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评天下:教授与君子,何乐而为?

2017-10-19 虹光 二马看天下


中国人多,自然热点也多。别说每月,就是每周、每天,稍不留神,热点就成了过时“黄花”。十月份也是一样,国庆节过去还不到一周,教授打人事件基本上已从新闻里消声匿迹了。

现在说这个话题,有点炒冷饭了。

但笔者还是想提及这个话题,因为打与被打者的社会标签的确很特殊。

1.社会尊卑的历史传统

重视身份不是现代人的讲究,我们的老祖宗早就如此。大家族里有族长,常常是一个人说了算,甚至一定程度上掌握着宗亲的生与死。历史文献的记载,不是说现代人不承认就不存在,事实就是事实。

商鞅改革其中有一项就是确立了“士农工商”的等级秩序,更是深刻影响了千年中国的历史进程。

2.社会地位的言与行

人有三六九,自然各个阶层的人“言与行”在沟通与交流上有一定的差别。历史上一度存在的行话就是最明显的例子,不是这个圈子里的人,根本入不了这个圈。

正如鲁迅先生写的“贾府的焦大是不会爱上林妹妹的”一样。

《论语》是中国人奉为圭臬的言行录,还有人把它称为东方的“圣经”,这是以西化的角度评说的。孔子是至圣先师,行为师表的第一人,用现代的话语就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这位老先生,周游列国中甚至穷困潦倒,但依然保持了一位谦谦可爱的君子形象。

因为,“君子”是孔子追求的理想人格。“君子”也是论语中出现最多的形象论述,全部20篇的内容出现了107次“君子”的语词。

也正因于此,他的追随者——那么多弟子才能这么不辞劳苦地跟从。

孔子作为末期的贵族,却开启了“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时代。这应该是最恰当的“君子”理想人格的典范。

3.践行传统君子作风,才能做好现代公民

我的高中母校有一个口号“培养具有世界视野的现代君子”,由追求君子之风到公民社会改造,本质上是一个从传统文明到现代文明的转变。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也体现在对“平等”理解与践行上。门当户对是典型的思维与行事方式,平等也只是在具有同等资格的范围内来说的。

一起普通的打人事件,完全可以按照治安管理处罚的条例去处理,正因为身份属性的不同,给了社会舆论制造“口诛笔伐”的借口。

正应了那句话,“冲动是魔鬼”。有的说,大学教授也是人,都有冲动的时候。

论语说“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特别强调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人的基因里有野性的一面,所以要加强修养,“大学之道,在于明德”,以德树人,什么时候野性与文饰修为到恰当了,才可以成为“谦谦有礼”的君子。

现在读来,依然有教育意义。


推荐阅读


小孩比大人更富有,因为小孩用“扑满”存钱,而大人则用“不满”存了一大堆垃圾。人类总是高估了自己所没有的东西的价值。(《茅蓬语录》之“知足常乐”)


友情提示:感谢您的关注和阅读,欢迎其他友情组织或个人转载分享。尊重作者,尊重原创,转载敬请注明出处“二马看天下(EMKTXWTT)”,谢谢!

如果您喜欢,请点赞,您的支持是我们的动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