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研究需要坚持问题导向——闭幕式魏后凯所长讲话

学术研究需要坚持问题导向


       魏后凯所长表示,论坛与去年相比有很大的进步。第一天上午2位专家从编辑角度做了关于怎样写好学术文章的报告,12位年轻人发表演讲,10人进行评论,9人进行主持,阵营庞大、分工明确。有一些人既做主持,同时又对其发表的论文进行演讲,还有专家在多个场合进行评论,这都是很好的现象。

       魏后凯所长指出,从今后来看,有两个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

       第一,青年论坛的论文应尽可能是规范性的学术论文。此次论坛演讲的文章都比较规范,但从学术论文角度来看,仍有提升空间。论坛一年一次,邀请到许多如党国英教授这样的知名学者来进行点评,提交的论文应是一些规范性的学术论文。在西方,学者把文章成果挂到网上,不断吸取意见,然后逐步完善,并找到好的刊物发表。此前只能发一般核心的学术论文,经过大家提出意见一起讨论,提升档次,就有可以发到权威甚至顶级刊物了。很多国外学术研讨会亦然,讨论是希望提意见,从理论、方法及其他各个方面进行提高。

       第二,需要加强理论和观点的创新。我听到的4个演讲报告中有3个是通过国内外的实地调查,总结经验、介绍情况。当然,各位都做了很好的全面系统的归纳,但是如何从案例研究上升到理论和学术的高度需要思考,自己的学术性的、原创性的观点思想还需要进一步提炼。

       现在做学术研究,需要坚持问题导向。

       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下面的农发所,所写的文章或研究成果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学术文章包括规范性的实证研究以及观点性的学术文章;第二,给中央、国务院提交《要报》和各种政策建议;第三,给系列报告以及有关部门、地方等写的研究报告。

       这三种类型是不一样的,希望研究人员在搞科学研究时区别对象。写《要报》时,文风也像学术论文,学术论文像提交的政策建议或规划文本,是不对的。政策建议没有必要写成学术论文。应想到政策建议是给中央领导和决策部门看的,要区分对象。

       尤其是研究时,首先有一点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记得习近平总书记在5.17讲话中就特别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但这里的关键是,如何发现问题?怎么找到这些问题?我觉得,主要有五个方面途径:

       1.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可以找到、发现很多问题。

       如去年我到贵州调研,考察某个贫困村,该村引进了企业进入,并把村里的基础设施、农民土地和国家扶贫资金入股,但是这些资源的折股比例很低。很明显,折股太高吸引不了资本,太低又会损害农民利益。这里就涉及到扶贫资金、基础设施、土地等资产价值评估的科学依据,需要我们从理论上搞清楚。目前主要是村干部与企业、村民的简单估算和商议,还没有一套科学的评估方法。最近到西北某市农村调研,发现一个乡里的旅游风景区拿土地和旅游资源进行入股,但是感觉到土地折股的比例也很低。

       在当前城市资本大规模下乡的过程中,农村基础设施、农民土地、旅游资源、扶贫资金等价值如何评估,如何折价入股,确实是一个大的问题。现在没有办法,对这个问题也没有搞清楚,我们也没有人提供报告拿出一整套科学的方法来进行合理的评估,实际上这里就涉及到一些理论和方法上的问题。

       2.应该从统计分析中发现问题。

       各级政府部门发布了许多统计年鉴、统计公报、调查报告,从公开的统计数据中可以发现需要研究的问题。虽然从事“三农”研究的学者会认为政府公布的某些数据可能不可靠,所以一般都会自己亲自去调查,这是一件好事,但是从政府发布的数据中也能发现许多需要研究的问题,如农民的收入问题。从2013年到2017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可以发现,如果按人均可支配收入将农民家庭分为五个等分,最低20%的低收入户人均收入增长很慢,2014-2017年年均名义增长率只有3.5%,其中2014和2016年两年都是负增长,这就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大问题。国家把大量的资金投向贫困人口,贫困户的收入增长很快,但这期间包括贫困户在内的最低20%的低收入户人均收入却增长很慢,其原因在哪?但去年的情况发生了变化,最低20%的低收入户人均收入增长最快,达到11.0%,而其次20%的中等偏下收入户则增长最慢,只有1.9%。这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在哪、如何解决、形成机制是什么?

       又如今年一季度的投资,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3%,比去年提高了0.4个百分点,相反,农业及相关投资增速均在大幅度回落,其中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去年的15.4%下降到1.7%。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哪?对乡村振兴、对农业农村的发展到底会产生哪些影响?是因为整治大棚房短期因素造成的,还是其他因素造成的,这些问题都需要深入研究。

       只要我们发现这些问题,把原因搞清楚,虽然不能写出一篇很高深的理论文章,但可以写一篇很好的观点性的文章,给中央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3.从中央的文件、政策中,可以找到很多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

       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像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结合以及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等等,都是在中央文件中首次提出。如果大家研究做得比较早,有一定储备,所写的文章很快就能够发表出来。当然,每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及中央发布的一些政策文件等,都有很多新的提法和论断。

       通过认真研读中央文件、国家规划及一些重大政策,就能够找到需要研究的问题,只要找准切入点,从理论上深入阐释,从机理、模式和实现路径上进一步深化,并提出可操作的政策措施,这样的文章很多刊物都愿意发。因为各个刊物都有一个选题问题,要考虑时效性,只要选题好、视角独特、抢得先机,发表的概率就大。所以这一点很重要,从中央文件和政策中发现重大问题并进行深入研究。

       4.要考虑研究新技术、新的重大事件所带来的影响。

       现在需要关注的是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对农业、农村会产生哪些影响,未来智慧农业、智慧农村究竟是什么样子,就是很好的研究选题。前段时间,全国人大常委会还请中科院院士来讲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究竟会产生哪些影响,尤其是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影响,智慧农业、智慧乡村未来到底往哪里发展,都跟人工智能技术有关系。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重大的事件,如高速铁路、贸易摩擦、金融危机等,都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影响。比如,近年来很多学者在研究高速铁路网络化对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

       5.对现有的理论进行批判。

       通过带着批判的眼光看文献,就能够发现很多问题,能够提出很多有创新性的思想。但是,现在很多年轻人看文章带着批判性的比较少。理论是一种假说,假说是要进行论证的。把西方学界某一个假说当做一种真理,说某个理论没有这么认为,中国就不能这么干,这是本末倒置。任何一种理论假说,都有其前提条件和隐含的制度背景,可能并不适合中国的情况,或者在中国的情景下可能就是错误的。一定要有批判性的眼光,西方最有名的学者提出的也未必就是真理,可能并不适合中国。一定要带着批判的眼光认清楚当时提出的背景、理论假设的条件、理论适用性、可推广性。在这里也是可以找到问题并写出很多文章来的。

       要重视问题导向,通过这五个方面,即实地调研、统计分析、通过研读中央的文件政策、通过考察新技术及新事件带来的影响,通过带着批判的眼光看待现有文献、现有理论,一定能够发现问题,找到很多具有研究价值的重大问题来进行研究。(魏后凯)

魏后凯所长发表讲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