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群石头(组诗) | 木生手记

2018-02-07 李木生 二马看天下




一群石头(组诗


按语我家的这群石头,都不名贵,朴朴拙拙,是我从天南海北随意地碰到揣回家来,各各地放于书橱里或窗台上,也就成了我朝夕相处的朋友。慢慢地我就喜欢了它们,尊重有加,还觉得每一块都是一座山,可以攀登,可以面对,可以拥抱,可以聊天,也就有了这样的一组诗。青岛的荷东先生是我敬重的文友,网上认识,却已心灵相通,他要编一部关于诗歌的书,就将这组刚写下的诗相赠吧。

1

石  蛙



题记:在一个夏日,发现于美国瓦尔登湖畔,天意一样,小小的石蛙竟大大地进入我的眼帘。

从瓦尔登湖

一跃就蹦到我的书桌上

书桌上有高尔泰

《美的抗争》

寂寞的心在隆冬里

就有了一声一声

自由的蛙鸣


2018/1/19晚于济宁方圆忻居垦荒斋


2

题记:初识时只见一道一道黄黄褐褐的花纹缠在一小块薄薄的青石上。不知是哪一天,突然发现它竟是一只带有花纹的鱼,还活着。

何时固化成石

上帝忘了

何时游到我的手上

我也忘了

只记得一个初雪的早晨

发现它在一片旷野里

只是昨晚它突然告诉我——

说它在六七十年里

经历了一场又一场六月里落雪


2018/1/20早晨于方圆忻居垦荒斋

3

题记:一个月升东方的夜晚,在新泽西小吉米的小学广场上,这颗红润润的心石遇到了我。美国人不希罕,我却当宝贝,越过太平洋,抱回了家。

坑坑洼洼
盛着数不清的风浪。
静静地品着这个世界
却沉甸甸的。
燥热的时候
伸开手放在石上
便有不尽的清凉汩汩地涌。
见过多少滴血的心啊
这颗我要以心换心
让它妥妥地安详岁月。
2018/1/20晚于方圆忻居垦荒斋


4

题记去年底,夜色降临的时候,在日照海边的一处峭壁边瞭望大海,身后远处的灯光,隐约里照见了这块普通的海石。多半拃长,窄窄的一条,孤零零地横卧在枯草丛里。拾起来,只往手掌心一站,便有了立陡竖崖般的气象。


听说这里曾经凿割下一块巨石

去当一尊伟人雕像的底座

你突然反叛崩离

宁可死也要留下做自己

留在这荒草胡棵之间

于风化雨蚀里

与大海一起自由地呼吸


2018/1/21中午于方圆忻居垦荒斋


鲁地人物(小说系列)

5

题记

两年前,煤矿诗人王青春赠,一块泰山石。这块石头没有突出的特点,只是简单憨拙罢了。却是这憨拙倒让整个书房多了些沉稳。有天晚上,读书累了,将石取下,随便往书桌的灯下一放,竟是一只鹰欲飞的样子,还是从悬崖上。


山有山的眷恋

将欲飞未飞的鹰影

一次次叠进石中


鹰有鹰的热爱

将欲敛未敛的魂翅

一次次烙在石中


人类哪里知道

石头又暖又空

鹰永远地翱翔其中……


2018/1/23中午



6

题记

2013年8月,与张玉春、孙旭去江西,在鹰潭龙虎山下的芦溪河河滩上发现了这块丹霞石。不规整,黑灿灿的地子上泛着几块写意般的殷红,憨头憨脑的样子,规模不大抱起来却死沉死沉地墜手。本是无意间一扫,就让它给逮住了眼睛。一面殷红着一匹骏马,身后是几片云,云中有一只俯冲的鹰。不是鹰潭吗?这鹰就飞入了石中。喜欢,一见如故。搬过来看另一面,殷红在下方占了石头的大半。我退后再瞧,要叫出来,忍住了,竟是一只卧兔。三年半过去,与这块丹霞石老朋友一般地知根知底了。今天参加在润达景观举行的济宁花卉园艺协会成立暨赏石论坛之后,藏石赏石大咖王青春送我回家,我劝他进家待上几分钟,看看我的那块树化石,他却在我家的这块丹霞石前赏鉴良久,自言自语道:“一龙一虎啊!”听到我捡于龙虎山的介绍,再细看我指认的那只赤兔,声如洪钟地纠正道:这是一条龙与一只虎啊!我大吃一惊,重新看时,果真竟是龙虎——龙在上,扶摇而起;虎在下,昂首扬威。真是赏石行家,一眼就看出门道。我与这块丹霞耳鬓厮磨了经年三度,竟让青春一语点破。龙虎山下龙虎石,我又属龙,这其中有着怎样的缘分?三年以兔视之,青春一眼见到龙虎,又是怎样的缘分?(2018/1/28晚二十二时三十分记于方圆忻居垦荒斋)


远与近

在一块石头上

生与死

在一块石头上

我与世界

在一块石头上

在那个南方的夏日

陌生与知己

在一块石头上

在季风书园被关闭的那天晚上

这块石头突然给我说——

本质的东西是肉眼看不见的(注)


(注:这句话来自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

2018/2/2下午四时三十八分写成于方圆忻居垦荒斋


7



题记

近三年前,在瓦尔登湖的梭罗小木屋原址前的小石堆上,我拿来一块暗红里潜着稍许玉白的石头。我也拿着自己在别处捡拾的两块石头放在这个小石堆上。世界上的人,好多会不远千里万里来到这里,看看梭罗的瓦尔登湖,也会手持一块石头,放在这个小石堆上作为纪念。小石堆也便一天天地胖大起来,石种石形更是五花八门。我拿回的这块石头很小,一握大小,却特别:一是润滑,有玉的感觉;二是上面有汉英对照的书写文字;三是末尾还签署着书写者周舒洋的QQ邮箱(从笔迹的隽秀与石头的玲珑看,好像是个女孩)。这段汉英对照的文字,是从梭罗名著《瓦尔登湖》一书中摘录的:“时间是我垂钓的溪。我喝溪水,它汩汩地流去了,可是永恒流(留?)了下来。”11岁书友周家仪来访,看到这块石头,竟忘我地写下了一首诗。

窗外又在下雪,

如我的心思纷纷扬扬……

书桌上有徐迟翻译的《瓦尔登湖》,

周舒洋的这块石头就放在书上。

徐迟是怎样遇到的梭罗?

