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锦城故事 | 立心立命 通古识今



立心立命   通古识今

——通识教育学院十五周年发展纪实 

通识教育学院 向晓华  魏长青


一、学院概况

人文渊薮,日新又新,通智博识,立心立命,达材成德,与有荣施。西源道旁,一座欣欣向荣的高等学府在祖国教育事业的舞台上熠熠生辉。十五载寒暑耕耘,锦城人修学好古,实事求是,自明明德,止于至善,孕育了一个高效和谐、团结创新的团队——锦城学院通识教育学院。

锦城学院通识教育学院的前身是锦城学院基础课部,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英语教研室、数学教研室和体育教研室于2006年7月合并组建,首任部长王国敏,副部长向晓华,王丽丽。2017年3月,正式更名为通识教育学院,现任院长向晓华,副院长文举,院长助理魏长青。目前通识教育学院下设思政与人文素质教育中心、大学外语部、数理教育中心和体育教育中心,主要承担全校本、专科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大学数学、大学体育、通识选修课程的教学任务。课程体系涵盖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三大领域,中外文明与文化、历史哲学与逻辑、科学精神与探索、环境保护与生命、艺术修养、政治军事与道德六大板块。

秉承“止于至善”的校训,通识教育学院高举改革创新的旗帜,形成了特色鲜明、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公共课程教育教学创新模式,包括:以“六进”工程为主体的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基于网络和课堂的应用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分类培养+分级教学”的特色数学教学模式、“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的多元化大学物理教学模式、核心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的通识选修课教学模式、课内外联动的多维体育教育模式。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公共基础课教学过程不断优化,教学质量快速提升。《大学英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入选了校级精品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六进工程创新研究”荣获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十五年来,通识教育学院紧紧抓住学校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机遇,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师资结构逐步优化,构建了一支水平精湛、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拥有专职教职工80余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22人,讲师48人,并聘请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名誉教授、客座教授。一大批优秀青年教师不断涌现,目前博士后1人,博士6人,在读博士4人,成为学校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

学院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工作。自2006年成立以来,我院成功申报纵向课题84项,其中省部级纵向课题36项,课题总经费近60万元;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其中SCI论文30余篇,CSSCI论文10篇,北大核心4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编写教材45部。

二、院史沿革

洋洋风范  肇基始业

2006年7月,锦城学院基础课部正式成立。

2007年,基础课部面向全校,全面系统地建立了一系列课程体系,内容涵盖法律、哲学、语言写作、社会研究与历史、中外文明、数学与逻辑、计算机与自然科学、伦理与道德修养、创业创新、健康与体育、经济与管理、文学与艺术等12个门类,保证了每学期近600个教学班的正常运行;在教师培养方面,为每一位专职教师建立了教学科研档案,初步形成指导教师制、听课制、互学制三位一体的全新格局。

2008年,基础课部加强教育教学创新,初步形成 “43355”教学改革新模式,即四个培养目标、三种分类教学、三种经验启示、五个层级课程、五种教学结合,并将这些先进教学模式在部门内推行。尤其是五个层级课程,涵盖院级公共必选课、院级公共选修课、与各专业相关的基础选修课、与各专业相关的专业提高选修课、教师精选选修课,弥补了学生专业限制的不足。

2009年是锦城学院取得辉煌成就的一年,首届毕业生取得骄人就业率,特色教育模式广受社会赞誉。借助学院跨越式发展的重大契机,基础课部全体教职员工促进学理支撑、注重人才保证,建立有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3月,基础课部启动应用型培养模式下的公共课教学改革活动,推行分类培养模式。9月,增加了16门在川大深受学生欢迎的选修课;聘请了全省教学一等奖获得者门世海教授,终身教授李杰教授、华宪成教授、陈智副教授等知名学者前来教学。

