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二马荐赏 | 学习时间少但学习效果却很好?掌握这些知识,你的认知将提升一个档次

2017-10-17 二马看天下



全网首发·读书笔记


《吕氏春秋》有云:不知理义,生于不学。如何接受新知?我们当然得通过学习。那么如何高效地学习?阅读这篇笔记,学做高效的第三类学习者。

一、你是哪类学习者?

学习这件事,自我们出生之日就开始了。

你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还是一个低效学习者,决定了你未来的发展。根据学习时间和学习效果考核,有人将学习者分为四类:

第一类:学习时间长,学习效果差。

这类学习者往往刻苦努力,却成效不佳,是所谓的低效学习者。

第二类:学习时间长,学习效果好。

这类学习者是标准的好学生,他们用学习时间的堆砌,来达到优异的学习效果。

第三类:学习时间短,学习效果好。

这类学习者,用较短的时间就能达到和第二类学习者同样的效果,是人人羡慕的高效学习者。

第四类:学习时间短,学习效果差。

这类学习者,不愿意花时间学习,也没有掌握方法,学习能力弱。

你属于哪类学习者?若只看付出和结果,恐怕人人都想成为第三类学习者。谁不想用最少的时间,达到最好的效果呢?


二、第三类学习者的两大特点

1.不是所谓的“好学生”

第三类学习者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他们大多数都不是所谓的“好学生”。

在我们的认知里,标准的好学生应该刻苦用功,他们会制定完整的学习计划,每天找出固定的时间,在安静的环境,专心学习几个小时。

而第三类学习者,在我们眼里,往往看起来是不怎么努力的,他们容易分心,喜欢一会儿学这个,一会儿学那个,学习起来总是花样百出。

2.在学习上,最爱偷懒

第三类学习者和其他人的区别还在于,他们在学习上总是想方设法地“偷懒”。

就拿背单词来说,他们绝不会老老实实把单词书翻个几遍,肯定是想些办法,让自己在最短的时间记牢单词。而这种偷懒,其实就是在找寻高效的学习方法。

但个人学习方法的探索,零散又不系统,往往是只适合自己而无法推广。如何才能掌握一套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成为人人羡慕的第三类学习者呢?


三、学习高手都在应用的高效学习法

我们只有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之后,才能成为高手。

想要优化学习方法,首先必须了解大脑运作的基本原理,然后投其所好,制定相应的学习策略。

《纽约时报》顶级科学记者本尼迪克特·凯里根据认知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提炼了10种颠覆常识的高效学习法。科学学习,你也能成为学习高手。

1.变化学习环境,增强记忆的法宝

很多人在学习的时候,都愿意找固定、安静的场所作为自己的学习专用场地。如果是在自习室,有的人还要找专属的座位,我们认为这样的“仪式感”会给大脑发出“现在该好好学习”的信号。

但如今,科学家们的发现却是,比起死守常规的学习场所,频繁更换不同的地方,学习效率反而更高。在学习环境的实验中,不同场所的学习效果,比相同场所提升了40%。

大脑在储存知识的同时,会将周围环境信息一并编码储存,在不同学习环境学习时,连接到知识上的背景提示也会成倍增加,这使我们在回忆知识的同时,给了大脑更多提取记忆的机会。

同时,变换学习环境,也使我们的记忆不再依赖于某一种环境,毕竟你考试的时候可不会在熟悉的座位。学习的时候,更换场地、时间,甚至学习方式,都会提升你的学习效率。

2.拉开时间间隔,学习效率升级

如果你想熟练掌握某项技能或学会某个知识,我们通常愿意花整块时间,就同一内容反复练习,直到学会为止。

我们都知道一口不能吃个胖子,在学习上却偏偏要反其道而行之。在记忆科学中,有一个简单易行又效率更高的学习方法,就是分散式学习。

科学家们通过记忆单词的实验证明,一次学习20分钟,不如用10分钟学习2次效果好。与其一次性塞给大脑大块的东西让它去消化吸收,不如把一次集中学习打散成数次学习,并拉开每次学习之间的间隔。

这种方式特别适合全新内容的学习与记忆,不需要花更多的时间,也不需要更刻苦地学习,你就能记住更多的东西,而且记忆更长久。

对于长期的学习任务,也有科学家总结出了最佳学习间隔。如果考试在即,你又缺乏充足的时间,就按这个原则复习吧。

3.考试不是目的,而是高效学习

提起考试,大多数人都很排斥。因为从上学到现在,考试都是为了评判学习成绩,想起考试,感受到的都是压力。

但其实,考试本身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和记忆方式。

有两位心理学家就记忆和考试的关系做过多次实验。一次他们让两组学生学习一篇文章,其中一组学习2次,每次7分钟;另一组学习7分钟,第2个7分钟以考试的形式默写下来。

学习全部完毕之后,对学生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学习+默写的效果远大于学习效果,而且随着时间增长,其遗忘速度也更慢。

