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果深爱孩子,那就让他们在“痛苦”里多待一会

2017-10-27 大J 大J小D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一起科学育儿


今天文章有录音哦~


小D2岁刚过的时候,有一次她爸爸带着她在游乐场玩,被一个小男孩抢了她的玩具,当时她想要回来,却被男孩顺手一推,摔倒在了地上。后来我老公和男孩的母亲都及时干预。据老公说,小D当时大哭不已,老公说,“他抢了你的玩具,你很难过。现在没事了,爸爸带你去吃冰淇淋吧”。


老公后来和我描述,小D被抱着时就反复在重复几个词,“推倒,玩具,我的”,但当听到“冰淇淋”后,似乎哭声慢慢变小了。后来他们两个愉快地分享了一个冰淇淋,事情似乎也就解决了。


后来的几天里,一向睡眠很好的她,每到半夜里都出现醒来好几次。排查了各种情况后,我直觉怀疑就是那天发生的抢玩具事件。印证我这个想法的是,有一次她半夜醒来,我抱着时,她还在喃喃自语,“我的,玩具”。


这件事情的后遗症有那么大,是我和老公始料未及的。但她那么小,我们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唯一能做的就是每晚她醒来大哭时,我抱着安抚,告诉她,“没事的,妈妈在呢,赶紧睡吧。”



后来,小D的认知老师给了我一个建议,每晚当小D出现这样的情况时,让我用陈述事实的方式讲述当时小D经历的事情。后来我每晚我都是这么做的:


小D大哭醒来,要妈妈。我就轻轻把她抱起来,进行安抚。听到她在呢喃,“我的,玩具”后,我就会说,“是的,那天有个男孩拿了你的玩具,你不肯!” 


然后我就看到小D下意识地抓紧了自己胸口的睡袋,我就又接着说,“对,这是你的玩具,任何人不经过你的同意都不可以拿你的玩具”。


说到这,小D又哭了起来,我就静静地抱着她,轻轻地告诉她,“嗯,真的特别生气,特别难过,自己的玩具被人抢了”。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她慢慢停止了抽泣,抬头和我说,“推倒,Dorothy boo boo(受伤了)” 我继续说,“是的,那个男孩后来还推了你。你哪里摔痛了?让妈妈看看”。小D还真的伸出了手给我,我亲了一下,继续告诉她,“亲亲可以不痛,亲一下感觉就好多了”。


那天晚上,是那件事后几天以来第一次,我感觉小D真正平静了。后来的一周,她还是会晚上时不时醒过来,我还是继续和她重复这个故事,她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还是会时不时地又哭了。


接下来,慢慢地,她夜醒的次数少了,需要安抚的时间也短了,直到再也没出现了。这件事后,我又在白天和她一起玩过家家,演练下次遇到玩具被抢等类似的情况我们可以如何做(这个不在我今天想说的范围内,就不具体展开了,想借鉴方法的,可以看今天文章末尾的推荐阅读)



想起这个已经过去一年多的故事,是因为最近收到的两个妈妈给我的留言:


我家孩子不能做“共情”啊,我每次使用你教我的三步法,我一重复之前发生的故事,他本来已经不哭了,后来又大哭了。


我老公家有个亲戚喜欢逗孩子,有一次把我儿子逗哭了。我老公当时就采用了分散注意力的方式,儿子也没事。但后来好几次他看到那个亲戚来我家就拉着我,非常紧张地和我说,“妈妈,你不要出去,门关好了嘛”。


这两个留言包括小D2岁时的故事,说的都不是同一个类型的事情,但背后都有着两个相同的育儿关键词:生存和成长。


孩子哭了,让他不哭;孩子饿了,让他不饿,这些都是帮助孩子解决生存问题;而孩子哭了,让他学会以后如何自己面对问题而不再哭;孩子饿了,让他学会如何寻求帮助让自己不饿,这就是在引导孩子成长。


育儿中最考量父母智慧的,就是如何把每个生存问题的解决变成让孩子成长的机会。这非常难,为人父母没人愿意看到孩子痛苦、伤心、挣扎的。即使我们学了再多的育儿知识,潜意识里,我们还是希望用了这些招数,可以让孩子快乐、开心、顺利。



所以当小D被欺负了,她爸爸稍微安抚后,马上就转移话题;当和孩子梳理情绪时,孩子再次哭泣,我们就开始质疑“共情”这个方法是否对;当孩子陷入某些负面情绪后,我们第一反应就是马上把他们解救出来,因为我们看不得孩子难过,他们每一次的哭泣仿佛都在对我们大声叫喊,我需要你们的帮助!


