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岗:向新而行!
日前,经深圳市政府同意,由市发改委印发的《深圳市推进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下称《三年行动计划》)正式出台。这是继广东省政府提出“高水平推进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建设”后,深圳从市级层面进一步明确该科教城建设的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
《高等学府荟萃之城》邓飞 摄
根据计划,位于龙岗中部核心区域的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将聚焦深港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发展,建设成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要支撑平台、深港科教产研深度合作区、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新客厅”。到2025年,片区内高校和学科建设水平显著提升,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加速集聚,优势产业集群基本形成,国际科创人才梯队更趋完善,深港科教资源跨境共享、便利流动,建成智慧、创新、活力和开放的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成为深港全面合作的战略枢纽,代表国家参与新一轮全球科技产业竞争与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计划的发布,深港合作市级重大战略首次布局湾区腹地。未来三年,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将加速迈向更高质量发展的新跑道,龙岗必将在深港全域平台合作中发挥越发重要的作用。
缘起:一场大运会孕育一个新片区
2007年1月17日凌晨,在意大利都灵皇家大剧院内,随着时任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主席乔治·基里安的一声“Shenzhen”落下,现场一片欢腾。一座当时26岁的城市,与当年生活在其中的平均年龄26岁的市民,共同圆梦第26届大运会。这一奇妙的巧合,一度为当时的人们津津乐道。
彼时,在龙城街道黄阁坑社区麻沙居民小组老麻沙村,大部分建筑还是村民的私宅和部分厂房,租金很低,村民收入也不高。村里的交通更是不便,村民每天只能靠一班公交出行,更没有大路相通。周边也没有学校,孩子上学需要去往很远的地方。因为位置偏、交通差,老麻沙村的发展一直很缓慢。如此景象,很难有人将老麻沙村和大运盛会联系起来。
然而,变化正在悄然发生。
“大运会主场馆项目就落在老麻沙村。”作为土生土长的原居民,陈泽明清晰地记得,在刚收到拆迁建大运会主场馆的消息时,村里很多人都非常支持,包括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的老人,大家都想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期待着未来的巨变,“等到征拆真正落实的时候,大多村民也用实际行动表达了自己的态度。短短几个月,麻沙村就拆除了一百多栋房子。”
2011年8月12日,深圳大运会的大幕正式拉开。在龙岗,深圳大运中心全新亮相,三座晶莹剔透的“水晶石”造型场馆是当时国内最大的体育场。大运村内,各国国旗迎风招展;各大赛场上,运动员们尽情挥洒汗水,为了胜利而努力拼搏,上演了一幕幕精彩故事。
实际上,彼时的深圳大运会,也创下了大运会52年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纪录:在12天的比赛时间内,来自152个国家及地区的7800多名大学生运动员,在深圳这片充满热情的土地上各展风采。而中国队在继2001年北京大运会后,在306项(24个大项)比赛项目中,以75金的佳绩再度实现金牌榜第一。当深圳大运盛会落幕时,时任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主席的克劳德·加利安给予了高度评价:“来自全世界的青年被邀请到这里创造‘不一样的精彩’,我们将携手共创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在陈泽明看来,家乡面貌更是因为大运盛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门就是高速,深惠路改扩建完成、龙翔大道改造完工、地铁3号线全线开通,居民出行变得更加便利。更为重要的是,大运周边的学校也多了起来,生活品质逐年提升。
从那时起,大运新城声名鹊起,不断浓缩和演绎龙岗城区发展的时代故事。
大运盛会已然落幕,大运新城未来将去往何处?其实,另一个发展良机早在2005年就已在香港萌发。
2005年,徐扬生任职于香港中文大学。那一年,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路甬祥来到香港,问他能否为内地做点什么。同年,徐扬生专门围绕珠三角、长三角和渤海湾三个经济带做了一个调研。调研发现,就“国家级研究院”的数量而言,北京有251个,上海有67个,广东有7个,深圳则一个都没有。而较好的大学,北京有37所,上海有18所,广东有6所,而深圳只有一所深圳大学。“一个地区要长远发展,势必需要基础研究来支持当地的创新科技产业。”徐扬生结合调研报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随即,徐扬生找到了时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刘遵义,反复提及香港的高等教育很发达,但区域有限,建议可以在离香港最近的深圳创办一个香港中文大学的校园,一方面帮助深圳乃至大湾区的高等教育同步发展,同时也可以反哺香港高等教育的建设。最终,刘遵义认可了徐扬生的建议,便去找时任广东省委、深圳市委有关领导汇报,大家都很支持,最终达成一致:要在深圳创办一所世界一流的国际化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2012年3月12日,深圳市政府与香港中文大学关于在深圳办学的框架协议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正式签署。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要来了!
