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纯净版|越大越黏人,融入新环境慢,你给予宝宝足够安全感了吗?

2016-06-27 大J 大J小D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一起科学轻松育儿

无广告版,不解释,你们懂的~


前段时间分享了一篇关于孩子社交的文章,戳->宝宝不爱和其他孩子玩,婴幼儿早期社交能力你真的懂吗?很多妈妈留言都说,自己孩子好像越大越爱哭,出门越来越黏人,融入新环境很慢等等。排除孩子的生理病理原因,很多这样的情况其实是说明了孩子的安全感不足。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得。


到底什么是安全感?


尽管我们经常把“安全感”挂在嘴边,但你有没有想过“安全感”到底是什么呢?对于宝宝来说,“安全感”是一种信任感,是宝宝对他人和自己的信任。具体说来有以下三方面意思:


  1. 他人:在我的世界里,只要我需要就会有一些人会来保护我。

  2. 自己:我可以掌控我自己(包括身体、头脑和精神),我有能力自己照顾自己。

  3. 环境:这个世界是安全的,我可以自信而且没有后顾之忧地进行探索。


这三个层次是递进的关系,第一条是之后两条的基础,而第一条最开始的起点就是宝宝周围最亲密的人,也就是父母。



当孩子还没有形成对父母的信任,无法确定“父母是否会永远在那,是否会一直保护我”,那他自然就无法自信地、放心地去探索这个全新的世界。而这时,如果父母还一味地推孩子,美其名曰“锻炼独立”, 那孩子就会越来越不敢“独立”。因此,打造独立自信孩子的顺序是,先给予孩子充足的安全感,然后父母再懂得放手。千万不要在孩子安全感还没建立之前就放手,那不是“锻炼”,那是“伤害”。


孩子小表达有限,当他们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安全感时,他们自然就会用最直接最本能的方式来表达,那就是“黏人,哭,到了新环境不想离开妈妈“。(此处请回想我们自己恋爱时,是不是越没有安全感就越爱和男朋友闹,说白了就是要证明“他是爱我的”)。安全感就像一张银行存折,不能等到孩子黏人了、闹了,我们才去存款,那时就已经”透支“了,要在平时点滴做起。


 很多妈妈看到这可能会说,没有啊,我一直陪着孩子的啊。有的全职妈妈估计都要“喊冤”了,我都全职了,还要怎么陪啊?是啊,妈妈一直陪着孩子的,按理说孩子应该会安心,为什么却没安心呢?这其实是建立安全感的最大关键点,陪的时候要陪到孩子的心。



高质量陪伴不缺席


这句话估计大家都听腻了,但我还是要说。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人在那,却没有真正在陪伴。我记得有一次老公和我一起陪着小D去亲子阅读课,那天老公正好有一些紧急工作要处理,就时不时看一下手机看看公司邮件。那天,老师非常严肃地和我们指出了,她说的那段话我至今还记得,“我不希望陪伴只是屋子里光有个温暖的身体,头脑和心却是冰冷的(意味着是分心的)”。


这句话影响我至今,在如今忙碌和被高科技充斥的社会,我们太容易被分心了,也许你是在陪伴孩子,但可能你心里在想着明早开会和老板要讨论的话题、今天晚饭做什么、在关心是否可以拍到足够可爱的宝宝照片发朋友圈,或者甚至直接就是埋头看手机刷朋友圈。孩子的心特别纯净,因此也特别敏感,他们是最能感知我们是不是真心的。 那些“假装在陪伴”其实比缺席更严重,因为我们的行为在告诉孩子,即使我们在一起,你太无关紧要了,以至于我可以分心去考虑其他事情。


我们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只要是和小D在一起,我们就不看手机,不开电视,连照片基本都不怎么拍,只是关注她关心的事情,一心一意地互动。如果真有特别紧急的事情要处理或者有电话要接,我们都会和小D道歉,尽量简洁处理完了后再陪她。




积极回应孩子的需求


孩子从出生起就在尝试和我们沟通,一开始是她们的哭声、表情、动作,然后才是语言。合格父母第一课就是可以读懂孩子的这些不同形式的沟通信息,对于一些新手妈妈,我一直强调,前三个月最关键就是听懂哭声看懂他们的肢体动作,“饿了”的哭和“困了”的哭肯定是不一样的;身体打挺和小手握拳要表达的意思也是不一样的。


