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真的,真的不当医生了吗?| 评天下

2018-02-14 灵杉 二马看天下

《流感下的北京中年》最近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这个真实的故事,反映了很多层面的东西,比如,健康防护,家庭关系,医患关系,就医选择,诊疗资源,终极关怀等等。频繁出现的,是这样一句话:以后,不让孩子当医生。

这句话,评论区的网友们在说,朋友圈在说,很多医生也在说。

肩负着守护健康和病魔作战的重任,不是轻松的差事,尤其是在人口众多、优秀医疗资源稀缺的中国,在当今的医疗体系之中,做医生的性价比确实不高,加班加点,辛苦劳累,责任义务众多,还有被传染的风险,当年非典肆虐,医务工作者感染比例之高,令人心有余悸。所以,出现不让孩子当医生这样的“流行语”,也是情有可原。可是,都不当医生了,谁来给大家看病呢?真要是这样的话,令人心惊。

有人说,现在医学院录取分数一降再降,这就是医生这个职业越来越缺乏吸引力的证据。我查了又查,发现,各医学院的录取分数线虽有浮动,但是并没有持续下降的趋势。医学人才紧缺,医疗资源不均衡,确实是当前不可回避的现状,但与此同时,医学类专业招生规模已经在扩大之中,一些医学专业以前还招二本,这几年只招一本了。可见,“一降再降”、“无人学医”的说法,并不确切。

抛开白衣天使救死扶伤、造福社会这些大帽子不说,其实,家里有人做医生,对身边的人来说颇有好处。医学是一门很精专的学问,如果没有内行指导,外行只能雾里看花。《流感下的北京中年》文中的“老丈人”,如果多一些医学知识和诊疗经验,或许病情不会恶化如此之快,在选择就诊医院和治疗方案时也会少些迷茫。当然,这是可遇不可求的事,不是选择职业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有人会说,现在医患矛盾这么深,医疗纠纷这么多,坚决不让孩子入这行。或许,在大家都不看好的时候,恰恰是个入行的好时机。行业一般都有周期性,发展都有波峰和波谷。将来,医疗行业的商业化、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医生的收入会像别的国家和地区那样,上升到到一个合理的水平也未可知。

最重要的,是个人的兴趣特点和职业规划,如果学医是孩子自己的志向和兴趣,还是要遵从为宜。我的女儿说,她长大了要做医生,给人治病。我欣然支持。

推荐阅读


若只看到海,就认为没有陆地的存在,是无法成为优秀的探险家的。(《茅蓬语录》之“人间望远镜”)


友情提示:感谢您的关注和阅读,欢迎其他友情组织或个人转载分享。尊重作者,尊重原创,转载敬请注明出处“二马看天下(EMKTXWTT)”,谢谢!

如果您喜欢,请点赞,您的支持是我们的动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