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北理工空间载荷之“吻”在太空
编者按
志上九天揽月,愿赴星辰大海,北京理工大学在航天事业的征途中且思且行。学校根据“拓天”的战略发展规划,针对决定着飞行器规模、轨道需求、所形成能力,是空间科技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之一的有效载荷,顶层设计、谋篇布局,组建空间载荷研究院。通过跨学科组织空间载荷技术科研队伍,进一步加强空间载荷技术的理论基础和关键技术攻关,聚焦研发具有北理特色的载荷及应用,促进学校空间载荷资源的整合与共同发展。我们将推出系列报道,为大家介绍过去几年里我校在空间载荷方面取得的骄人成果。
看过我理参与研制的
太空VR眼镜和宇宙“天网”,
相信很多小伙伴还没有过足瘾,
我们再来一起看看又有怎样的
空间载荷成就被打上了北理工标签吧~
👇👇👇
中国航天器
交会对接的“标配”
空间有效载荷决定着飞行器规模、轨道需求和所形成的能力,是空间科技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之一。从“神八”开始的“天神”对接,直至“天舟”三吻“天宫”,北京理工大学雷达技术研究所吴嗣亮教授团队研制的微波雷达信号处理机技术已经成为中国航天器交会对接的“标配”。
“一见倾心”的
四场“天神”对接之旅
2011年11月3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空间交会对接,“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在217公里高空精准“一吻”。北理工研发的微波雷达信号处理机与微波应答机信号处理机为其提供了有力保障。在这其中发挥核心作用的多普勒频率——相位差测量技术,是北理工将无线电矢量脱靶量测量领域的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空间合作目标的高精度相对定位测量新领域,为中国航天事业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持。
2012年6月18日、24日、28日,北理工研制的交会对接微波雷达信号处理机与微波应答机信号处理机,在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的自动交会对接、手控交会对接和手控分离三次任务中,均稳定可靠工作,精确提供了两个飞行器的相对位置和运动参数测量信息,为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圆满成功做出了贡献。
2013年6月25日上午,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组合体成功分离,神舟十号从天宫一号上方绕飞至其后方,并完成近距离交会,这是我国首次成功实施航天器绕飞交会试验,也是天宫一号自2011年9月发射入轨以来,最后一次配合神舟飞船完成演练任务;在此之前,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已分别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与手控交会对接。为这三次任务成功牵线搭桥的“月老”,依然是北理工研制的交会对接微波雷达信号处理机与微波应答机信号处理机。
2016年10月19日,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成功实施自动交会对接,北理工研制的交会对接雷达圆满完成任务。
“月老”升级2.0
2017年4月22日,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顺利完成“太空之吻”。北理工雷达信号处理技术在这一“吻”中再立新功。
天舟一号微波雷达信号处理机与天宫二号微波应答机信号处理机,为二者提供了精确的相对位置和运动参数测量信息。“天舟一号”微波雷达信号处理机与“天宫二号”微波应答机信号处理机属于空间交会对接微波雷达的第二代产品,相对于第一代产品,此次用于“天舟一号”和“天宫二号”的第二代产品体积更小,重量更轻,功耗更低,同时,产品增加了双向通信功能,以保证“天舟一号”在对接任务中与“天宫二号”实时进行信息传输。
广袤星空的坚实脚印
遨游宇宙、探索深空是人类一直以来的美好愿景。深空探测逐渐成为人类重要的航天活动领域。长期以来,北京理工大学始终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潜心研究,刻苦攻关,大力推进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微波雷达信号处理机与微波应答机信号处理机已先后用于神舟八号、九号、十号与天宫一号以及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的历次交会对接任务中。目前,团队正在开展空间站工程、探月工程三期相关信号处理机的研制,将不断为后续工程建设贡献力量。
在祖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北理工人从理论到实践,从方案到产品,再到“不容一次失败”的高标准、严要求,都彰显着北理工肩负国家使命、坚持军工品质的深刻内涵,在广袤星空留下北理工一步又一步坚实的脚印。
北理工,行!
往期链接
【系列】北理工空间载荷之太空VR眼镜,央视《科技之光》专访
【系列】北理工空间载荷之在宇宙展开一张“天网”
策划:党委宣传部 韩姗杉
组稿:党委宣传部 王朝阳
编辑:党委宣传部 张长鑫
i北理工作室 熊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