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爱斐儿:来自诗意的关怀,是最好的心灵疗愈过程

2017-06-06 爱斐儿 二马看天下

 诗意,永恒的心灵关怀

医生出身的我始终坚定地认为,看似物理的身体所患的疾病,其实都与心灵的隐疾密切相关,可感知的症状恰是心灵病理的外现。只有诗意这付药方可以直通病因,因为只有诗意可以用来入心。每个伟大的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特有的时代病症,作为感觉最敏锐的诗人群体来说,通过诗歌写作去关怀、爱护在红尘中遭遇的苦痛的心灵,则是寻求治愈或救赎的唯一良方。

文学反映世界,散文诗是最好的载体。回顾一下散文诗的演进轨迹,不难发现议论性散文,演化为杂文;叙事性散文,派生出报告文学,抒情性散文与诗歌中坚守传统风格的流派相结合,造就了散文诗。黑格尔说,把握世界本质有三种方式,散文的、诗的、哲学的,而散文诗是如此巧妙地整合并涵盖了这三种方式,她整合了诗歌、散文、小说、戏曲、杂文等文体的特征,并成为作者们搭建的诗意舞台,为读者展示着道具、背景、音乐、人物、情节、台词等元素如何在一篇散文诗中魔术般整合,最终呈现出作者深刻思考后的精神结晶。所以一颗敏锐的心灵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一定会感受到那些来自诗性中的疾病、痛苦、喜悦、感动、恩宠、勇气和创造,这是来自诗意的关怀,是最好的心灵疗愈过程。

 诗性、疾病与终极关怀

散文诗创作牵涉到一个人的深度、价值、心境和个人特质,真正的诗人懂得聆听、尊奉心灵所传递出的讯息,进行真实记录和描绘,这种本性的表达,也许更接近于真相与真理。诗人史蒂文斯(Wallace fiction)在《关于最高虚构的札记》中写道:“或许真理完全维系于湖边的一次散步”。这些深陷红尘的诗人们,他们必然在生命中经历这样的过程:认识、批判、改造、赞颂。唯有认识才能了解我们身处何样处境,唯有批判才能修正那些谬误和不实,唯有改造才能修复那些纷乱和漏洞,唯有赞颂才能带给我们希望和勇气。一个有良知的诗人,一定是一个身陷红尘,历经种种的不完美却不断寻求救赎的人。我敬佩那些会对文字心存敬畏的真正的诗人,因为文字承载着他们的道德和良知,他们一边用文字构筑心灵的殿堂,一边对客观事实进行冷静的思考,不断对自我及周边环境进行更新、更深层次的探索,这种探索有利于人们接近真、善、美。而作为这个世界智慧的真、善、美三大维度,将科学、道德与艺术进行有机分野,让我们从世界的不完美之中感受到思想者的伟大与纯粹。

美国的心理学家托马斯•摩尔认为,疾病是身体的诗歌,诗人们喜欢从多种角度解读同一样事物,而不是满足于有限的解释,人们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聆听心灵的声音、认识心灵、爱护心灵、关怀心灵。而关怀心灵是一门艺术,唯有诗歌的意象才能表述。神话、美术、宗教和梦境都能提供这样的意象,显露和承载心灵的奥秘。我们也可以向不同领域的专家寻求指引,诸如古代的神话和悲剧作家、文艺复兴时期的医生、浪漫主义诗人、现代的内涵心理学家,但是对心灵投注更多关注的还是具有诗人气质的心灵追寻者。他们都尊重人类生命的奥秘,拒绝用世俗化的标准结束生活经历。身为诗人,多年的从医经历,让我更习惯用一个医者的视角去解读诗人和诗歌,并认真地听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医生帕拉塞尔苏斯的建议:一个真正的医师,必须理解事情的本质,必须能辨认人体之外宏观世界的病症,必须对人之本性具有清楚的认识。只有这样,他才能探究人的内心世界,了解每件事情的归属。如果对外在的人性,也就是对天和地缺乏深刻的认识,这一切就绝不可能。

