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年,给你讲一个龙岗蝶变的故事
潮起珠江,风涌南海
43年前,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深圳经济特区在万众瞩目中成立。从此,南海之滨的一座边陲小镇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
43年后,深圳东部的龙岗傲然屹立于全国工业百强区榜首。步入新征程,这座奇迹之城正朝着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深圳东部中心的壮阔彼岸奔腾驶去。
43年栉风沐雨,43载春华秋实。时间用它那如椽巨笔在这片热土上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春天的故事,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沧桑巨变。43年里,每一个村落、每一条街巷都发生了深刻蝶变,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在深圳经济特区迎来43岁生日之际
让我们给你讲一个
关于蝶变龙岗的故事
南岭春早:一座村庄的改革样本
1979年5月6日,时任布吉公社沙西大队南岭村第一生产队队长的张伟基一早去布吉墟上卖蘑菇,回家时已是下午4点。一进门,他听到儿子在哭,灶头也冷冷清清,便着急地问:“妈妈呢?”“妈妈去香港赚钱啦!”儿子的一句话,让张伟基瞬间明白过来,赶紧带着几位村干部一起驾着拖拉机赶往深圳河边。
深圳河河深岸阔,水流湍急。岸上,数万人摩肩擦踵,人头攒动,个个面朝河对岸的香港,随时准备冲过去。张伟基望眼欲穿,沿着河岸挨个找寻自己村的村民,可南岭村人的态度却让他感到无比痛心:“有人当时甚至放狠话‘就算死了也不让骨灰飘回南岭村’。”
上世纪80年代的南岭村。
南岭村人为何“逃港”?一个字:穷。那时的南岭村只有一条水泥路,村民家中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生产靠贷款……20多头耕牛、10多台打谷机、一个小型粮食加工场和几间粮食仓库已是全村的家当,因为村容脏乱,还被人讥讽为“鸭屎围”。十里八乡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女人脚趾无爪,莫做南岭阿嫂。”
“如果能过上好日子,谁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乡、让自己的亲人跑到香港去?”那时的张伟基在不断反问自己的同时也暗下决心:一定要让村民过上好日子。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的成立,让张伟基和南岭村人看到了希望。那一年,在“内引外联”政策下,南岭村引进了内地的和平无线电厂,并为其取名为“南和公司”,寓意“南岭和平”。
1982年,南岭村拿到了一笔43万元的征地补偿费。当时,穷怕了的村民都想把这笔巨款分掉用于改善生活,但张伟基却有着不同想法。“南岭村遇到了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为啥不用这43万元扩大再生产?”于是,张伟基逐一做通村民工作,将这笔补偿款用于厂房建设,并引进港资兴办了第一家来料加工厂,为南岭村后来的迅速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
今天的南岭村。
1984年,南岭村实行农村股份合作制,村民在村里工作领工资;1986年,南岭村建起第一个大型工业区,村集体经济由小农经济模式转型为现代工业生产体系;上世纪80年代末,村民每年人均集体分红超1万元;1992年,建成4个工业区,引进十多家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一路走来,南岭村人凭借着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闯劲,将一个被人称为“鸭屎围”的落后村庄发展成举世闻名的“中国第一村”。
2001年,张伟基之子张育彪成为南岭村新一任村党总支书记。站在父辈艰苦创业基础上再出发的他,十分清醒地审视着南岭村的优势和不足,同时也在不断谋划着家乡的未来。“南岭村要尝试走一条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的新路。老一辈种田‘种’房子,新一代要‘种’高科技企业。”在张育彪的推动下,2016年南岭村成立了全省第一家由村集体控股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以高科技投资、现代工业、商业、旅游服务业为主导的南岭村社区集体经济,正稳步协调发展,展现欣欣向荣的喜人面貌。
