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美海上竞争前景如何?专家:研究海权≠战略冒进

中国往往不太习惯谈海权这个概念。但必须承认的是,地缘政治和海权竞争几乎是永恒的存在,始于人类文明肇始之日。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通过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中国的国家利益也相应扩展,中国走向海洋之路已无法逆转,中国对待海权的态度同样需要改变。

当前,中美经贸摩擦不断升级,中美海上战略竞争的强度和风险也与日俱增。鉴于大国间的地缘政治竞争远未消弭,要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强国,强大的海权不可或缺。

▲  在此背景下,7月21日,盘古智库、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与海洋出版社在京联合举办了《后马汉时代的中国海权》新书发布会暨“中美海上战略竞争前景与趋势”研讨会。(编者注:马汉是美国著名军事理论家,他认为争夺海上主导权对于主宰国家乃至世界命运都会起到决定性作用。)

▲  盘古智库理事长易鹏表示,中国过去一直是讲陆权的国家,对农耕和草原文化研究比较深入,但对海洋文化的研究还存在很大空间。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对海洋的研究开始发力,中国的自然地理禀赋、庞大的经济总量,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提出,表现出中国对海洋重视程度的提高,对海洋战略的研究和探索是大势所趋。

▲  《后马汉时代的中国海权》作者,盘古智库学术委员、北京大学海洋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胡波表示,研究海权未必就是战略冒进。

海权在中国很多人的认知中,往往与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联系在一起,中国往往不太习惯谈海权这个概念。但必须承认的是,地缘政治和海权竞争几乎是永恒的存在,始于人类文明肇始之日。

海权是一个中性的词,好坏的价值判断不应该超越海上地缘竞争的现实。在中国学界,海权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有海洋权益、综合海权、合作海权等不同观点。

胡波强调,海权是政治概念而非法律概念,后马汉时代的海权内涵有所拓展,但海洋控制和海上权力影响无疑仍是海权概念的核心,中国需要明确自己在国际海洋政治中的合理权力目标,加强内部共识、稳定国际预期。

胡波还指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海上兴衰需要更谨慎的观察和归纳,历史上从来就没有两个路径雷同的海权国家,马汉范式只是海权诸多路径中的一种。

在分析中国海权崛起的条件和环境时,胡波认为,一国的海洋先天禀赋、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军事技术的发展趋势基本决定了该国海权兴起的潜力和路径选择。经过对四大类12项海权要素的考察,他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各项能力和实力都进步明显,但在地缘条件、海洋传统和国际规则影响力等方面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和不足,中国最多有成为世界第二海权强国的潜力,但从大到强而面临的挑战与风险与日俱增,未来的路依然非常漫长。如果中国能够加快改革开放,保持崛起态势,并切实进行范式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中国则有望建构起“近海控制、区域存在和全球影响”的强大海权。


▲  盘古智库顾问委员会高级顾问、中国军事科学院中美防务关系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姚云竹表示,这一新著提出的看法和理论架构试图超越历史上国内外的海权理论并结合实践进行符合中国实际的思考,这种理论创新的努力值得肯定。


▲  盘古智库顾问委员会高级顾问、国务院参事、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杰出教授时殷弘认为,这本书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他认为,后马汉时代的力量是全系列合成军兵种的结合,这一新特点对中国来说尤为重要。事实上,航母编队成为海上主要武力之后就进入了后马汉时代,后马汉时代的另一大特征是海上决战决胜的作用下降,和平状态下的竞争博弈上升。时殷弘教授也强调,关于海权,马汉的基本判断还是正确全面的,且后续学界的修改和补充仍有价值。另外,正确认识海权内涵,不仅有利于自己的发展,还有利于加深我们对竞争对手战略运用的认知。


▲  国际关系学院校长助理达巍对本书敢于正面探讨海上权力问题并指出海权概念的政治属性表示赞同。他认为,随着中国更强大的国家实力带来的更广泛的追求,对海权相关问题的明确不仅可以保障我国的利益和我国人民的福祉,更能促进更广泛的世界利益和全球福祉。


▲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员、原军事科学院战略部研究员师小芹表示,谈论海权应从军事和大战略两个层次进行思考,现在是最需要研究海权的时机,《后马汉时代的中国海权》是一本承前启后的著作,她认为作者对海权研究持续不断的努力为丰富海权学说做出了很大贡献,同时也提出了很多很好的问题和思考,促进了海权研究的未来发展。


1. 中非合作与西方国家有何不同?听听外国专家怎么说

2. 伊朗总统警告“勿玩弄狮子尾巴”,却给了特朗普一次“神助攻”

3. 未来十年将是啥样?中国怎么干?习近平最新说法来了

4. 最全金砖知识,看这篇文章就够了



记者 / 宁静

校对 / 聚慧

美编 / 曦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