但我们有没有想过,适当地让孩子在“痛苦”里待一会,我们才能让这些生存问题变成成长机会。


我们都知道,人要身体健康,各个脏器都需要合作,一体化运行。一旦某个器官出现偏差,身体就失衡就会生病。人的大脑也是一样的,人的大脑需要处于感性和理性的平衡之间,才是保持“心智健康”。


我们成人之间经常会对特别抓狂愤怒的那个人说这样一句话,“请你找回自己的理智”,其实不无道理的,当某个人特别激动时,他大脑的感性和理性的平衡被打破了。成人尚且如此,孩子在这方面的失衡更容易,表现也会更严重。


育儿的本质,就是在孩子生命最初的几年,在他们大脑可塑性最强的几年,通过父母的回馈和引导,让孩子建立一个平衡的心智模式:感性和理性的平衡、本能和思辨的平衡、自我和外围的平衡。




这样的平衡,才能让孩子身心健康,更好地成长和与这个世界沟通。但我们都太习惯在孩子平衡的状态下“锦上添花”,却常常忘记了,每一次孩子的哭闹,就意味着平衡模式的打破,而所谓“不破不立”,这时的“雪中送炭”,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作为父母,我们都是孩子身体的专家,发烧怎么办,碰伤了怎么办,一切都驾轻就熟。但很多父母,即使孩子已经十几岁了,他们还是不知道如何应对孩子大脑失衡。


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是小D2岁后的那次NICU随访,她的主任医生也是纽约这边的脑神经科大夫。医生当时和我分享了一个概念,从他角度来看,任何启蒙也好,教育也好,本质都是整合大脑,让大脑各个部位都能统合协作。


当时我突然有了醍醐灌顶的感觉。是啊,我们谈早教启蒙,我们说的是“全脑启蒙”,保证孩子大脑掌管的每个部位都能得到刺激。那回到孩子的心智情绪管理,其实本质核心也是“整合”,让占了上风的负责感性情绪的部分回归。


当孩子陷入某些负面情绪时,这就是大脑失衡的一个指标,这时,不该用任何伎俩去拯救他们,比如分散注意力、强行制止不能哭等。这些伎俩的本质就是人为掩盖孩子失衡的问题,没从源头解决问题,最终还是会从其他方面表现出来。


相反,我们要能允许孩子在这样的“痛苦”里多待一会,同时帮助孩子引入“理智”的那部分,帮助他们重建大脑的平衡。这也就是小D老师提供的方法:事实复述。


用讲故事的方式,帮助孩子重新回忆当时发生了什么,让孩子再次去面对消化当时的痛苦难受,但更关键的是帮助孩子去理解,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会发生这个。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解读孩子的反馈,不要泛泛而谈。比如小D当时反复说的几个关键词是“玩具、我的、推倒”,所以我复述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几个关键词进行。


同时,我们需要理解,在引入“理智”帮助孩子恢复大脑平衡的过程中,孩子一定会再次出现情绪波动。这就好比“排毒”一样,每一次的情绪波动就是在自我消化这些情绪,直到最终可以真正接受,然后成为他们的人生经验之一。


这个过程需要时间,这个过程也是考验我们家长的智慧。当我们可以陪着孩子一次又一次度过这些困难时光时,我们不仅仅让孩子生存了,我们也教会了他们今后应对困难的人生武器。



和每个父母一样,从小D诞生之后,我就一直在问自己一个问题:我希望她以后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个答案随着我当妈妈的工龄越来越长,也一直在变化,却也越来越清晰。


我现在对小D的期望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希望她可以成为一个心智平衡的人,一个理性而且温暖的人。已经不记得是哪本书里的一段话,当时看的时候还不是很懂,现在突然更加明白它的含义:


“所谓心理健康,就是有能力使自己保持在一条幸福之河的中央。 想象我们的人生就是一条河流,一边的河岸代表混乱(也就是我们的感性情感),它会让我们失控,陷入急流,被困惑和焦虑包围。 另外一边的河岸意味着刻板(也就是我们的理性逻辑),它会让我们想强制控制每一个人和事,不愿意改变、妥协。


我们都是划着独木舟的人,我们需要做的努力,就是不管周围的环境怎么变化,我们可以一直保持在河道中间,避免撞上两边的河岸,在中心飘荡才能享受人生。”


孩子的人生小船一开始需要我们导航,导航的第一步,就是让他们在撞上岸的时候教会他们,如何再次找到回到河道中心的方法。


爱孩子,那就请让他们在“痛苦”里多待一会吧!


推荐阅读

点击标题直接看文章


脑神经科大夫分享,孩子的聪明脑袋如何得来

心理学教授分享,怎样陪玩才能让孩子越来越聪明

都在说孩子发脾气时要“共情”,但99%家长都是用错的

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孩子被打后,家长该怎么做?

社会“凶险”,这才是家长帮助孩子“金刚护体”的第一步

所谓“问题少年”,都是父母从小没教如何解决问题

经不起挫折的孩子,小时候父母肯定没做这三步

没经历过害怕,怎能变勇敢|当孩子说,妈妈,我害怕!



大J,坐标纽约,曾经知名外企经理,现全职妈妈,分享在美国学到的育儿知识,没有理论翻译,只有在儿医指导下的实践心得和运用企业带人智慧的聪明育儿方法。微信公众号:大J小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