时间来到了2013年。这一年,龙岗区开始编制大运新城综合发展规划,提出在赛后利用上引入教育科研要素。那时,深圳市大学城二期选址工作正在进行,龙岗区政府部门力邀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到大运新城考察,连续一周加紧准备材料、积极推荐大学城优先考虑在龙岗选址,最终争取到深圳国际大学园落户龙岗。同年7月,大运新城纳入市级重点区域版图。
“当时我去看过很多地方,包括南山西丽留仙洞附近,但我觉得那里离城区太近,读书做学问还是安静一点好。后来又去大鹏、坪山等地考察,最后目光停留在了龙岗的一块土地上,这里毗邻大运主场馆,周围有山有水,很适合做学问。”徐扬生表示。
2014年4月28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获得教育部批准,正式选址龙岗大运新城。两年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迎来了新邻居——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一所由深圳市人民政府、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国立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三方合办的高校。再加上大运村摇身一变,成为如今的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三校“鼎力”,并驾齐驱,特色化发展,位于龙岗的深圳国际大学园名声越叫越响。
2020年12月29日,龙岗区人民政府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合作共建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2021年1月,龙岗区六届五次党代会正式提出“一芯两核多支点”区域发展战略,明确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为该战略中的“湾东智芯”。2022年,广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高水平推进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建设”被首次写进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上升成为省级战略之地;深圳市第七次党代会报告谋划的全市实施基础研究夯基行动也将之作为全市5个主阵地之一,与河套合作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等并列。
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所涉范围。
一连串的战略部署足以看出大运片区的重要性,以及龙岗坚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决心和信心。从大运新城升维到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变化的不仅是名字,更是城区发展的必然。
先看地域特点。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是深圳市首批市级重点区域,位于龙岗中部枢纽,包括核心区和协同区两部分,核心区主要为深圳国际大学园及周边区域26.29平方公里,协同区包括龙城街道、横岗街道、园山街道及宝龙街道等部分区域,总面积约65平方公里。其区位优势突出,位于深莞惠都市圈几何中心,紧邻东莞、惠州等城市,更是香港联通大湾区东部的重要节点。
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所涉范围。
其次是大学集聚效应不断凸显。随着大学的到来,大运片区的科教功能进一步放大,促成大运片区成为全区智力资源密集之地。如今,这一片区各类创新资源加速集聚,现有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等3家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市大数据研究院等9个重点研究院以及各类科技创新平台42家,成为大湾区吸引国际科创资源、推进深港合作的重要平台载体。
再看产业基础和产业空间。龙岗连续5年位列全国工业百强区榜首,拥有港资企业5968家,区内具备优势的半导体、电子信息、大数据、生物医药等核心产业,与香港科技园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数据和智慧城市、生物医学等重点发展方向高度吻合,充分为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承接香港科技科研成果产业化赋能。潜力用地和产业用地超过2.2平方公里,到“十四五”末可提供377万平方米产业空间,具备承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点科研平台机构以及先进产业项目的空间潜力。
此外,大运片区在深港联通方面同样条件优越,不仅来往交通快捷便利,更有包括香港同乡会、香港总商会、香港青联会、深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服务中心等组织和机构长期推动深港两地交流,搭建起合作交流的平台体系。
近年来,龙岗区按照省市部署要求,持续推进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建设,已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片区内在建和储备的重点项目约50个,经初步估算,总投资逾1000亿元。今年以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开建,深圳音乐学院、深圳建筑产业生态智谷总部基地建设加速推进……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的基础硬件和软件生态均在不断完善中。
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内,高校学子正实验室内开展研究。
那么,未来充满智慧、创新、活力和开放的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该如何建设?记者经过梳理发现,《三年行动计划》聚焦深港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发展和加快打造国际化高品质生活空间等5方面目标,分解了21项工作任务,并出台《重点任务清单》,梳理形成64项重点任务257个年度事项,其中,2023年完成86个、2024年完成86个、2025年完成85个,总投资约980亿元。
毫不夸张地说,未来三年,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建设将全面加速,更是龙岗再次蝶变的关键时期。
