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期【怎样学习:微问题】6+6=12,7+7=13?
九一,是我儿子。
一家人在吃饭,读大班的九一吃着吃着一抬头:“爸爸,你知道7+7于多少吗?”
我知道这是九一向我炫耀了,于是反问:“等于多少?”
九一得意的说:“13”
外婆一听就急了:“不是......”
我一边示意外婆,一边好奇的问九一:“你怎么想到等于13的啊?”
九一说:“6+6=12,那7+7就等于13啊。”
我开心死了,这家伙还知道逻辑推理了:“6+6=12,那6+7呢?”
“等于13.”
“7+7呢?”
“等于14.”
“7+8”
“15”
“8+8”
“16”说完,九一激动的大叫:“我知道9+9等于多少了,18!!!”
竖个大拇指:“你真棒!”
九一居然从6+6=12和7比6大1中递推出7+7=13,这真是一个意外的惊喜,老师和我们都没有教他这样的数学,就算想教也不会这样教!这说明九一经常把一些数字在脑海里盘着转呢,哈哈!联系他平时经常没事做就做那本从上海买来的数学练习册,可见这家伙对数学的兴趣居然和我小的时候一样!我读书的时候很少做作业,但是经常把一些稀奇古怪的数字和图形在脑海里盘着转着,觉得过瘾!这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啊,哈哈哈!
【编者按】
这是一个极其经典的个案。置于“微问题”栏目,是因为:
1、对话的发生,源于对“微问题”的敏感:儿子一次日常的、随机的、“结果”错误的卖弄。就结果论,这就是一次“7+7=13”的计算错误。在老人看来,结果算错,就有问题,这时,问题就意味着麻烦、负担、情绪、挫败。而作者敏锐地追问儿子“怎么想到的”——这里,看似轻轻巧巧,实则蕴藏着对“微问题”的深刻理解——微问题不是“度娘”的“文字结果”呈现式问题,而是“活人”的“思维过程”展示式问题;微问题不是前面行为带来的麻烦障碍,而是之前成长为后面发展积累的资源力量。基于对后者的理解,微问题往往可以转化为成长的起点。在这个意义上,“微问题”,其实是思维的“微特点”。
2、对话的推进,源于对“微问题”的设计:了解了儿子的算法后,作者暗喜儿子算法符合这一部分知识的课堂新知教学设计,马上启动了教学设计的意识,围绕儿子暴露的这个“微问题”,现场进行了一个微设计:6+6=?;6+7=?;7+7=?.....直到儿子自己喊出:9+9=18......
3、这样的微问题与微设计,指向微课程!“成为学习者”工作室认为,倘若围绕一个人,积累大量这样的微问题与微设计。假以时日,这就是一门非常出色的,属于这个一人的“微课程”——“成为学习者”所致力开发的“微课程”,即是这样的。
.......................
...............................
欢迎加入“成为学习者”:
添加微信公众号:成为学习者
或添加QQ群号码:176834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