在王国敏、向晓华等部门领导的带领指导下,基础课部形成了良好的教学科研风气,周密老师的学术论文,在第四届中国教育教学创新成果奖评选中,获得一等奖。

2010年,学校独具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日益形成,学风、教风、校风建设三位一体,六大教学方法切实推行。基础课部在教学改革、学术科研、师资培养、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政治理论课“六进”工程日臻完善,省级精品课程申报成功,澳大利亚科研项目获得澳中理事会立项资助,数学教研室樊明书老师在四川省职称评审中通过省上副教授的评审,成为四川省独立院校中首位通过副高职称评审的教师,“大学英语”成功申报为年度校级精品课程,成为学校第一批示范型课程。

2011年,高举教学三大改革旗帜,学院建设和发展实现新的突破,基础课部六大教学法稳步推进,英语教研室成功获得外教社和高教社赞助支持的价值50余万元的“新理念外语网络教学平台”和“大学英语学习系统”,惠及近8000名学生,同学们使用该平台进行英语学习,实现了英语教学的数字化和网络化。

这一年,乘学院改革创新之风,基础课部打造科研创新平台,教师科研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共主持、主研、参与科研项目共13项,其中国际研究项目1项,参与国家级项目3项,省级项目1项,厅级项目1项,校级项目7项,发表论文共计30篇,其中入选国际会议论文集1篇,北大核心期刊3篇。出版教材5册,其中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2册,普通教材3册。

2012年,学校首次进入“二本”批次招生,“三步走”战略稳步推进。基础课部深入贯彻学院的“十年发展规划”,创品牌,建名校,加强学科建设,聘请了徐小湛、谢勉忠、童季贤、郑晔、刘吕红、仲长城、冯泽辉、陈渝、陆穗、于小元、宋建洪等四川大学知名教授作为学科建设的顾问,指导教学科研。

紧跟上一年,基础课部科研持续发力,共主持、主研、参与科研项目7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市厅级项目5项;发表论文49篇,其中国际核心(SCI)6篇,国际会议论文(EI)3篇,C刊1篇,北核4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门课程成功申报为校级精品课程;政治教研室获得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并代表学院参评四川省教学成果奖评选。

锐意改革  兴理振文

2013年10月  基础课部更名为通识教育中心。

2013年,中心对课程体系进行大刀阔斧改革,将“全人教育”和“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应用写作》《逻辑学》《外国哲学史》《中华传统文化经典选读》四门课程作为首批重点建设课程。同时,开设60门通识选修课,覆盖政治与法律、哲学与心理、语言与艺术、文学与历史、沟通与领导、自然科学与技术、经济与管理七大板块,选课人数约为12000人。

2011年至2013年,中心科研实力再创新高,实现三连进,2013年,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3项;发表论文86篇,其中SCI2篇,国际会议论文集1篇,B刊1篇,C刊4篇,北大核心4篇;出版教材8册,其中3册入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2册入选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樊明书老师发表高质量论文在动力系统方向国际权威核心期刊,在学界产生很大影响。

2014年,中心深化课程管理,数学教研室针对本专科两种层次、理工、管理、财金三大专业类别、开出14门大学数学课程,在课程服务上走在了全国高校的前列。面向全校非文传系学生增设“中华传统文化经典选读”课程,并编写了针对性的教材。英语教研室组织学生参加了“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大赛,一人获得四川省决赛优胜奖,33人获得网络大赛三等奖。

2015年,为切实贯彻邹校长2月28日关于《进一步推行课程与课堂设计,确保“锦城教育”的高质量》的讲话精神,通识教育中心结合学校要求和部门实际制定了《课程与课堂设计和翻转课堂落实方案》《课程与课堂设计和翻转课堂教学要求》,将公共基础课的改革和创新放在首位,不断推进课程与课堂设计和翻转课堂工作,实现学校增值、教师增值和学生增值,保证了两个设计和翻转课堂工作的落地。

至2016年,通识教育中心紧紧围绕“建设同类型院校中一流的公共课教学单位”这一宗旨,其公共课教学的锦城模式得以持续推广,大学英语网络教学和翻转课堂在业内已小有名气,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教育部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兄弟院校及单位到校访问、调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六进工程、多元课程设计、爱国情景剧等教学模式分别被今日头条、网易新闻、大成网等媒体报道,