大脑的记忆具有存储强度和提取强度,对于大脑来说,越是需要努力获取的记忆,越会增加存储和提取强度。

背诵或考试,使得大脑要从记忆中提取已经学过的知识,要付出的努力远比一遍遍重读或重学要多得多,而这份额外的努力会让我们记得更多更牢。

4.刻意练习,不如交替学习

不管是学习技能还是知识,我们都很信奉反复练习。

过去,科学家们对练习的看法跟我们一样:越多越好,甚至还量化出了时间量。而如今,很多科学实验证明比起反复练习,交替学习效果更好。

心理学家罗勒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召集24名小学生,学习计算棱柱体的面、棱、顶点、和转角数量。其中一组集中学习,顺序练习面、棱、顶点、和转角习题;另一组也练习了相同次数,只不过随机而无序的做题。

第二天,所有孩子都测试了4种题目各一道。结果交替学习那一组的孩子比另一组高出一大截:77%与38% 的差距。

科学家发现,学习时把不同的物件、技巧、概念等穿插到一起来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之后,不但能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每一项之间的不同之处,还能使我们更彻底地掌握好每一项内容。

交替学习看来不仅适用于数学,也适用于几乎任何课题或是技巧的学习。

5.分心不是敌人,而是解决难题的契机

在如今这个信息纷杂的世界,微信、游戏、推送,这些都在打扰我们的学习。对电子媒体的痴迷而造成的学习上的分心固然令人担忧。

然而科学的新发现告诉我们,当我们被卡在某道难题上,当我们的思路被捆住了手脚,适当地让自己分分心,是件十分有益的事。

解决难题的“顿悟”时刻,往往会在大脑“离线”后,意外地出现。而如何制造“顿悟”时刻呢?科学家们发现,放下难题的“孵化”阶段至关重要。

这个阶段,休息时间长的比短的,效果更好,玩电子游戏跟读书效果差不多,写作对某些类别的难题解答有一定帮助,比如空间类谜题。

研究“顿悟”的科学家告诉我们,不必为此感到羞愧,实在做不下去的时候,休息一下,很多时候都能有助于我们最终解决问题。

高效学习的秘诀在于掌握学习规律,让我们一起在《如何学习》中继续发现,更多关于高效学习的方法。


复利效应

复利效应被爱因斯坦称为人类的第八大奇迹,其他七大奇迹分别为:埃及古金字塔,奥林匹克亚宙斯巨像,阿耳忒弥斯神庙,摩索拉斯陵墓,亚历山大灯塔,巴比伦空中花园,罗德港巨人雕像。

有这样一个故事:舍罕王打算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人宰相西萨.班.达依尔。国王问他想要什么,他对国王说:请你在这张棋盘的第1个小格放1粒麦子,第2个小格里2粒,第三个小格4粒,以后每一小格都比前一小格加一倍。然后把这些麦粒都赏给你的仆人吧!国王答应了要求,结果才发现,就算把全印度甚至全世界的麦粒全拿来,也满足不了要求。

那么宰相要求得到的麦粒是多少呢?总数为:1+2+4+8+……+2^63=2^64-1,结果是1844亿亿。

这就是复利的效应,刚开始复利效应是很微小的,但当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产生非常惊人的效果。用数学公式表示就是F=P(1+r)^n。其中F代表终值,即期末本利和的价值。P代表现值,也叫期初金额。r代表利率。n代表计算基数。

我们或许都学过这个公式,但我们却很少把它用在我们的生活中。

复利的本质

复利的本质是:做事情A,会导致结果B,而结果B又会加强A,不断循环。

生活中凡是符合这一规律的事情,都可以视为复利效应。比如,知识可以指导行动,反过来你的行动又促进了你的认识,加深了你的认知,从而会更好地指导你的行动。其实,知和行就是一个人人生活中都会用到的复利效应。现在更加加深了对知行合一重要性的理解了吧。

