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174期【怎么学:微问题】五年级的孩子,找不对文章中心,怎么办?(上)

2014-11-21 项恩炜 成为学习者

点击标题下「蓝色微信名」可快速关注

图片来自网络


总有这样的孩子,一方面,很是喜欢课外阅读,另一方面,却只能败走考试阅读;一方面,谈吐素材纵横古今,另一方面,屡屡阅读不得中心……试题好坏固然是个因素,也不排除是学习者本人阅读能力出现了某些瑕疵。若是后者,改如何调整呢?


【介入】

这是一个不爱说话的男孩,六年级。父母一直希望我帮忙做个语文学法的咨询,但我心有顾忌:如何介入呢?如果孩子不愿意开口,我是没辙的。暑假,孩子来过上海的工作室一次,我只能友好地陪伴了他一阵,很多时候是我做我的事情,他一个人按照自己舒服的方式,玩或者趴……反正,我大脑是知道他需要帮助,但是内心一直没有产生为他做学法咨询的任何冲动。


这次,契机来了。期中考试,孩子语文考得只有75,他自己和父母一样,有点小着急。总觉得得做点什么,似乎有方向,但又不确定,不知道该在哪里下力。父亲和他说,要不喊大象叔叔来帮你看看?孩子或许也觉得有需要,或许觉得暑假上海工作室之旅,和我处得还算愉快,当场答应了。

正好出差去长沙开会,取道过孩子家。来早了,他还在上学呢。不过房间里的滑板车让我心动,玩心大起,忍不住跃跃欲试。折腾了半个小时,竟然还站不上去。无奈,只好等着孩子放学,来教我了。正好,我希望用先做孩子徒弟,请他教会我学滑板的方式,和他互动热身,为后面的交换学习做个铺垫。

果然,夜幕中,广场上。他教我就用两三言。但却很让我受用。第一次,右脚踏的位置往前挪一点——位置一动,脚底立马安全感大增。第二次,他说,然后左脚跟着踩到后面就站上去了。这个动作,我自己练习的时候,可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未突破。听他说得轻巧,但我担心人往后倒。神奇的是,他在我面前示范了两边,我做了次尝试,竟然真的站了上去——这让我大为惊喜。一方面,惊讶于学习中示范作用的威力;另一方面,喜悦于我们都体验到了那种由衷的取得突破后的愉快感。我谢了他的点拨,表达了愿意也教他一个宝贝的交换意愿,他当着面,答应了。

虽然不知道学习方法上会遇到什么问题,但我直觉,成功大半了。

【学习者按】

本来不想写这部分,担心孩子有机会看到会骂我:这个死大象,原来不是陪我玩,原来陪我玩也是有目的的啊!——但是刚才觉察了下,发现:

我确实很想学滑板;我确实很想孩子教会我;我确实很羡慕孩子会玩得很溜;他教我的过程,我确实很开心,很投入;学会了一点点,我确实很兴奋,有成就,有感激;当然,确实这个过程,实现了和孩子完成良好互动的效果,为后面帮助他检测阅读情况做了很好的基础。

这样想,释然了。确实玩得尽兴,学得开心。


【精确问题】

回家,进门,到书房,入座,问:

刚才,我需要你帮我解决玩滑板的问题,谢谢你教会我,你是个好老师;现在,你有什么问题觉得可以需要大象叔叔来解决的吗?我希望也能够像你一样做个好老师。

孩子沉默!不过我不担心这个沉默,相信他是思考,而不是回避。我等待着,心里意识到:这个沉默,代表的是,孩子接下来这句话是有分量的。不说则已,若开口,则必须帮助他有个良好的体验。一定要帮到他!我暗暗下决心,但是又不能着急,得听孩子说,看孩子做,慢慢等待中推进。

果然,他说:我阅读理解不好!

