨大的增量资源,是检验机构争夺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据有关机构预测,衍生检验市场份额将是传统检验市场的2到3倍,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衍生检验市场容量将会进一步扩大,因此,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机构,在5年内都有发展壮大的市场容量和机会,关键是谁能够抓住这个机会。在衍生检验领域,民营机构比国有机构略占优势,外资机构则占有绝对优势(主要在进出口贸易方面),市场放开以后,外资机构势必会乘势扩大在国内市场上的份额,这是国内检验机构需要共同面对重要挑战。

  (三)政策层面的改革决定检验市场改革的进度和成败。检验机构改革已是必然趋势且整体利好,但是,由于受改革阻力和政策惯性的影响,在今后一个时期内,繁琐的审批环节、不合理的资质许可条件等政策因素,仍是制约检验检测市场化改革的进度和成败的首要因素,因此顶层设计至关重要,只有按照十八大三中全会关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上起决定性作用”的改革思路,对现行法律法规进行大刀阔斧的“立改废”,尽快在国家和省级层面上修订现行政策、清理不合理许可项目,才能按照时间节点把国务院的改革目标落到实处。

  三、改革的路径

  由于外资和民营检验机构本身就是市场化产物,他们只需要不断完善自身以适应市场化进程即可。这里所说的改革路径主要指中小型国有检验机构的改革。关于国有检验机构改革的讨论和好的建议已经很多,本文仅就几个影响改革的关键点进行重点讨论。

  (一)关键阶段的应对。改革的变化可以分为“2015年底以前”和“2016年以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的关键阶段,也是市场改革的过渡期,国有机构要充分利用现有政策,在过渡期内尽快完成向市场化转变;这一时期民营检验机构还不能正式涉足大部分检验检测领域,主要是对市场、政策特别是准备进入的领域进行可行性研究,在人员、项目、资质的等方面进行储备,做好蓄势抢滩准备。“2016年以后”竞争才真正地开始,但是竞争的结果基本上在第一阶段就已经确定,因此在过渡期内,国有机构的自我改造和民营机构的蓄势储备,就显得特别重要。

  (二)明晰产权,实行管办分离。产权明晰是十几年前国企改革的首要内容,当前国有检验机构的改革,其首要任务也必须从明晰产权开始,实行管办分离(类似政企分离),充分赋予法人的治理权限,同时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以资产为纽带实现国有检验机构资产可交换、转让和出售。

  “管办分离”可以分两步走,首先由当前的主管部门成立“国有资产监管小组”对改制后的检验机构进行监管,监管的重点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以及重大项目建设,不干预机构(法人)的日常管理、运营。第二步,地方政府成立综合监管部门(或在国资委设立专门部门),对国有检验机构实行统一监管。

  (三)以“人事制度、分配制度”为改革突破口。目前制约国有检验机构发展的因素很多,要改革的地方也很多,但是“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是众多制约因素的两道“门坎”,因此“两项制度”改革最为迫切。改革的原则就是简政放权,即赋予检验机构充分的管理、经营自主权,“盘活”单位的人气和活力,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发展动力,在发展中解决困难和问题,并带动其它相关制度的改革,最终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化企业模式。

  (四)以市场化观念推进流程再造。目前国有检验机构最缺少的不是技术也不是业务量,而是被企业所反感、被社会诟病的服务态度,市场放开后,国有检验机构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其中稳定的客户群及顾客忠诚度是影响竞争力的一大短板,而顾客忠诚度的培养是需要时间的,不可能像上项目买设备那样一蹴而就。

  首先这是个观念问题,树立平等的市场观念,转变过去多年养成的“高人一等”的习惯,是国有检验机构一道观念上的门坎。观念的转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除了长期强化灌输“我也是企业”观念外,必须用制度加以保证,对检验检测的全过程进行流程再造,真正坚持“以顾客为中心”的理念,建立以市场化为目标的工作规范和工作流程,处处体现市场意识,减少行政依赖。

  (五)开发市场增量,加快培育新的市场主体。两年的过渡期是国有检验机构生死攸关的缓冲期,目前行业政策和行政资源仍然是当前国有检验机构的最大优势,因此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这个优势,快速提升检验机构市场开拓能力和适应能力,在力保传统检验检测市场的同时,尽早开发衍生检验检测市场,积极培育和扶持新的市场主体,利用资质管理职能,在检验检测、计量校准、认证认可等方面尽快形成社会化、专业化市场服务体系。由提供单一检测认证服务向提供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的多元化检测服务发展,抢占衍生检验市场,扩大市场份额,迎接市场化的各种挑战。

  结论:检验检测机构的改革和市场开放是一个必然趋势,中小型国有检验机构在市场放开以后并非是死路一条,在市场化进程中,国有和民营检测机构都有自身的优势也存在致命的弱点,机遇与挑战同在,优势就是机遇所在,应对挑战就是扬长避短,改革就是完善自己并抓住机会在市场上赢得应有的一席。

欢迎订阅《质量与认证》杂志: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