复利效应的应用

如何利用复利效应呢?首先,我们要在生活中找到“A导致B,B加强A”这样的事情;其次,我们要尽可能地提高这件事情的利率;最后,我们要加强这件事情重复发生的可能性。

这样做之后,我们才可能进入复利模型带来的加速成长阶段。举个例子,在我们收入不太高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收入拿出一部分用于投资自己的学习,通过学习提升我们的价值,从而带来更高的收入,这就是投资自己的复利效应。


概率论

我们都学过概率论,但我们可能真正把它用起来的却很少。事实上,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的假设和决策都需要基于概率论来做出。

概率分为两种,物理概率和主观概率。物理概率也叫频次概率,是指一件事情发生的频次占结果总数的百分比。比如掷骰子掷出1的概率是1/6。这是一个通过统计就可以直接计算出来的概率。

主观概率是没有一个清晰准确判断的概率。比如,明天老板心情好的概率是多大?明天出门遇见女神的概率是多大?那么怎么提高主观概率的准确性呢?答案是信息质量。我们掌握的客观事实越多,主观概率的推测就越准确。比如你想送给你暗恋的女神一双运动鞋,但你担心她不喜欢粉红色。依靠猜来判断,她喜欢和不喜欢粉色的概率各占50%。不过你可以通过获得信息来校准这个主观概率,比如去观察一下她衣服的颜色,或者收买她的室友获得一些信息,或者从她的朋友圈中寻找一些蛛丝马迹……

这时候,你猜对的机会就大的多,因此你打动女神追到女神的概率也就大得多。所以,如果我们能够获得更多信息,我们就能够提高主观概率的准确性。

了解了概率对我们生活决策的影响,我们就可以借助一些工具来帮助我们应对不确定性,从而做出更好的决策。

下面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决策树理论”。一棵典型的决策树是这样的: 

画决策树的方法:

1、列出你想要实现的目标或者解决的问题;

2、在它的右侧画出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所有方案;

3、在所有的方案下面再列出这种方案可能的各个结果及其实现的概率。

举个例子,你已经工作三年,想要进一步增加自己的收入。你的可能选择:

1、自己创业当老板;

2、做一份兼职收入;

3、在公司更加努力工作,争取加薪。

那么你是应该创业,还是兼职,还是更加努力的工作呢?下面用决策树的方法来思考一下。 

那么怎么做决策?计算每个方案的可能收益,比较高低。方法是:把一个方案下每个结果的收入和它的发生概率相乘,然后求和。得到收益最高的就是我们要做的选择。

这里可以看出,对概率和结果的主观判断的准确性非常重要,它直接决定了我们最终要采取的行动。那如何减少主观判断的偏差呢?一个重要的方法是使用外部视角,外部视角就是在判断问题时能够退一步,做外部的观察,从整体分布概率的角度来思考,我们的判断就能更加准确。

我们得出相对准确的概率,并以此为基础做出判断,只能说明我们获得预期结果的概率比较大,并不代表预期的结果必然发生。同样对于小概率事件,也并不代表不会发生。因此作者提出了一个观点,为大概率坚持,为小概率备份。

如果我们在大概率事件上持续投入,大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会极大增加。列确切地说,我们在高期望的事件上持续投入坚持下去会获得高期望收入。

同时我们要有冗余备份、安全备份,防止小概率事件给我们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比如我们的电脑硬盘坏掉的概率是很小的,但为了确保安全,我们往往要把重要的资料进行备份,以防万一重要资料丢失造成重大损失。


黄金思维圈

黄金思维圈最基本的应用就是:你遇到每一件事情,首先问“为什么”,也就是问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黄金思维圈就是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我们看问题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what层面同,也就是事情的表象;第二个是how层面,也就是我们如何实现我们要做的事情;第三个层面是why层面,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情。

举个例子,西蒙在TED演讲中举了一个关于电脑行业的例子,大多数电脑生产商思考和表达的问题,都是在what的层面。他们在营销时,大多是说:

我们生产的电脑性能非常好,使用便利,要买一台吗?


这是站在what的层面去思考,我们是做什么的,我们有什么特点。

而苹果公司做营销完全不一样,它传达这样的理念:

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为了突破和创新。

我们坚信应该以不同的方式思考。

我们挑战现状的方式是把我们的产品设计得十分精美,使用简单,界面友好。

我们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做出了最棒的电脑。


这两种情况,同样是在销售电脑:一个是从What层面出民,我们做了什么,我们的什么特点;一个是从why出发,我们为什么存在,我们为什么生产不一样的东西。

当我们能够从why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时候,我们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建立信任和共识。上面的这个例子也就是营销的最高境界:营销你的价值观。很多企业讲情怀,讲价值观,实际上是用更加底层的思考做营销。

