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记】“龙岗记忆”今收官!发布君将带领大家走进龙岗建区以来的那些精彩瞬间!
今日,第50期“龙岗记忆”见诸报端,再度带领广大读者走进龙岗建区以来的那些精彩瞬间。至此,“龙岗记忆”大型文史项目正式收官,50个口述故事将龙岗发展历程中经济、社会、人文变迁一一串联,龙岗城区的变迁与龙岗人的精神被铅印于纸上,成为一份宝贵的文化财产。
受访者冯水兴向深圳侨报记者讲述当年历史。
曾经的龙岗人烟稀少,荒山连绵,经过20多年的艰苦奋斗,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文化、城市面貌、公共交通等各项事业的飞速发展,促使昔日深圳东部的一片僻壤,发展成为深圳东进的桥头堡,活力迸发的新龙岗。
这些成就的背后,离不开区委、区政府历届领导班子推动改革、加快发展的智慧和勇气,也饱含着来自全国各地建设者的辛勤汗水。也正是他们开拓进取、勇于拼搏的个人故事,汇聚成龙岗的发展史。为此,去年11月16日,“龙岗记忆”文史项目正式启动。项目由龙岗区政协主办,深圳侨报社、龙岗区广电中心协办,龙岗区委书记冯现学、区长吕玉印担任顾问,从全区范围内寻找50名建设者代表,透过他们个人的奋斗故事,重现龙岗区在过去二十余年中快速发展、不断探索的图景。
在“龙岗记忆”项目启动仪式上,龙岗区政协主席陈少雄指出,“龙岗记忆”的口述人物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尽可能选取那些故事生动、亲身经历的代表人物。
为此,项目组开展了紧锣密鼓的“寻人”工作,在各街道、各部门和广大市民的热情推荐下,50名参与龙岗早期建设或重大项目建设,在社会不同领域发挥积极作用的龙岗人被推选为历史“代言人”。其中,有张伟基、陈昳茹等一批见证龙岗发展的本地居民代表;有苏品宗、刘须恕等一批重大事件和重要工程的参与者、决策者;有马伟武、王雪娟等一批各行各业优秀代表;还有黄江、高燕等一批具有特殊经历、饱含正能量的人士……
从去年12月15日见报的“龙岗记忆”首期栏目开始,“龙岗记忆”就在整个龙岗掀起了一场“忆往昔、看发展、品精神”的热潮。
“龙岗的起步十分艰辛,条件非常艰苦。当时有种说法——深圳早起的有三种人:扫街的,杀猪的,还有在龙岗上班的。”在“龙岗记忆”栏目开篇之作——《苏品宗:开拓创新 潜龙飞天》中,亲历龙岗建区的苏品宗回忆起当时的艰苦奋斗。这些细节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对于和苏品宗一样在建区之初就扎根龙岗的老一代建设者来说,50篇“龙岗记忆”字里行间都可觅得自己奋斗的足迹。对于建区20多年来先后落足龙岗的新一代建设者来说,这些口述史则以平实的语言、独特的视角讲述了埋藏在岁月里的传奇故事。
喜人的成果浸润着“龙岗记忆”项目组的辛勤汗水。半年多来,项目组工作人员四处奔波、加班加点、反复打磨,终于成功捕捉这些宝贵的“个人记忆”,编撰汇入“龙岗记忆”。
随着第50篇口述故事见报,“龙岗记忆”文史项目迎来收官,深圳侨报社、区广电中心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图书出版和纪录片制作工作,还将为龙岗文史工作献上一份厚礼。
2015年12月15日,刊出的第1期“龙岗记忆”,受访者:苏品宗
2016年2月19日,刊出第13期“龙岗记忆”,受访者:王雪娟
2016年3月25日,刊出第28期“龙岗记忆”,受访者:萧彦红
2016年4月15日,刊出第29期“龙岗记忆”,受访者:何小培
“龙岗记忆”节选▲
简介赵国良,河南开封人,中国民主建国会深圳市委委员。1992年来深的他是首批参与龙岗建设的外来技术人员,历任平湖镇政府副镇长、龙岗区建设局副局长、区建筑工务局副局长、区水务局局长、区建筑工务局局长、区发改局调研员、区政协副主席,曾参与龙岗大量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其中包括具有地标性意义的大运场馆、国际低碳城等,是构筑今日龙岗的主要工程师之一。
来源|深圳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