经常会有妈妈在后台留言问我,到底是哭了就抱还是不哭才抱啊?对我来说,这根本不是“抱不抱”的问题,而是孩子在和我们沟通的信息你接受到了吗?你有准确回应吗?一个从小生长在被忽略的家庭,和一个从小生长在家长永远无法正确回应他们需求的家庭的孩子,都会一样缺乏安全感。你给的不是她想要的,对于宝宝来说也是一种“忽视”。哭只是现象,哭背后要表达的信息才是关键。




很多家长也许会担心“积极回应”会不会纵容了孩子?这里有个概念需要区分,“积极回应”不等于“立即满足”,不等于“毫无原则”。所谓“积极回应”,就是当孩子有需求时,父母总能第一时间用语言或者动作回应,让他知道“我已经听到你的需求”了。


比如,当孩子提出要你读绘本,但这时你正在炒菜,这时你可以第一时间做出回应,“我知道你想读绘本,但需要等妈妈做完菜。” 然后当炒完菜马上就给孩子读绘本。你仍然在“积极回应”,但你并没有因此而打乱自己的计划。


再比如,当孩子吃晚饭时想要吃糖果,这时我们可以说,“糖果的确很好吃呢,但现在是吃饭时间,吃饭时间不吃糖果。”这也是明确传递给孩子一个信息,我听到你的需求了,但这个需求不合理,我也告诉你为什么不可以。


“积极回应”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回应事实本身,而不是评价孩子。很多妈妈遇到上面情况,总习惯说,“怎么这么不乖,怎么不好好吃饭”, 这样的说法就是贴标签了,这也会妨碍安全感的建立。我们需要时刻让孩子明白她的想法是重要的,她的意见是被聆听的,但有时有些规则她还是需要遵守的。




紧密无间肢体接触


国外很多NICU对于住院的早产宝宝都会有“袋鼠疗法”,就是让宝宝趴在父母的胸口,直接肌肤接触,这是非常有效地提高早产宝宝存活率而且可以加强安全感的方法。对于新生儿,我们现在也都知道要去做抚触,这些其实都是安全感建立的手段。


但往往,随着宝宝慢慢长大,很多父母,特别是父亲就不会再有意识进行这些肢体接触了。有的家庭,特别是对于男宝家庭,还会觉得这么大了还这么腻腻歪歪很不好。相反,孩子越大,越需要有这样的肢体接触来保持和父母的亲密感,让他们感受到源源不断的爱意,爱是安全感的核心。很多时候,再多的话都比不上一个拥抱一个亲吻更直接,更能让孩子知道,尽管随着她慢慢长大,很多事情需要她自己独立完成,但父母永远在这支持你。


我们家有个传统叫“抱抱充电时间,从小D很小开始一直到现在,每天会有几个固定时间我们什么都不做,就是抱抱。小D学会说的第一个词组就是“抱抱”,现在每次到了新环境觉得害怕了,她就会主动和我说,“抱抱”。而这时我也会给她一个大大的拥抱,就好像把我的力量传递给她,之后她真的就会更有信心地去探索这个新环境。



这三点说起来也许大家都不意外,但如何高质量地做到,并且可以持之以恒地去做,这就不是那么容易了。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现那么简单的举动竟然可以如此影响孩子的安全感,影响她今后独立人格的形成,那我们下次带娃时想要看手机、孩子向我们提问时我们却忽视时,是不是需要停下来重新考虑一下呢?


推荐阅读

点击标题直接阅读原文


穷富差距体现在孩子语言发展,美国发起了一项启蒙计划

家长会不会提问,竟然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关键

Time-out|还在用这个方法管教熊孩子,你已经out啦!

温柔四招,给哭闹的熊孩子立规矩

Terrible Two,孩子的第一次独立宣言,你懂吗?



大J,坐标纽约,曾经知名外企经理,现全职妈妈。分享在美国学到的育儿知识,没有理论翻译,只有在儿医指导下的实践心得和运用企业带人智慧的聪明育儿方法。


微信公众号:大J小D(jiayoubaobao2015,加油宝宝的拼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