好,拿出一张纸,中间画上一个大圈,圈上增加四根曲线,请他在中间圆,写上“阅读理解”,四根曲线上,随意他写,“看到阅读理解,脑海中蹦出来什么”。如图:


他写了三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填空题”遇到困难;“理解句子(中心句)”遇到困难——这里后来精确了下,原来是,他找不到文章的中心,也就找不到某个句子与中心的关系了,不会回答“联系生活实际,给你的启示”——精确了下,联系生活实际是会写的,就是写不好启示,不知道文章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当然,这是孩子的表达。真正的问题,还是得在实战中来寻找。于是,请孩子找阅读文章和题目,当场做做看?结果,找了半天,竟然只找到一份试卷,而且看题目,还没有孩子说的那种题型。这让我一下子不知道怎么办了。是孩子救了我!他说,就是文章里圈个词语,或者画个句子,然后问你什么意思。这让我大受启发:哈,我没见过你说的题目,你帮我圈一个词语,出个题目给我感受下!

于是,孩子看了看文章,圈了个第三行的词语:“蓬勃”。题目是:结合上下文,说说“蓬勃”一词的含义。

麻烦马上来了,什么含义呢?怎么写呢?孩子说:就是结合上下文的意思,然后像字典解释一样写出这个词语的意思。似乎回答得很有思路,我不确定,这是孩子理智层面复述老师的指令,还是什么。不过管他呢,请孩子直接做吧:“好,知道怎么做就好,那现在做做看。”很快,孩子进入了阅读和答题模式。看着卷子,歪着脖子,拖着脑袋,沉默。


等待了一会,我很好奇地问:刚才你在想什么呢?——孩子摇头,没有想到什么。那刚才脑海中,你看到了什么?孩子摇头,没看到什么。那你看到这个词语的上下文写什么了吗?——看到了。写了什么?感觉到什么?

孩子回答:感觉到这个小女孩很可怜。她的头发掉光了,每天顶着光秃秃的脑袋去上学,很可怜。

具体记不清楚了,大意如此,让人感觉到基本实事都讲到了,但总觉得哪里不对劲。这篇文章怎么成了就写“女孩可怜”了呢?明明大方向是写人与人的关爱,尊重,善意…..

再次精确一下,我请孩子“拿支笔,把你刚才看到词语或者句子画出来”。

结果,在第一段,他圈画了“都掉光了”、“每天顶着光秃秃的脑袋去上课”。而传递重要信息的“蓬勃的生命力与渴望生活的勇气……”却在口头表达与书面圈画的时候,完全视而不见,处于意识之外。

原来如此!

我忽然有了个假设:是不是孩子看书的时候,对于画面素材,经过小学几年的训练,已经有感觉了。但是对于行文的结构,句与句的关系,却还未引起足够重视,尚且没有找到感觉。也就是说,他是对着画面说画面,尚不能对着一个“结构框架中的画面”说画面。所以导致复述的时候,只出了画面描述,缺少了画面关系的考察维度,最终出现整体感觉的偏差——即所谓的“找不对文章中心”!

【设计体验】

1

怎样让句子的关系引起他的注意呢?

和他约定,帮我找一支代表很重要颜色的笔。接下来,大象叔叔来圈画同一段落,你观察下,大象叔叔圈画的地方有什么不同。他答应了。找了支蓝色水笔(之前他自己是用铅笔圈画的)。

我动笔,夸张地圈了“更”“虽然”、“但是”。

然后问:大象叔叔圈的词语,有什么特点?

是关联词。

——漂亮!我心理暗暗说。

2

那你再次介绍一下这段话呢?

结果孩子表达的时候,又只出现画面,没有关联词语了。

这让我大吃一惊。刚才处理太快了,孩子本来的阅读模式,哪有这么容易只看我的一次示范之后就切换过来,还能自如表达——就像他示范双脚跳上滑板之后,我得体验好几次才能找到站上滑板的感觉。我还需要给他更多的体验。