大芬画韵:一支画笔绘出艺术殿堂
1989年,当南岭村人家家户户开始盖上新房,用上时髦的彩电、冰箱时,距其几公里外的大芬还是一个白墙黑瓦的素色山村,面积不过0.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遍地都长着齐腰的芦苇丛,风一吹,像卷起了千重海浪……
上世纪80年代的大芬。
这年8月,香港画商黄江来到大芬。对于这个不到300人的村子,他的第一印象是“像西伯利亚一样荒凉”,村子里最高的房子不过三层楼,马路都是靠人用脚踩出来的,一下雨就泥泞不堪。
但他还是爱上了这里。举目四眺,这地方河流环抱,流水潺潺,岸边一侧是农田,牛羊在河堤上吃草;另一侧是民房,鸡鸭在院子里大摇大摆地来回觅食。他觉得这里正是自己心仪的创作之地,宁静、便利,最重要的是租金便宜,“200平方米只要1500元”。他决定留下来。
不久后,黄江组建起一个20多人的油画工作室,画工是从广州、东莞、晋江等地招来的,其中不少是他过去的徒弟。他从香港的贸易公司接油画订单、取样板,再将其拿到大芬给画工们画。那时候,商品画刚开始在国内发展,竞争少,订单增长快。渐渐地,一种“流水线作业”的模式便出现了。“早期的订单,大多是一些简单的小画,比如树荫和土房子、天空与树。我们便一人画天,一人画树,一人画水,3人1小时可以画20张。”黄江说。
大芬油画村。
黄江的成功,让越来越多的人对大芬产生了向往。不少绘画爱好者和美术学院的毕业生听说黄江找人画油画,陆续从全国各地赶到大芬,梦想成为这个南国小村庄里“弄潮儿”中的一份子。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大芬已聚集了几百名画工,画笔、画布、颜料等配套产业也陆续进村。彼时,美国市场上流行的商品画,大芬占了半壁江山。欧洲市场的占有率也接近于此。
2004年11月18日,刚刚被文化部授予“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的大芬成为了首届文博会的唯一分会场。1000名画工身穿统一的白色T恤,站在各自的画架前,演绎一场千人油画创作表演。一时间,大芬轰动世界,风头无两。文博会后,订单更是像雪片一样从国外源源不断地飞向大芬,全年油画销售额首次突破亿元大关。
2010 年文博会大芬分会场,570 名画工共同绘制《蒙娜丽莎》
2008年,一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让大芬的油画产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许多画室订单量骤减,有的甚至连一张订单都接不到。靠着商品画起家的大芬油画家们意识到,原有的生产模式已难以为继,大芬必须走上一条全新的产业发展道路。
就在此时,一件发生在原创画家李印身上的、在当时的同行看来近乎于离奇的事情让迷茫中的大芬看到了出路:李印卖出的一幅原创油画售价高达6500元。瞠目结舌的画家们终于明白过来,他们一直苦苦找寻的这条路叫:原创。
实际上,2008年经济危机过后,各级政府也开始积极引导大芬油画村拓展国内业务,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扶持原创画家发展,引进或组建龙头企业。“以2012年的首届全国(大芬)中青年油画展为标志,大芬正式进入了原创引领产业发展的新时代。”曾任大芬油画村管理办主任的刘亚菁介绍,2012年后大芬的原创势力蓬勃发展,一个日益庞大的大芬原创画家群体越发引人注目,在国内重量级展览中,大芬身影开始出现得越来越频繁,“同时,一个以油画及相关产品生产、交易为主,国画、书法等中国传统文化产品、工艺品为辅,装裱、配框、画材、物流等配套服务齐全的完整产业链和多元艺术形态也正日益成熟。”
如今的大芬油画村。
如今的大芬早已华丽蝶变,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蜿蜒入户的道路干净整洁,处处有墙画,处处有乾坤,引来本地市民和国内外游客争相打卡。这里,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油画生产、交易基地和全球重要的油画交易集散地,同时也是全国首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深圳市“十大特色文化街区”。未来,还将成为集展览展示、特色文化、观光休闲于一体的代表深圳国际化文明城市形象的国际艺术街区。
大运晶华:一座始于荒芜的城市新客厅
2007年,都灵皇家大剧院召开的一场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会议改变了万里之外的一座中国城市的命运。1月17日凌晨,随着时任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主席乔治·基里安的一声“Shenzhen”落下,现场响起一片欢腾,一座当时26岁的城市终于圆梦第26届大运会。
