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4点是孩子社交能力的关键,“小外交家”从这启航(附音频)

2017-05-24 大J 大J小D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一起科学育儿


今天的文章有录音哦~


说到性格,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明白,是没有好坏之分,但大家骨子里都是隐隐会希望自己的孩子外向一点。


我自己本身就是内向的,我最舒服的状态就是一个人待着,自己做点事情,和人说话是会消耗我精力的。但这不影响我曾经在公司几千人面前演讲,也不影响我现在和大家做直播交流,因为我掌握了一系列社交能力。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在孩子身上,而且更加重要。学龄前的孩子性格还没定型,但常常因为我们成人的“无知”而给了标签,因为我们的焦虑而去强迫孩子,殊不知这些不但对孩子性格成长无益,还破坏了孩子早期社交能力的发展。


性格不需要改变,但是能力是可以后天习得的。今天就想把每个阶段的关键点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不要掉进一些坑里而不知,而是更好地去帮助孩子。



0~18个月:建立牢固的“我的”概念


1岁半之前的宝宝几乎都只愿意和自己玩,和家庭成员互动,对其他宝宝似乎是视而不见。这是非常正常的,这给予了孩子足够多的机会进行自我确认,这是“我的”脚,这是“我的”声音,这是“我的”妈妈,这是“我的”玩具,这些都是我的,我的,我的!


这个阶段,我常常会见到不少父母带着宝宝出门,就开始要求孩子“有礼貌”,这里的“有礼貌”就包括了,见人挥手打招呼、要对别人笑、要和其他宝宝分享玩具等等。从成人的社会准则来看,这些似乎都没错,但错就错在于“要求”,我们可以自己做,而不是强求孩子一定也要做。

孩子只有形成非常安全的“我的”概念,才能有勇气去探索“你的”、“他的”、“我们的”这些区域。过早地去强迫,不是在帮助宝宝,而是在摧毁宝宝刚刚建立起来的关于“我的”安全感。这个阶段是孩子第一次的社交体验,这些负面经历就会直接导致孩子对于和人打交道感到压力。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父母会抱怨,孩子越大越小气,越大越不愿意叫人很大程度上的根源就是,小时候的社交能力根基没有建立牢固。没有体验过牢固的“我的”概念,自然就抓的更牢。


第一阶段,父母自己一定要多具备一些社交能力,不要因为自己社交能力弱、面子过不去,而把压力转嫁给孩子。


孩子需要先看到自己,才能看到他人,最终融入社会。

10个月~3岁:每一个社交冲突都是学习机会


大概从10个月到1岁左右开始,宝宝慢慢开始乐意和她差不多大的孩子呆在一起了,但他们之间几乎不会有什么交流和互动,各玩各的,但会听和观察其他孩子。他们之间唯一的互动好像都是冲突:打人、咬人、抢玩具等。


每个父母都看不得自己孩子受欺负,这是人之常情,所以常常会替孩子出头。但常常这样的“讨公道”就走偏了,我们会关注于当下我们的孩子有没有吃亏占便宜,有的甚至“恨铁不成钢”,直接就贴标签,“你怎么这么胆小,打回去啊,抢回来啊”。


当人只关注当下时,就容易变得目光狭隘,而忘记了这是孩子人生第一次的社交冲突,是之后漫漫人生路上的缩影和预热而已,我们最该教会他们的是如何应对。


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社交能力不成熟,发生冲突的确需要成人的干预,但干预不该成为双方父母们之间的争吵,也不该是简单粗暴的对孩子进行惩罚或者表扬,而是应该给孩子们(双方)演示正确的社交方式是怎样的,身教大于言传。



咬人的孩子也许只是因为他的玩具被抢了,这时父母的确要教育孩子不能咬人,但更关键的是教会他,下次遇到这样的情况,他可以怎么说怎么做。当孩子可以自己说出,“这是我的玩具,不要碰!”这样的话时,他咬人的机率就会小了很多。不要以为孩子蛮横就不会吃亏,我们现在不教今后社会就会加倍教育孩子。


被咬的孩子的确很委屈,但当我们可以教会孩子义正严辞地回击,“不要咬人”时,在这个孩子的内心公道已经被讨回。而且更关键的是,她学会了下次可以如何自卫,而不是在父母替他理论的阴影下感到自己的无能。学会在社交冲突里如何给自己解围,如何保护自己,这份底气才是孩子愿意继续在社交道路上探索前进的关键。


