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印度能复制中国经济奇迹吗?

2017-08-22 刘典、陈欣然 百万庄通讯社

莫迪执政以来,在国内大力推行改革措施,让印度经济发展出现了较大改观。近几年印度展现出来的经济数据也十分抢眼。在此节点上,印度政府各种“超越中国”的言论一度大行其道。

然而今年公布的印度多项经济统计数据却让人大跌眼镜。第一季度GDP涨幅为6.1%,远不及预期的7.1%,综合PMI指数报告显示该指数从6月的52.7暴跌至7月的46。核心服务业活动从53.1%骤跌至45.9%,为2013年9月份以来最低,跌至荣枯线以下。6月印度CPI增幅放缓至1.54%,远远低于央行4%的通胀目标。为了刺激经济发展, 8月2日印度央行被迫降息,将回购利率从6.25%下调至6.00%,创7年来最低。

▲  印度媒体悲观地表示:印度失去了经济发展最快的标签,发展最快国家的标签给了中国。(注:Q4,即第四季度,印度的财年从每年3月份开始,也就是说2017年的1月到3月的GDP计算在2016年年度。


可以说最新数据凸显出了印度经济的颓势,路透社将印度现状描述为经济“雪崩”。

而这其中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印度经济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定位谈起。


印度的角色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为后发工业化国家经济崛起提供了发展机遇。发达国家受“产业空心化”的影响,虚拟经济日益膨胀,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普遍处于低迷状态。而发展中国家整体上保持着经济高速增长,其中,尤以中国和印度两国的经济数据最为喜人,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均超出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

中印两国作为新兴后发国家的代表,具有众多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区位因素,因此成为西方产业转移的主要受益国家。不同于以制造业门类齐全闻名于世的中国,印度在国际产业转移中受限于本国条件,选择承接服务业的中下游,从而形成了以呼叫中心服务、信息技术(IT)和软件开发等服务业为龙头的区位优势。

除了拥有印孚瑟斯有限公司等世界知名的IT企业外,印度还涌现出微软首席执行官萨蒂亚·纳德拉和谷歌首席执行官孙达尔·皮柴这样的业界顶尖人才,而服务业优先的产业发展趋势,也使得印度被称为“世界后勤办公室”。


“倒挂式”经济

通常的产业结构发展路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农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工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

可是印度经济却不走“寻常路”, 在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印度经济更多的是建立在承接西方产业转移、发展服务业的基础上。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印度服务业占GDP比重从1980年的38%增长至2016年的53.8%。而工业GDP比重从1980年的22%上升到2016年的28.8%,与服务业的突飞猛进形成了鲜明对比,使印度呈现了一种“倒挂式”的经济发展状态。

“倒挂式”经济给印度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严重的后遗症。没有经历工业化阶段,第三产业与第一、第二产业脱节,国内没有积累足够的物质财富作为更高层次的消费基础,因此第三产业便无法对国家经济增长提供足够的拉动力。

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其实与个人财富积累的路径选择有异曲同工之妙:一种是像今天的马云、马化腾,选择从无到有的创业之路,从基础做起,这是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另外一种,是选择一份高薪的工作,以替别人打工的方式积累财富,这种方式相对创业来说比较轻松,但是发展能否持续缺乏自主权。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选择了创业,从基础做起,按部就班地升级和完善产业结构。而印度选择的是高薪工作,直接在落后的农业国基础上嫁接西方的现代服务业,这也就导致了国内支柱产业严重依赖外部带动,经济结构长期畸形发展,国内潜在的市场规模得不到激发,使得印度经济具有很强的不稳定性。

随着近年来世界经济普遍低增长,位于服务业链条上游的欧美等国自身难保,发包订单量极速萎缩,作为“打工者”的印度越来越陷入被动地位。在靠给全球IT行业做外包发展起来的班加罗尔,今年以来由于IT企业纷纷将基地迁至海外,预计将有近10万人面临失业。

另外,第三产业的高附加值依赖于人本身,而受天赋、教育等因素影响,服务业的发展相当于只能让印度的一部分人在全球产业格局中成为 “高级打工仔”,实现了现代化过程中的身份转变。数据显示,印度IT部门的雇员人数,包括关联行业在内也才将近1000万,支撑印度13亿人口的就业显然力不从心,大部分人仍然滞留在前工业时代,难以带动社会整体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


龙象之争

印度和中国并列为世界增长最快的经济体,成为全球经济低增长时代备受关注的焦点。

值得注意的是,软件和软件服务业的高速发展确实给印度带来了国际知名度,但是对经济的作用被严重夸大。印度IT行业最多只占到其GDP的5%,远低于中国制造业的出口份额。由于“倒挂型”的经济结构,缺乏强有力的工业基础作为支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经商友好度低,企业在印度投资意愿不断下降,客观上导致印度经济竞争力逐渐弱于中国。

对比中国的发展,有改革开放之前三十年建立的工业基础,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抓住机遇,从80年代开始承接西方产业转移,改革开放初期以制造业出口为重点,拉动国内经济增长,推动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近年来,中国政府着力实施的创新宏观调控、以简政放权释放市场活力、以创新驱动和“双创”激发全社会创造力等一系列“组合拳”取得了显著成效。

如今,中国的经济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3.2%,中国经济总量已占到世界GDP的15%左右。而印度只有2.8% ,距离1964年世界占比3.4%的历史峰值仍然有一定距离。 

自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共商共建共享的中国理念在世界范围内赢得广泛的呼声。而与此同时,印度在本国发展遇到问题时,却铤而走险,通过制造外交争端转移国内的矛盾焦点,殊为不智。

随着时间的推移,“龙象之争”孰强孰弱已经变得高下分明。印度需摆正自己的位置,正视自身与别国的发展差距。作为一个地区大国,需要建立强有力的本国工业基础,必要的发展阶段是绕不过去的,“倒挂型”经济结构如空中楼阁,不足以支撑印度的长远发展,想要破解经济转型难题,印度必须回头补课。


撰稿 / 刘典(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陈欣然(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实习生)

编辑 / 夏虫语冰

图片 / 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