大运中心·大运村奠基典礼。
那一年,深圳东部的龙岗,还没有“大运中心”这个地方。它后来所诞生的位置,被龙城街道黄阁坑社区的居民称作“老麻沙村”。那里的大部分建筑都是村民的私宅和部分厂房,租金很低,村民收入也不高。村里的交通更是不便,村民每天只能靠一班公交出行。周边也没有学校,孩子们上学需要去往很远的地方……
命运的齿轮随着大运会主场馆选址老麻沙村而开始转动。
“刚听到大运会主场馆选址在我们村时,我们都觉得很不可思议。”作为土生土长的原住民,陈泽明清晰地记得,在收到征拆建大运会主场馆的消息时,村里人都非常支持,大家都想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等到征拆真正落实的时候,村民也用实际行动表达了自己的态度。短短几个月,麻沙村就拆除了一百多栋房子。”
2011年8月12日,随着火炬手刘翔点燃主火炬台,深圳大运会的开幕舞台瞬间亮起绚丽灯光。在龙岗,大运中心体育馆以三座晶莹剔透的“水晶石”造型惊艳亮相。大运村内,各国国旗迎风招展;各大赛场上,运动员们尽情挥洒汗水。从那时起,一个个缘起于大运的城市奇迹不断上演,而大运中心所在的大运片区也由此开始了一场惊艳世人的进阶之旅。
2013年,龙岗区开始编制大运新城综合发展规划,提出在赛后利用方面引入教育科研要素,并最终争取到深圳国际大学园落户龙岗。同年7月,大运新城纳入市级重点区域版图。
2014年4月28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获得教育部批准,正式选址龙岗大运新城。两年后,一所由深圳市人民政府、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国立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三方合办的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成为了它的邻居。两大名校双峰并峙,争奇斗艳,让位于龙岗的深圳国际大学园名声越来越响。
如今的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
2021年1月,龙岗区六届五次党代会正式提出“一芯两核多支点”区域发展战略,明确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为该战略中的“湾东智芯”。
2022年,广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高水平推进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建设”被首次写进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片区发展上升为省级战略。
2023年,《深圳市推进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出台,明确提出将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建设成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要支撑平台、深港科教产研深度合作区、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新客厅”。
从脏乱不堪的“鸭屎围”,到享誉全国的“富裕村”,南岭的43年走得踏实而坚定;
从满目荒凉的素色山村,到“中国油画第一村”,大芬的43年走得励志而传奇;
从一片荒芜到“城市新客厅”,大运的43年走得热烈而澎湃
……
不只是南岭、大芬与大运,这样的蝶变故事在龙岗俯拾皆是。你家门前的那条小河曾经浊臭不堪,某天你驻足停留时,发现它竟清澈了许多;你曾住过的那个城中村一度混乱不堪、盗窃不断,某天你再路过时,发现它竟娴静得像个花园……只要你有心,随时随地皆能邂逅这肉眼可见的沧桑之变。
我们钟爱这样的蝶变故事,是因为这些故事像极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平凡、渺小,波折不断,但却顽强、执拗,不止不休地向上生长。
我们钟爱这样的蝶变故事,是因为正是有了这些点滴变化,我们才能在踏上新征程的时候,有足够的底气去迎接那些美好的期待和瑰丽的憧憬。
在深圳经济特区43岁生日之际,我们郑重其事地讲述这些蝶变故事,既是给深圳和龙岗一个充满仪式感的祝福,更是给自己一个庄严的提醒:这座城市的光荣与梦想,始终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蝶变之路,未有竟时。征途漫漫,仍需奋斗。
来源:龙岗融媒(首席记者 聂朦)
责编:龙岗融媒(编辑 饶启楠)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