第二个阶段,父母的心要大一点,就像学走路一定会摔倒,但那只是暂时的,开始社交就一定有“吃亏占便宜”。把任何问题都放到一辈子这个时间轴去看,不以一时论英雄。


我们真的保护不了他们一辈子。趁着他们还在我们身边时,多教会他们这些能力吧。




2~4岁:建立稳定社交圈并不断扩大


大概在2~3岁之间,大部分孩子明显对其他孩子更感兴趣了,也许还是各玩各的,但会开始模仿其他孩子做一样的事,开始会互动、交流甚至交换玩具了。


这个阶段又是一个转折点,特别是如果前两个阶段度过的并不顺利的孩子,父母也许嘴上不说,自己的内心基本开始给孩子定性了,然后就会有一种担心,害怕孩子被欺负,害怕孩子不合群。


自觉不自觉地,就会在这个阶段对孩子开始各种干涉保护,自然孩子就越来越变成我们所“害怕”的样子,而这又进一步强化了我们的担心,从而形成了一个怪圈。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应该已经完全适应周围有同龄孩子的存在,那她需要有机会形成一个稳定持续的社交圈,让他们在安全的环境下不断去练习还稚嫩的社交能力。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育儿书会建议在这个期间送孩子去上幼儿园。话虽如此,但幼儿园也不是唯一绝对的选择,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我们要创造更多的条件让孩子开始接触同龄人,接触的时间更长,接触的人更多。


这个阶段的父母一定不要因为自己的担心而束缚了孩子,而更加应该反思孩子之前两阶段哪里没做好,创造相对安全的环境帮助孩子拾遗补缺,而不是一味地和同龄孩子比。


真正的爱,就是忍住内心的担心和害怕,巧妙地将担心转换成让孩子感受不到压力的行动计划。




4岁+:学会放手


一般从4岁开始,孩子有了“好朋友”的概念,也开始有了“团队合作”精神。这个阶段我们可以明确地向孩子提出对于社交礼仪的期望,比如像一开始说的“讲礼貌”。父母也要慢慢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和解决很多朋友间的争端了。


放手不意味着不管,而是多提供聆听者的角色,不急于给孩子提供解决方案,更加不要替孩子解决。听完以后可以多把球抛回给孩子,“这个问题还真的很麻烦呢,你是怎么想的?”



这样的提问,不仅鼓励了孩子的沟通交流能力,也在提供机会让孩子自己运用社交能力解决问题。而且最关键的是,父母不加评判的聆听本身,也让孩子学会了聆听和同理心。那今后,他们的好朋友来找她倾诉烦恼时,她也会是个很好的聆听者,这本身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交能力。


父母之爱,指向分离,而这个阶段,父母就是要开始学会一点点的“绝情”:孩子,那是你的朋友,你的世界,你要开始学习独立面对,父母不该再随意踏入了。



孩子从出生开始,他们每一次和这个世界的互动就会形成一次反馈,这个反馈就会成为孩子下一次互动的诱因,这样一环套一环,不断叠加。


这点在于社交发展上更是如此,有很多孩子不是真的“内向”,只不过过早地被贴上了标签,只不过过早地经历了太多有压力的社交,只不过父母提前比他们放弃了,不再给他们创造良性的社交体验了。


父母是天气,孩子是种子。天气很重要吗?也没那么重要;但天气不重要吗?其实也很重要。


种子的基因无法逆转了,那至少保证天气环境不要再拖后腿了。


大J叨叨叨


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是前段时间千聊线上讲座的一部分文字分享,之前答应大家会提供全部分享的录音的。但千聊分享有发送滞后性,导致我的录音都是断断续续的,非常影响收听质量,所以就用文字呈现了。这是第一部分,之后还继续分享。


另外,昨天开团的那本书是老公最喜欢读给小D的绘本之一,他看了我的团购文章,觉得我都漏写了很多认知知识点的教育。他说,“这套书里找动物可以锻炼观察能力、了解了动物科普知识再去找动物又是锻炼记忆力,同时随书附送的三色滤镜也能很直观地教孩子认识颜色”。为了鼓励老公还在默默看我育儿文章和今后可以继续给小D多读绘本,今天特地补上这段话(大家多多鼓励哈:P)


这是昨天的两个开团的文章,没看过的可以点击标题->

开售|成人和孩子都会爱上这本书,既是好玩科普,又是视觉盛宴!

开售|口碑返场,故事类绘本我推荐它,学会表达、懂得幽默、培养情商


推荐阅读

点击标题直接阅读 


宝宝打人,你管的不对才是大问题

想教孩子学会分享,就该允许他们不分享

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孩子被打后,家长该怎么做?

玩具被抢,我的宝宝被“欺负”了怎么办?

我的孩子不是内向没出息,TA只是慢热了一点而已

大J和小D|内向妈妈如何“教出”外向孩子




大J,坐标纽约,曾经知名外企经理,现全职妈妈,分享在美国学到的育儿知识,没有理论翻译,只有在儿医指导下的实践心得和运用企业带人智慧的聪明育儿方法。微信公众号:大J小D


新书《跟美国儿科医生学育儿》正在当当、京东、亚马逊、天猫等各大电商持续热销。




父母是天气

苹果手机专用打赏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