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期【怎么学:微评论】大象老师点评学法咨询(一)从内容走向结构
【怎么学:微评论】大象老师评点学法咨询(一)
咨询:从内容走向结构
——评“胡雪燕老师辅导女儿《钱塘湖春行》”
记录:胡雪燕
评点:项恩炜
发生平台:QQ群“成为学习者(练习)”176834581
一、阅读文本: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二、辅导记录
胡雪燕 2014-4-20 23:54:30
辅导女儿学古诗《钱塘湖春行》
晚饭后,以我做了一整天家务,有点烦为由,让女儿去洗碗筷。
女儿洗完后,辅导她学《钱塘湖春行》一诗,这是下午约定好的。
起初她似乎不太乐意,但后来还是拿起书看了起来。
我:你先看这首古诗,然后告诉我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
女:(看书……)看完了。
我:好,你脑子里都看到了些怎样的画面。
女:山上有座寺庙,有个亭子,有湖,有云,几只鸟儿在树上,燕子啄泥筑窝,很多花,草,柳树,树荫。(女儿断断续续的说)
我:想象诗人走在画中,他是步行还是骑马呢?
女:骑马。
我:从什么地方开始游玩呢?
女:从孤山寺北面的贾亭西开始。
我:很好。先看到湖水,云,像妈妈描述你看到的画面。
女:看到湖面上水很平静,天边有云。
我:注意一下“初”字,说的是春天雨水多了起来,湖水刚刚涨满了。“云脚低”你看到了什么画面?
女:就看到天边的云。
我:妈妈来描述一下,天边的云向水面延伸,好像要触到水面了。
女:我看到了。几只鸟儿在树上。
我:是怎样的鸟儿呢?怎样的树呢?画面更清晰一些?
女:我想到的是像燕子一样的鸟儿,是一棵棵的绿树。
我:你如何理解“暖”字呢?
女:向阳的树。
我:太阳出来了吗?
女:出来了,阳光照在树上,所以叫做暖树。
我:“争”字呢?你怎么理解?
女:好多鸟儿在树上叽叽喳喳,唱歌。
我:似乎听到了鸟叫的声音,心情如何?
女:很开心。(手舞足蹈的)
……
(就这么一直讲下去,女儿似乎觉得有些不耐烦,讲到最后一句的时候,她还恶搞了一下,说诗人骑着摩托车在铺满沙子的湖堤上奔跑。然后就捂着肚子笑得在床上打滚。)
我:好吧!你把古诗朗读两遍,把刚才零散的画面串起来。
女:(女儿嘟囔)我脑子的画面是完整的。读……(发音不准的地方,我纠正)
我:脑子里想象画面,试着背如何?
女:试背。(不太流畅,勉强可以背下来。)
我:再对个别词语进行讲解,帮助孩子看到清晰的画面。……
我们再来背一遍,脑子里想象画面,在画面的下方出现字幕,你看着字背出来。
女:(照做)背书。比较流畅。
我:这个环节没有检测,不确定是否按要求做。
我:妈妈问你几个问题。作者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的?
女:移步换景
我:文中描绘的景物,有诗人亲眼所见的,也有诗人想象的,哪一句是想象的呢?
女:渐欲迷人眼。我觉得诗人选的景物还有不足的地方。
我:是什么地方呢?
女:没有昆虫。(哈哈大笑)有花就有昆虫啊!(哈哈……)
我:是哦,我都没有留意到。可这则古诗在选择春天的景物的时候也是很有特色的,你注意到了吗,先写什么,然后写什么。
女:先写动物,然后再写植物。
我:还有一动一静,动静结合。
我:再读一回吧!感受一下,诗人游玩的心情是怎样的?
女:喜爱春天。
我:具体一点。
女:尤其喜爱白沙堤。做出开摩托车的模样。(怪笑)
我:好吧!我们就到这吧!
结束女儿似乎对我的辅导很不满意,嘟囔着说:“其实我第一遍读的时候,脑子就成像了,你后来问了这么多,烦死了,又要我想第二遍。”
我说:你觉得妈妈怎么做会更好呢?”