在文艺复兴时期,诸如费奇诺与米兰多拉这样的智者就教导人们,每个人都应成为自己生命中艺术家与诗人。一个好的诗人,最先要学会的是如何去关怀心灵,而不是被纷繁的外部世界去障目。关怀心灵可以让我们超越世俗的自我主义,目的在于恢复个体生命的神圣。这种神圣性并不仅仅是“生命的价值”,更是个性的神秘内涵。寻求关怀心灵的人更懂得欣赏人类苦难的神秘,并不是一厢情愿地去追求虚幻的“完美生活”,我很欣赏诗人们用诗意的声音发出对沉默的反抗,用诗意的触角去靠近天地之大美与神奇。

 恩宠、超越与“创造性张力”

近年来,散文诗正以燎原之势在蔓延,各种文学媒体散文诗专栏的开辟也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成为时代的宠儿。任何一种文体的兴盛和繁荣总是和它身处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就像瓜与藤,就像水土与风物。在这个网络发达与多媒体覆盖的时代,交流的便捷让各种讯息得以最全面快速的全方位铺开,人们借助便利的信息传播,可以较全面地获得散文诗创作的各种文本和创作理念,过去对散文诗的各种定义也因为这个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有了新的注解。就近年来发表在各种刊物、网络媒体上的散文诗文本来看,它正以更新颖、更丰富的面貌展示着独特的魅力。从文学的发展趋势与规律上看,文体的区分将越来越细,各种风格不兼容的地带,给散文诗的发展提供了多维空间,并以中国诗词歌赋为根基,广泛吸取着来自世界各地文学语言的滋养。

中国散文诗有着自己的创作特点和民族精神,它是漂浮在沙漠上的一片绿洲,饱含着丰沛的人文精神和灵魂高度,带给人身心灵的滋养。随着时代快速发展与该文体的多年演进,经过许多作者前赴后继的构思和排练,因此,我们不得不用整合理论(Integral Theory)的视角再度对散文诗的写作给以更多关注和审视,揭示它魔幻迷人的一面。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肯•威尔伯在《整合心理学》中提出“创造中的灵性”,认为从前现代、现代到后现代,从物质→身体→心智→灵魂→灵性的上升,以“我、我们和它”为主体的艺术、道德和科学的分类,构成了人类文明的主轴,其核心就是超越并包容,这个哲学观为散文诗提供了新的安身立命的方式。

一个人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在认清这个世界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她。诗歌亦是如此!好的诗歌,不是对世界的平面描述,而是对宇宙万物秩序的立体构建;不是故弄玄虚、主客分离,而是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应是在过去、现在、将来,前世、今生、来世,宏观、中观、微观,主体、客体、第三者之间打造一种“创造性张力”,通过灵性、理性、感性与现实之间的“结构性冲突”让每个读者能体会到其中思考的超越与灵魂的飘逸、解脱和放下。散文诗人们是通过诗歌写作保管各种意向的方式关怀人类的心灵。

长期以来,人们对散文诗还存在诸多误解和偏见,岂不知,散文诗作为诗歌之树上的一根两枝,或一枝两花,是同样深深根植于诗意的泥土,只是在自己的成长发展中长成了不同的样貌和形态,毫无疑问,诗意是他们共同的根系,而所谓的诗意,就是你愿意用一种更清醒的态度去生活,喜欢从多维度解读同一事物,而不是满足于有限的解释和世俗的认知。诗人必须给想象力以足够的自由,让它不断去探索更新、更深层次的场域,为我们提供理解、内涵、智慧、远见、语言和音乐。一个诗人的清醒就在于他知道自己该如何努力在心中留下这暂时的、正在崩解的世界的烙印,此过程是如此深刻、如此痛苦、如此激情澎湃,以至于整个世界都在我们心中重获“隐形”的新生,并借由思想的深度拉近我们与诸神的距离。

作者:爱斐儿

责编:谢天谢地


者:爱斐儿,本名王慧琴,1966年5月出生。医生,诗人。现居北京。作品散见于国内外多种报刊,入选多种诗歌选本。出版诗集《燃烧的冰》,散文诗集《非处方用药》《废墟上的抒情》。曾获“第四届中国散文诗天马奖”、“首届河南诗人年度奖”,散文诗集《非处方用药》获“中国首届屈原诗歌奖银奖”等多种奖项。

推荐阅读


感谢您的关注和阅读,

欢迎其他友情组织或个人转载分享

尊重作者,尊重原创

转载敬请注明出处“二马看天下(EMKTXWTT)”

谢谢!


微信号:EMKTXWTT

以文会友,以文载道

贯通正能量,打造新思维

如果您喜欢,请点赞,您的支持是我们的动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