梭罗是否正在研究那个QQ邮箱?

如果徐迟当年遇到这块写字的石头,

也许就不会从医院的窗口陨亡。

有位11岁的书友看到这块石头,

眼睛里疯长起惊讶的光芒。

“你吸引着我,瓦尔登湖吸引着你”

小女孩刷刷地写出了诗行。

人的一生快得就如转眼之间,

只有珍贵的相遇成为生命的宝藏。


2018/1/27下午二时四十五分于方圆忻居垦荒斋


鲁地人物(小说系列)

8

题记

好多年前,在嘉祥县一个农村的庭院里,发现了这块树根化石。这是我的一位农民朋友的院子,院中圈出一小块地方种菜,小菜园用砖头瓦块与废石垒成一周,以挡鸡鸭鹅狗的扑腾损坏。这块树根化石就在其中。正是下雨的时候,雨水将石上的泥土冲成道道花纹,露出了它些许真的面目。我忘了雨,不知被淋着,只是蹲下来仔细地看它,摸摸,出奇地涩、硬。农民朋友从堂屋里出来,让我快进屋喝酒,说是菜都端到桌上了,边说边随意地踢了化石一脚补充道:“化石不假,可颜色忒土忒暗,还放不正,喜欢你就拿走,吃饭要紧。”那顿饭喝了不少酒,就为了淋在雨里的那块化石的命运。临走,读书人的面子让我欲言又止,倒是农民朋友爽快,又踢了化石一脚说:不怕脏了车就搬走。激动腾地撞击着我,赶紧去搬,却一下子没搬起,半米长、三四十公分高,竟有着这么大的分量,小山一样。它就在我刚搬妥的新家的飘窗上,昂着头,默默地瞭望着远方。


大地上的树木

让我思量了六十多年

才品出了一点意思——

地下有地下的自由

每一棵树都在用一生

写一个不依不傍的“我”字

就是天崩地裂

被熔岩吞噬

死得只剩下那团树根

也要坚硬着自己

让干与根的斩断处

永恒成一颗不屈的头颅


2018/1/26晚十时于方圆忻居垦荒斋






9

题记

一块耳石,耳廓清晰,是五年前的夏季,在南疆昆仑山下英吉沙县的依格孜亚山山坡上捡到。它的旁边就是1958年大炼钢铁遗址,虽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土石粘合的炼钢炉,几乎完整如初。3米多的身高、2·5米左右的腰围,从炽热到冰冷,从鼎沸到死寂。炼钢炉的脚下,是被风沙扑倒在地的两块漆成蓝色的铁标牌。扶起它们,才知是英吉沙县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标牌,分别用汉、维两种语言书写着“依格孜亚乡冶炼遗址”,内容为:“位于英吉沙县依格孜亚乡尤喀克霍依拉村西南3·5千米处,为大跃进时期的炼钢选址。英吉沙、疏勒、岳普湖、伽师、麦盖提、阿克陶诸县十几万劳动力曾在此大炼钢铁一年零四个月。”据说,有孕妇炼钢流产的,有日夜奋战牺牲的,但是十几万人战斗了一年零四个月却没有炼出真正的钢。牧民们至今还会在山风呜咽、空漠荒凉的深夜里,听到十数万人沸腾的喧嚣声。等到起身走出帐篷察看,沸腾的喧嚣便戛然而息,只剩荒凉的山与戈壁哨着单调的风。可是人一躺下,十数万人沸腾的喧嚣又会嗡然四起……

人聋时,

石头有耳,

听人间事。

再默默地诉说,

等一颗灵敏的心。

心滴血成字,

石凝露成泪,

我带回一个寂寞的戈壁。 


2018/2/4于方圆忻居垦荒斋







作者:李木生,中国著名作家,二马看天下特邀专栏作家,二马中国梦精神家园文化交流群成员

约稿:千山独一鸟

责编:谢天谢地

作者简介

李木生:诗人,作家,编辑。童年失恃,孤梦飞依星月;少年挨饿,生吞西游红楼;青年国乱,缘遇马列鲁迅,荒漠之心,遂萌诗之芽苗;中年新闻,醒忌喉舌,有杂感发思索之音;八九之秋,寒凝横眉,黜迁副刊,却塞翁失马,得自由笔墨。垦荒散文之僻壤,又操诗歌之杂音,忧愤仍不得抒解,则偶犁小说之贫地。不觉进入生命的初冬,却不惧不怠,只是垦荒不止,期待于真相中觅真理,于黑夜里举烛台,于奴役中发战叫,以心血炼文字,以生命荐轩辕。

推荐阅读

感谢您的关注和阅读,

欢迎其他友情组织或个人转载分享

尊重作者,尊重原创

转载敬请注明出处“二马看天下(EMKTXWTT)”

谢谢!


微信号:EMKTXWTT

以文会友,以文载道

贯通正能量,打造新思维

如果您喜欢,请点赞,您的支持是我们的动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