生活中任何地方都需要用到黄金思维圈。比如领导安排你去开会,你需要思考开会的目的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领导让你贴海报,你需要思考,为什么要去贴海报,通过贴海报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只有这样思考,你才能更好地知道how,也就是怎么去做。而不是领导让你开会,你就去开会,领导让你贴海报你就去贴海报。

拥有这种思维方式,你就能别人更快更准确抓住问题的关键,从而拥有更加有效的决策和行动。

比如你是一家水果店的老板,你的特色是水果新鲜。所以在店里张贴着“新鲜水果,快递送达”之类的宣传语,然而生意并不是那么好。那么怎么让你的水果店脱颖而出呢?

我们用“为什么”的方法询问一位购买水果的典型顾客:下班后的妈妈。

问:为什么大家喜欢新鲜的水果?

顾客:我觉得新鲜的水果味道最好。

问:为什么味道好对你这么重要?

顾客:因为味道好,我的小孩就会喜欢。

问:为什么小孩喜欢吃水果对你很重要?

顾客:水果对他的健康好。

问:为什么孩子的健康对你这么重要?

顾客:因为我想要做一个好妈妈。

问:为什么照顾家庭对你很重要:

顾客:这难道不是理所应当的吗?


我们发现购买水果这一动机的背后,是妈妈守护家庭安全、健康,做一个负责任的妈妈的底层价值观动机。因此我们可以将原先what层面的宣传语,改成类似“我们与你一起守护家人健康”的观点。

在处理很多问题时,我们都可以用黄金思维圈,多问why,才能抓住问题的本质,从而产生有效的how。


系统思考

现代物理学有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就是,部分性质通常来说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它们的组织,它们组合起来的模式和形式,也就是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魏则西事件后,我们普遍在说两件事:百度太可恶,为了利益没有道德底线;莆田系医院太可怕,背后黑幕多。

这种看问题最后都归结到人的品性和黑幕上,对我们理解现在、预见未来并没有什么帮助。所以我们先抛开这些道德评判来分析,是不是还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从系统思考的角度考虑这个问题,有两个假设很重要:

一是系统 结构决定“部分”的行为。系统中的事情之所以发生,主要是系统的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理解百度、莆田系的行为,要看它们互动的结构,结构决定行为。

二是系统 不是简单的线性因果关系,而是回路网络关系。简单的线性因果关系是说:因为百度、莆田系坏,所以导致严重后果,进而我们要抵制、消灭他们。系统回路网络是指系统中每一件事都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相反,每件事都相互影响。因而,进行更深入思考的关键就是,从事物互动的关系入手,而不是从事物本身入手。

下面对魏则西事件做一个简单的关系分析: 

  1. 百度A推荐医院B给用户C。

  2. 用户群体C看到B的概率,影响着B的业务成交量。

  3. B成交量越大,就越愿意支付推荐费给A。

这件事可以概括为:中介A,把不合格的B,推荐给了C,造成C的损失。百度作为中介A,向C推荐了有问题的B,是不是说明百度太可恶了呢?

系统反馈的秘密

作者因为交通拥堵,在京东第三方买了一辆自行车,收到货后发现零件缺失,而且明显是一辆二手车。作者进行了投诉,要求退货,最终商家不仅给换了全新的自行车,还赠送了车座、指南针等额外的礼品。之后又接到了经销商的电话,请求作者把差评删除一下。

这件事情的本质和魏则西事件是一样的。都是在第三方的推荐下,购买了不合格的服务。

但是这两件事情的处理方式却不同,是因为自行车代理商的道德水平更高吗?可能有这种因素。但是从系统思考的角度看,百度和京东之间有一个重要的差别:系统反馈。

京东的系统里,消费者对以对B的产品质量进行即时的公开的评价,而评价的结果会对潜在的用户C产生影响,B的广告效果不仅靠A的推荐,还有C的评价。因此B为了利益最大化,是有动力对服务质量进行改进的。

而在魏则西的案例里,用户对医院服务的评价缺乏有效的反馈渠道,也没有公开的评价体系。最后魏则西的反馈是在这个系统之外的“知乎”上进行的。因此,在百度的系统里,用户C的反馈有一个极大的延迟,大到出了人命。 

在一个系统中,当信息的反馈有时滞时,很容易让系统中的其他部分产生“没什么问题”的假象,进而让系统产生错误。

百度系统里,由于用户对医院的评价没有反馈渠道,所以百度无法得知自己推荐的医院有什么问题。直到有一天,百度发现自己在了众矢之的,百度也觉得冤枉:我查了医院证件,医院骗人我也管不了啊。