于是,回到句子,为什么“更”啊——因为作者觉得“更”后面的更重要,后面的什么比前面的更重要呢?后面的“头发掉光”比前面的“住院”更重要;再看“虽然”、“但是”,作者最想说什么啊?后面的重要。于是我们举些生活的例子——虽然考得不好,但是……想不想听后面这句,想!因为重点在后面。大家都很愉快。看看和什么比,后面“光着脑袋上学残酷”显得更要紧啊?这次,他的注意力吸引到“虽然”后的内容了,圈画了重点词语,生命,信念,他发现了,小女孩的生命力很顽强!但是光着头上学也还是觉得残酷。这时,他忽然提问,但是,这些和“蓬勃”有什么关系呢?我找不到蓬勃和这些的关系。我的了解是,新的内容进入了他的认识,带来了冲击。现在,就需要再次整合。

于是,再次请他复述这一段。这次,他一气呵成:

苏珊住院了,但更可怕的是头发掉光了。虽然她很顽强,但以后每天光着脑袋去学校,还是很残酷。

这时,他忽然说,蓬勃,就是生命力顽强吧。

不管正确与否,这个体验的流程是对的——真的推敲理解上下文关系,在梳理文意后理解词语,这是他根据上下文新找到的词语,我很开心,他也很愉快!

【强化体验】

1

这时,我想结合孩子的情况,强化一下这个“找关系”的感觉。

因为在上海,6年级已经算初中了,叫“初中预备年级”。我总是把他当做初中生。而他总是强调,我是小学生。这下,我逮到机会了,说,你看,这张试卷上,反复考的是什么呢?连续有四个地方的空格括号的……关联词!他当然知道。

是啊,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小学阶段,读文章,有画面感就差不多啦。但是到了中学,要学习画面与画面的关系了,到了高中,直接学习画面并不多,关系很严密的议论文。你看,你现在考试的内容,是更接近初中,还是更接近高中?

他承认是接近中学。为什么呢?因为有关连词!

对!你刚才用关联词进行的文章梳理,就是有初中生味道的六年级孩子水平!有感觉了吗?

孩子说,有感觉了。

2

说不如做!直接给了一个结构相似、但要求更高的新任务:

来,把后面两段阅读下,还是要圈画啊。为了逼真,我画了最后一句“她轻松地笑了”,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他有犹豫——这让我觉得强化这个结构确实是必须的。但还是得给铺垫:这样,前面你圈了一次,大象 58 26855 58 15791 0 0 3211 0 0:00:08 0:00:04 0:00:04 3210叔圈了一次,你还记得,大象叔叔圈画的有什么特点吗?——是关联词。对了!那么,现在,如果还是大象叔叔来圈,你觉得大象叔叔会圈什么?他不吭气。我还是想推进,这样,现在你就是大象叔叔,拿着笔圈画,来吧!

他动笔了,圈了一个“但是”,一个“因为”,还有另一段开头的一个“使”字。我直接教他“可是”。

这个孩子啊,特别聪明,可是……想不想听后面这句,想。哈哈,为什么,因为意思和前面不一样。对,意思转过来了吧。这个词语也是转折关系的词。在帮他扫清词语障碍的基础上,请他复述。

结果,他说的时候,就说:苏珊去学校,但是不想进教室,因为她戴了帽子。可是发现同学们都戴了帽子,笑得很轻松。为什么笑得轻松呢?因为大家都戴了帽子。为什么大家都戴帽子就轻松呢?哦,因为否则就是她一个人戴帽子了。为什么一个人戴帽子就不轻松呢?因为会被认出来戴了帽子。为什么会被认出戴帽子就不轻松呢?因为她头发没了,脑袋是光的……原来如此!

