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棠城工匠:30年,他为民乐画出完美音符

2016-11-27 棠城组工


认识何夕瑞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个奇人。他花费30余年的时间,致力于民族低音拉弦乐器改良——创造出三圆琴,实现了民族低音拉弦乐器提琴类的从无到有;改良出钟鼎琴,实现了民族低音拉弦乐器提琴类的从有到精。


 初生牛犊不怕虎 要做就做最难的    

在民族低音拉弦乐器改良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懂的人认为这行是烫手山芋,只有不懂的人,才一头扎进去。

没错,何夕瑞就是最初什么都不懂就一头扎进去的人。

1957年,12岁的何夕瑞初中肄业,随被打成“右派”的父亲下乡。15岁,何夕瑞拜当地一个老木匠为师,学习农具制作技术。20岁那年,他进入荣昌一家机械厂,从事模具制作。

一次,厂里搞文艺演出,缺一把大胡。何夕瑞得知后技痒,找来鼓皮、木料、蚕丝等材料,照着一本书上的图纸,仿出了一把大胡。

  这把大胡在文艺演出中“一炮打响”。众人点赞的同时,有人问他:“你制作得出大胡,但能制作出提琴吗?”何夕瑞有些自傲地回答:“提琴制作简单得很,不就是几块板材,加一根音柱和音梁?”

何夕瑞花几个月时间精心仿造了一把小提琴,琴身是普通木板,琴弦用的是二胡弦。在自我感觉不错的情况下,他来到四川音乐学院请专家点评。

专家一看,“这算什么提琴。”让何夕瑞明白,制琴不同于普通的木工活,它工序复杂,还涉及多种学科。

何夕瑞开始自学木材学、地质地貌学、气象学、人文学等学科,从基础学科入手,开始研究小提琴制作。同时,他还自学乐理、乐器知识,目的,就是要制作出中国自己的民族低音拉弦乐器。


用本土泡桐做出提琴 成功超越“欧洲造”    

通过学习,何夕瑞明白,要做出一把好琴,必须要找到好的材质。数百年来,国外制作提琴的材料一直都用的是阿尔卑斯山云杉或冷杉,可不可以换用其它的材料?

何夕瑞发现,中国的泡桐树完全可以打破欧洲木材的“百年垄断”。

何夕瑞进行了上千次试验、研究,精心制作出第一把改良后的小提琴,音质果然与众不同,低音区音质醇厚,高音区音质干净高亢。众多音乐专家试用后称,“超越了欧洲造。”

2003年,历时24年后,何夕瑞正式推出了能完美展现高中低音的自制小提琴,他将它命名为“何氏三圆琴”。


添加中国符号 钟鼎琴走向世界舞台    

“何氏三圆琴”的高品质得到了弦乐器制作领域专业人士的公认。

但仍然有一种声音,认为中国提琴缺乏了民族味道,只能称为中国式提琴。

提琴的外形需要符合三点,第一要好看,第二要好用,第三要符合振动科学。民族低音乐器的外形设计必须要尊重现有的演奏方法和认识,只能在这一基础之上找寻中国特色、东方特点。

何夕瑞做了无数次实验,耗时数年,他渐渐明白,要想寻找到提琴和中国民族元素的契合点,首先要先读懂西方提琴。在研究之后,何夕瑞通过若干个版本的筛选,把新的民族低音命名为“钟鼎琴”。为什么叫钟鼎琴,实际上就是把最具有楚汉文化的两件器物组合到一起,即上圆呈编钟,下圆呈鼎型。这样的设计,无论从视角,还是力学上来说,都为最佳。

“钟鼎琴”终于“拉响”了中国提琴的“片头曲”,但何夕瑞的创新革新并没有停止。目前,他正与四川音乐学院联手,改良“月琴”这种民族乐器,意欲结束月琴无声部的历史。这次,何夕瑞能否成功?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荣昌报社”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