这一年,中心青年教学新秀也脱颖而出。李海艳、柴沙沙、数学教学团队等教学典型先后被人民网、凤凰网等媒体报道。文举、余鸿、舒婧等青年教师在教学竞赛中屡屡获奖。

这一年,中心指导学生竞赛取得突破进展。其中高教杯口语大赛2个省级一等奖,2个省级二等奖、联盟杯写作大赛1个省级二等奖,2个省级三等奖,大学生英语挑战赛1个省级一等奖。指导太极拳代表队获得省级二等奖和市级一等奖。

这一年,中心科研实力更是得到长足发展。共发表论文103篇,其中SCI3篇,EI1篇,CSCD1篇,北大核心7篇。其中数学教研室李彬老师发表SCI3篇,CSCD1篇,成为学校的科研骨干。

薪火相承  再攀高峰

2017年1月,通识教育中心更名为通识教育学院。

经过十来年的探索,我校的通识教育建设一直走在兄弟学院前列,随着学校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的不断提升,通识教育学院于2017年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经世致用的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对公共基础课创新模式进行再总结,形成了四大创新教育模式,即:以“六进”工程为主体的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多媒体英语教学模式、探索“分类培养+分级教学”的特色化数学教学模式、构建课内外联动的多维体育教育模式。

这一轮新的教学改革,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创造和突破,更体现为一种教学资源整合、教学特色凝练、结构完整的集成化创新,归纳起来即为“1+2+3+N”通识教育改革模式。这种成功的经验模式反复被省内外兄弟单位考察学习,学校美誉度得到极大提升。

同时立足学科特色,打造特色课堂,数理中心形成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模式、思政中心探索“精准思政”教学模式初见成效、大外教学融入中华优秀文化,打造“跨文化交流英语课堂”,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体育教学贯彻长板原理,专项课程+校代表队,努力实现三个增值

借力新技术,推动教学改革,以锦城在线和新理念、ismart外语教学平台为依托,翻转课堂由量变到质变,翻转效果实现突破、在线教育及慕课建设稳步推进,着力打造线上“通识课堂”

在三个增值上,学院指导学生竞赛获得英语类国家级特等奖2个,一等奖6个,省级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3个;数学类省级一等奖3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5个;思政类省级三等奖2个;体育类省级一等奖2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3个,道德风尚奖3个。

李海艳老师荣获教育部组织评选的2019年度全国优秀教师称号,中央电视台《CCTV-发现之旅》和《四川在线教育频道》对其进行广泛报道。

2018至2019年,通识教育学院以“四全三高”为标准,以督查自查相结合为抓手,以建设一流教师队伍为主线,提升课堂质量,在学工处开展的学生满意度调查数据显示,我院教师优良率达100%,教职工显性成果贡献覆盖率达93.4%。

教学相承,渊源接续,从事此间,厥情最笃。“一个好的计划或设想,人们想到了不一定能做到,做到了不一定能做好,做好了不一定能坚持下去。只有那些想到了、做到了、做好了而且能坚持下去的人才会取得成功。”

无边春色来天地,锦城浮云变古今,十五年来,在两任院领导班子的带领下,通识教育学院始终把立德树人、传承知识作为自己不变的责任;把继承传统、开拓创新作为自己坚守的信念,十五年风雨磨炼了教职员工们坚守办学理念、深化教育改革的意志,十五年的辛勤耕耘打造了一个团结高效、和谐奋进的教学团队,十五年的累累硕果也是通识教育学院对学校的最好献礼。




🌳 锦城故事 | 乙酉锦城之夜

🌳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 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 四川省教育厅官网报道我校通过大规模网课 探索“未来型大学”的建设和实践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官微出品——


总编辑 | 宣景容

主   编 | 李凌骄

编   辑 | 万睿瑶

投稿邮箱 | xinmeiti@scujcc.edu.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