整个过程,非常紧张!似乎基本完成了复述任务,也用了关联词。但是,显然,他自己独立的复述显示出,他没有显示出他理解了戴帽子背后的内涵,同学们都戴帽子意味着什么,她怕戴帽子又是因为什么,为什么大家都戴帽子她就笑得轻松……这些方向的思考,在他的复述中,都没有显示。自然,就无法解释这句话的含义了。

为什么呢?怎么办呢?刚才整个过程在脑海快速的回放着,希望能检查出哪里出了问题或者没有做足。同时努力进入学习者的角色,觉察下自己读文章是怎么读的,如果我来按照这个指令复述会出现什么问题……这下,一个大问题猛然浮现:之前所有的阅读,都是段落而已,支离破碎!而后面的追问,恰恰回到了前面的一段,实现了段与段的关系梳理。

整体来理解一次!或许会破解这个问题。

于是,请他一口气把文章再看一遍,然后复述文章。要求用上刚才圈画的所有关联词。

他不知道怎么用“更”字。我提示了一下。他开始独立复述:

苏珊住院了,但更可怕的是她的头发要掉光了。虽然她有蓬勃的生命力和渴望生活的信念,但是每天光着脑袋到学校,还是很残酷。后来她戴着帽子到了学校,但是不敢进班级,怕被发现脑袋光了才戴了帽子。但是,看到全班同学都戴了帽子,这样就不会显示出她是光头了。终于她轻松地笑了。

他是全力以赴的!对着试卷,沿着一个个词语,一路下来复述完成,他猛地抬头,嘴唇微翘,喜形于色,眼睛亮了!——那一刻的感觉,就像我学会站到滑板上!

3

有了一个高峰体验,我想把效果做个锚定!

问:刚才怎么看文章的?就是圈画关联词,然后再讲一遍。

讲完之后的感觉,和前面自己看一遍的感觉,有不同吗?

有!他很肯定。但是无法说出什么不同来。

这样,我给他画了个线段,010分,10分是最高的,就是理解最透彻。0分是最糟的,就是完全不理解。刚才复述一遍之后的感觉,你觉得在哪里?他标注了一个9.5分。那原来自己读了一遍之后呢,感觉在哪里?他标注了一个7.5分。

嗯。如果你能够坚持这一圈画并复述,考试的时候也有这样的感觉,你觉得考试会到几分?他笑了,肯定是85分以上。那你这次几分?75

到这里,我想干脆再布置作业之前,来个将来预演。于是继续推进话题。好,你坚持每天做圈画关联词语复述的练习,最后拿了85分,你觉得开心吗?开心!会怎么和妈妈说?他不回答,笑容浮现了。会怎么和爸爸说?他笑得更腼腆了。那妈妈和爸爸会对你说什么吗?他不好意思了,笑着说,我也不知道……嗯,但是感觉好不好?好!

这就可以了。

【作业设计】

来,那我们得为这个做作业了。接下来,邀请了孩子爸爸和妈妈一起过来,分享了整个过程,然后设计一个可操作的作业。

孩子自己要求,买一本参考书,每天读上面的文章,然后圈关联词并写好用了关联词串联的文章。我很开心,约定拍照给我,我定期跟踪。需要父母支持的是,帮孩子买书,帮孩子拍照。

同时,发现孩子的词汇量是不足的。个案过程中,出现了关联词不能识别,而试卷上,在同义词辨析的题目失分厉害。而我知道父母也希望孩子能够多多开口说话,我个人也希望借助孩子的学习,改变家庭中父母的生活方式——至少大人也得进入学习状态,这对孩子而言,才是最大的财富。所以,故意请他借助词典,对同义词进行解释与例句照抄,并造句。同时,对于例句,每天睡觉前,用一口气训练法,说3遍以上。爸爸妈妈监督。第二天,上学路上,爸爸或妈妈和孩子一起围绕这几个同义词造句练习。当场做了一个1——10的热身,找了试卷上的例句尝试。这个活动颇有趣味性,孩子终于开口朗读了!

成为学习者工作室


喜欢我们的文章吗?你可以这样做

----微信订阅成为学习者

----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转发我们的文章

----登陆成为学习者网站

www.52xx.netwww.beingalearner.com 或论坛:bbs.52xx.net

----加入成为学习者练习QQ群176834581

.................................................

成为学习者,是一个民间教育实践研究组织。

我们致力于:

朝向成长关注成长中的点滴片段

专注学习关注学习中的真实问题

读行双叙通过实践叙事双重方式

互为背景成就彼此各自精彩绽放





↓↓↓ 点击"阅读原文" 【进入社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