系统的时滞让我们无法对自己的行为结果做出正确的评估。就像一次粉尘的排放,似乎对环境并没有什么影响,直到有一天雾霾笼罩世界,我们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

培养系统思考能力

作者提出了几个训练系统思考能力的线索:

1、关注“关系”而非“事物”。养成从分析关系和事物彼此间的影响入手,是培养系统思考习惯非常重要的一步。

2、分析系统结构,也可以从历史情况入手。除了分析现状的关系外,从历史资料中找到系统行为和时间之间的变化趋势,是帮助我们理解系统运作的重要线索。

3、独立思考,快速试错,观察系统的结果。要构建独立思考能力,就要区分观点和事实,要观察真实发生的状况,而不是听别人解释。

4、系统的关键解有时在信息制高点。曾经有一个开发商在给小区装电表的时候,因为工程原因,一部分房屋的电表安装在了地下室,一部分安装在了房屋的门口前厅。没有其他区别的情况下,电表在门口的农行用电量比电表在地下室的家庭低了30%。差别仅在于电表是否容易被人看到!

这个例子的启发:及时反馈,对系统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有时候你不成功,不是因为你努力,只是幸运地处在正确的位置。


二八法则

人脉的价值

斯坦福大学的一项调查发现:一个人赚钱12.5%来自知识,87.5%来自关系。可见人脉关系的重要性。下面就借人脉管理来说明“二八法则”。

在人脉管理中的二八法则就是,20%的人脉给你带来80%的价值。那么你的人脉中,20%的是谁?

人脉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情感,提供情感慰藉;

2、信息,提供信息情报;

3、能力,分享资源能力。

在人脉关系中,可能大部分是与我们有着相同背景、差不多生活经历的人,比如同学同事,这种人脉占80%;而那些与我们有着不同生活经历和背景的人只占少数的20%。由于80%的人和你有着共同的生活经历,共同的专业背景,你获取新信息的概率要低很多。而在人脉关系中20%的非重复关系在信息获取方面发挥着80%的作用。

那么如何与他人建立信任,从而完成资源分享呢?有两个方法:

第一、自我暴露。和别人分享一些小秘密,或者去分享一些不会在公开场合谈论的话题。

第二、做一个给予者。要想别人同你分享能力,首先我们必须愿意分享自己的能力。如果只想索取,最终将会被整个网络排斥。

所以,当我们花时间和重要的人脉进行深入的交流,坚持做一个给予者,真诚待人并主动分享自己的能力时,我们就能够和我们的人脉圈共享资源和能力。

人脉管理与二八法则

我们人脉圈中20%的关键人脉是谁?和自己拥有差异资源的人。

那为什么很多领域都会出现二八定律呢?比如20%的人拥有80%的财富,20%的客户带来80%的利润,20%的品牌占有80%的市场……

要理解这个现象,就要理解我们的世界是一个相互影响的系统。只有用系统思考的视角来看,这些现象背后才有答案。二八法则只是一个表象,真正推动这个结果的关键是系统正反馈。

在这个世界系统中,很多初始条件是相似的,但一些起因素的效果会不断叠加,产生累积的正反馈效应(复利效应);最终整个系统就会出现不平等的分布。

在人脉管理中,我们拥有更多跨领域的重要人脉,就能够调动更多的资源解决问题;有了更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有更多人愿意与你合作从而形成正反馈。在一个复杂的系统中,初始条件的细微差异都会带来巨大的结果差异。

理解了一点,我们能够通过提前分析系统中哪些因素可能持续累积正反馈,最终影响资源分布结果,从而未雨绸缪,提前进行准备工作,只到产生二八效应。


总结

面对这个拥有相互影响关系的复杂世界系统,我们必须学会使用这些临界知识:复利效应,概率论、黄金思维圈,系统思考,二八法则等理论,来处理这个世界的复杂事物,来更加科学地思考和决策,从而采取更加有效的行动,加速我们的成长。


◕‿◕。


来源于: 汇说FTsay

推荐者:勇敢的心

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请联系我们,谢谢

推荐阅读


感谢您的关注和阅读,

欢迎其他友情组织或个人转载分享

尊重作者,尊重原创

转载敬请注明出处“二马看天下(EMKTXWTT)”

谢谢!


微信号:EMKTXWTT

以文会友,以文载道

贯通正能量,打造新思维


如果您喜欢,请点赞,您的支持是我们的动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