《三年行动计划》首先明确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高标准高起点推动高校建设。具体实施中,支持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2025年办学规模达到1.5万人,承担50项以上国家研究课题成果;加强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产学研用融合创新,到2025年生物学、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4个学科纳入省高水平重点建设学科;推动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改扩建并升格为本科。
未来三年,各大项目将陆续“上马”,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即将迎来蝶变。
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培育一批核心优势产业也是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的另一大核心。《三年行动计划》明确,要推动实验室建设和高水平科研平台聚集发展、开展前沿技术领域研究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加强科技研发体制机制创新等4项任务。要壮大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集群、孵化培育新材料产业集群、打造数字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新型储能产业集群、强化现代建筑产业集群、推进深港共建产业合作园区和服务平台、加强规划管理和空间用地保障等7项任务,让前沿知识和源头创新转化为产业优势。
作为人才高度聚集的区域,高品质生活成为“必需品”。为此,《三年行动计划》提出打造国际化高品质生活社区,到2025年,新增约15公顷较大连片科研用地;新增160余万平方米高品质、低成本产业空间;实现深大城际、深惠城际主体工程区间洞通;如意路南延接东部过境工程竣工。此外,加快大运智慧公园建设,打造深圳首个“生态结合智慧”AI公园等也在提速布局中。
专家声音
《璀璨大运城》李玉龙 摄
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 徐扬生:
全面融入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建设并提供创新支撑
《三年行动计划》的出台,对深圳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社会发展的全面建设、高端人才的引培将发挥重要作用;对龙岗区的产业升级、差异化创新发展、城市更新迭代起到重大推动作用;同时也将极大推动深港合作和国际化交流融合发展。
对于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我认为可以概括为四个区:一是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二是建设中外合作办学改革示范区,三是建设深港科教产研创新引擎合作区,四是建设湾东现代化国际化产业策源区。
作为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重要的核心引擎之一,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将发挥自身发展优势,联合香港中文大学等国际优势资源,努力当好排头兵。
未来,学校将建设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准的一流学科群,为龙岗区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提供重要支撑平台;发挥国际一流专家学者科技创新原动力,结合深圳市重点产业布局建设一批具有引领性的创新平台,助力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打造深港科教产研深度合作区;发挥国际化深港融合优势引才留才,配合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的现代化国际化定位,强化人才“蓄水池”建设和服务社会能力,全面支持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高水平建设。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 曲建:
填补深圳东部乃至大湾区东部深港合作的空白
此次发布的《三年行动计划》意味着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正式纳入深圳科技创新类战略平台,成为继深圳4大科技创新战略平台(光明、西丽、河套、前海)之后的第5个战略平台,有助于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争取市级资源配置,全力开展深港科技创新合作。
新时期的深港合作是全域、全要素的合作,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在拓展全域深港合作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填补了深圳东部,乃至大湾区东部深港合作的空白。此外,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聚焦深港科教合作,也符合深圳所长、香港所需、湾区所向,尤其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具备策源深港全要素合作的能力与条件。
对于龙岗的区域未来发展来说,龙岗的发展动力正从要素驱动、资本驱动开始迈入“要素+资本+科教”三维动力时代,这次的行动计划尤其重视科产教融合,龙岗区乃至深圳、大湾区东部片区更需要科学发展、技术发明、产业发展的均衡发展,尤其是产业发展的诉求更为迫切。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发展(深圳)研究院副院长 魏建漳:
“龙岗创新”进入深圳创新体系顶层设计第一梯队
《三年行动计划》首次将深港产业合作推向深圳“腹地”,意味着深港产业合作步入“纵深推进”阶段。
以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为代表的“龙岗创新”,已进入深圳创新体系顶层设计的第一梯队。龙岗的“湾东智芯”不再仅仅是龙岗的“智核”,更是成为深港合作的前沿阵地和试验区平台、全市国际化创新生态建设的先锋。
目前,全市已经形成了以光明科学城为“源头创新”、西丽湖国际科教城为“融合创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为“制度创新”的创新格局,市级层面推动的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将进一步补足深圳“开放创新”功能,为全市完善“源头创新—融合创新—制度创新—开放创新”的新格局贡献力量,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贡献龙岗力量。
来源:龙岗融媒(记者 沈荣)
责编:龙岗融媒(首席编辑 徐海燕)
校对:王蓉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