女:首先,让我看书。然后,让我提问不明白的地方。第三,再描述画面。第四,你来更正,补充。第五,提问题。你太低估我脑子成像的能力了,我可是将来要学设计的哦,没有想象能力怎么行?我告诉你呀,我画素描的时候,看一眼后可以凭印象画出来。(女儿自得的,说得兴奋至极。)
我:这太好了,改天我们再来练练。
2014-4-2023:59:14
反思:正如女儿说的,太闷了。节奏感没把握好。是其一。
其二:不了解孩子的底细,低估了孩子脑子成像的能力,讲解过于繁琐细致。
其三:孩子一开始有抵触心理,后来对我的要求才逐渐重视起来。下回辅导,会流畅一些。
其四,我感觉孩子很被动,陷入了与她消极相处的模式中。虽然没有生气,有时也觉得好玩,但自我察觉能力很差,无法及时调整状态。(我与学生咨询那种胸有成竹不同。)
三、大象点评
胡老师是有丰富心理咨询理论与实践经验的语文老师。
在这则记录中,从咨询访谈的角度,我看到了普通教师所欠缺的开放心态——对于学生有足够的好奇,对于学生所说的内容有足够的包容,也就意味着,咨询师本身拥有面对具体内容时比较大的合理的结构;
从语文学科的角度看,问题较为琐碎,如教师本人觉察到的,似乎陷入了具体的、“繁琐细致”内容,而缺乏合理的结构来处理这些具体而微的细节信息;
从学习方法咨询的角度看,这则咨询,非常精彩地呈现了学生脑海的具体信息,确实对于学生如何组织这些具体信息的抽象思维过程的关注。
下面,结合具体的对话片段(为了方便交流,将对话稍作标志),从“内容”和“结构”角度试作具体评析:
(一)咨询中的结构:珍贵的开放
例:
【T1】女:“其实我第一遍读的时候,脑子就成像了,你后来问了这么多,烦死了,又要我想第二遍。”
【T2】我:你觉得妈妈怎么做会更好呢?”
【T3】女:首先,让我看书。然后,让我提问不明白的地方。第三,再描述画面。第四,你来更正,补充。第五,提问题。你太低估我脑子成象的能力了,我可是将来要学设计的哦,没有想象能力怎么行?我告诉你呀,我画素描的时候,看一眼后可以凭印象画出来。(女儿自得的,说得兴奋至极。)
【T4】我:这太好了,改天我们再来练练。
当女儿表示不满之时,T2中,作为教师的母亲,能够不仅没有消极的情绪,还表现出对孩子内心意见极大的好奇,朝着“更好”的效果,请教孩子:“你觉得应该怎么做会更好呢?”于是,果然,出现了T3中,孩子大段的发言——这段发言的字数之多,与结构之善,是超越之前整个咨询过程中任何一次有记录的发言。且激发了孩子“自得”、“兴奋”的情绪。如果把积极情绪作为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奖励,那是极有意义的。
(二)语文知识中的特征结构:从碎片走向框架
例:
【T1】我:妈妈问你几个问题。作者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的?
【T2】女:移步换景
【T3】我:文中描绘的景物,有诗人亲眼所见的,也有诗人想象的,哪一句是想象的呢?
【T4】女:渐欲迷人眼。我觉得诗人选的景物还有不足的地方。
【T5】我:是什么地方呢?
【T6】女:没有昆虫。(哈哈大笑)有花就有昆虫啊!(哈哈……)
【T7】我:是哦,我都没有留意到。可这则古诗在选择春天的景物的时候也是很有特色的,你注意到了吗,先写什么,然后写什么。
【T8】女:先写动物,然后再写植物。
【T9】我:还有一动一静,动静结合。
【T10】我:再读一回吧!感受一下,诗人游玩的心情是怎样的?
【T11】女:喜爱春天。
【T12】我:具体一点。
【T13】女:尤其喜爱白沙堤。做出开摩托车的模样。(怪笑)
在这个片段中,作为教师的母亲,体现了很强的学科意识,如【T1】中追问“写景顺序”、【T3】中追问“想象”、【T7】中追问“写作顺序”、【T9】中确认“动静结合”、【T10】中追问“思想情感”。这些 “写景顺序”、“想象”、“写作顺序”、“动静结合”、“思想情感”等正好是语文学科常见的“知识”。在这个环节,显然,教师进入了语文学科的习惯模式,用这些知识的线索,串起了整个对话的“结构”。
考察这个结构,从呈现的形式看,是抽象的归纳为主的。比如【T1】问:作者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的?【T2】女儿回答说是“移步换景”,问题是,这个“移步换景”的知识,与这个独特的文本是什么关系,这个文本的“移步换景”和那个文本的“移步换景”有何不同?为什么这个文本要用“移步换景”,为什么不用“由远及近”?……后续的问题,才是将“移步换景”这一文章写法的术语,和文章写作对象结合起来,和作者的主观情意结合起来,这才是语文学科要做的事情。可惜的是,在【T3】中,辅导者对于这一知识的呈现形式未有深入的补救,而是直接又问下一个“知识”:文中描绘的景物……
在我看来,最后【T9】的一问,恰恰是最先得问的,诗歌读完的整体的情感体验。对于艺术作品而言,整个的感悟,是最关键,在欣赏流程上也是最靠前的。
我建议的框架是:
整体感悟情意——根据情意推敲物象的选择——根据情意选择排序表达的形式
在这个框架中,当孩子【T6】中提到,还要昆虫时,就可以顺势,引导孩子,为了表达对于西湖的喜爱之情,选择怎样的昆虫比较好呢?为什么呢?用怎样的语言比较好呢?为什么呢?来写一句代替白居易的那一句看看……
包括骑车摩托车,背后折射的是,孩子对于整体意境把握的不深刻。似乎停留在为读诗歌而读诗歌,似乎读懂诗歌“写了什么对象”、“表达什么情感”、“用了什么手法”即可,而未有从理解“这样的情感为什么用这样的对象、这样的语言顺序”来组织。只有进入这个环节,才可能真正发生对于诗人艺术创作过程的尊敬,对作品的欣赏,对于“摩托车”的汗颜。
(三)、学法咨询结构指向:从内容转向结构
例:
【T1】我:你先看这首古诗,然后告诉我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
【T2】女:(看书……)看完了。
【T3】我:好,你脑子里都看到了些怎样的画面。
【T4】女:山上有座寺庙,有个亭子,有湖,有云,几只鸟儿在树上,燕子啄泥筑窝,很多花,草,柳树,树荫。(女儿断断续续的说)
【T1】中,教师问学生读完之后“看到了什么”——这个“看到什么”意味着,教师关心学生读到的内容,而非阅读的结构。也即,关心学生“学到了什么”(内容),而不是“怎么学到的”(流程、结构)。于是,整个对话就朝向内容展开了。果然,当【T2】女儿表示读完,【T3】就直接追问脑子里看到“怎么的画面”,于是就出现了从【T4】开始的,具体的、支离破碎的画面信息。这里必须强调一点,教师关心学生脑海本身的画面,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也是必须做的。但是,在学法咨询中,建议是,先关注流程,再关注内容。所谓,先搭框架后装修,先搭架子后挂葡萄。先呈现出学生完整的学习流程,再具体深入到某一个环节,关心此处脑海呈现的画面。
如果换一种问法,可以是:
【T1】我:你先看这首古诗,看完了告诉我一声
【T2】女:(看书……)看完了。
【T3】我:好,你怎么知道你看完了。(或者:刚才是什么信号提醒你,好像看完了)
【T4】女:……
关键点在【T3】,问法直接指向推进学习过程的标志性结点。
这里的问法,根据对学生的理解,对学生语言习惯的理解,可以即兴创造。
2014-4-21
大象老师简介:
真名:项恩炜
教育背景
2004年,获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士学位;
2006年,获国家高级心理保健师资格;
2007年,获NLP大陆高级教练资格;
2008年,修国家教育咨询师课程;
2009年,修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神经学;
2010年,参加上海戏剧学院教育戏剧工作坊培训;
2011年,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
2012年,获国家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资格;
2013年,读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硕士课程;
致力于学生学习方法的观察、诊断与后续支持!
欢迎更多对学法咨询有兴趣的老师,提供您的学法咨询记录。
在论坛http://bbs.52xx.net “学法咨询”版块发帖,我愿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点评回复。
.....................................
喜欢我们的文章吗?你可以这么做:
----微信订阅成为学习者
----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转发我们的文章
----登陆成为学习者网站
www.52xx.net或http://bbs.52xx.net
----加入成为学习者练习QQ群176834581
.................................................
成为学习者,是一个民间教育实践研究组织。
我们致力于:
朝向成长:关注成长中的点滴片段;
专注学习:关注学习中的真实问题;
读行双叙:通过实践叙事双重方式;
互为背景:成就彼此各自精彩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