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期【学法个案】(七)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大象点评何梅老师学法观察记录
【原始记录】
学法观察记录:
记录者:何梅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一)师:看到这两句诗,你的脑中出现什么画面吗?
生①:月亮像钩子。
生②:一片大沙漠。
生③:一座大山。
师:月亮像钩子。是什么样子,可以画出来吗?
(生①画出“月牙”的形状)
师:你看到的画面有多大?可以用手比划一下或找参照的物体。
生①:比划出平时大概看到的大小
生②:很大
生③:像楼房那么大。
师:你看到的画面在什么位置?上?下、左、右、前?
生①:正前方。
生②:偏右方。
生③:正前方。
师:画面离你远吗?
生①:不知道。
生②:很远。
生③:不远处。
师:看到颜色吗?
生①:亮的。
生②:金黄色。
生③:青色和灰褐色。
师:有听到声音吗?
生①:听到风吹树叶的沙沙声。
生②:听到风吹沙子的声音。
生③:听到石头摔落的声音。
师:你看到的画面是像看电影一样运动着的,还是像一幅画一样静止的?
生①:人走到哪,月亮跟到哪。
生②:不动。
生③:像画一样静止的。
师:你看到这个画面,有什么感受吗?
生①:月亮有时圆,有时不圆。
生②:风吹起沙子,很有气势。
生③:这座山这么高,做人也要高高在上。
【大象按】项恩炜
学法观察记录:(何梅)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一)师:看到这两句诗,你的脑中出现什么画面吗?
生①:月亮像钩子。【大象按:学生在给出自己答案的时候,有什么其他表现吗?】
生②:一片大沙漠。【大象按:学生在给出自己答案的时候,有什么其他表现吗?】
生③:一座大山。【大象按:学生在给出自己答案的时候,有什么其他表现吗?】
师:月亮像钩子。是什么样子,可以画出来吗?
【大象按:这个做法很直接。请学生画出来。】(生①画出“月牙”的形状)
师:你看到的画面有多大?可以用手比划一下或找参照的物体。
生①:比划出平时大概看到的大小
生②:很大
生③:像楼房那么大。
师:你看到的画面在什么位置?上?下、左、右、前?
生①:正前方。
生②:偏右方。
生③:正前方。
师:画面离你远吗?
生①:不知道。
生②:很远。
生③:不远处。
师:看到颜色吗?
生①:亮的。
生②:金黄色。
生③:青色和灰褐色。
师:有听到声音吗?
生①:听到风吹树叶的沙沙声。
生②:听到风吹沙子的声音。
生③:听到石头摔落的声音。
师:你看到的画面是像看电影一样运动着的,还是像一幅画一样静止的?【大象按:这个问话是容易帮助学生理解老师在问什么的。】
生①:人走到哪,月亮跟到哪。【大象按:很有可能这个学生是自己处在画面之中,且看不到自己背影或者正面的方式,生活在画面之中。这里,老师可以确认一下“有我无我”。】
生②:不动。
生③:像画一样静止的。
师:你看到这个画面,有什么感受吗?
生①:月亮有时圆,有时不圆。
生②:风吹起沙子,很有气势。
生③:这座山这么高,做人也要高高在上。
思考一个问题: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
项恩炜
何梅老师的记录,很特别的一个地方是,她记录了同一指令下三个孩子的反应。这个做法,很经典地帮助我们发现了一个事实:每个孩子是不一样的——即便面对的是相同的十个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的反应是不同的。
难道不是吗?我们能找到“大小、颜色、位置、远近、声寂、动静、感受……”都一致的学生吗?——毫无疑问,只要我们足够尊重现实,就会发现:不能。
这个发现背后的深刻性在于,从学习者处理信息的角度,借助对学生脑海画面要素的观察,有效地且真正地呈现出每个学生的独特学习方法。这一点对于我们所处的教育教学现状,是有极大意义的。
我们的现状是,观念先行,操作落后。观念上,从孔子说因材施教到新课程说个性化教学,似乎我们都认为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确实应该找到适合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教育方法。试想,当被问到:如果有条件,你认为学生应该得到个性化的教育教学吗?我想,绝大部分家长或教师的答案是肯定的。
但,问题是,学生到底可能有哪些不同?尤其在学习方法上到底这个学生区别于那个学生的地方在哪里?——比如同样读一首古诗,这个学生的读法与那个学生的读法的差异到底在哪里?我们用什么办法来了解学生的不同学习方法……试想,当被问到:你知道这个孩子背古诗与那个孩子背古诗的不同吗?你有办法区分这三个孩子不同的背法吗?我想,绝大部分的家长或教师,会以迟疑犹豫来作为面对此问的答案。
事实上,我遇到过一些家长与老师,他们也能区分这个孩子与那个孩子的学习,但通常是用“态度好”,“习惯好”,“效率高”,“更聪明”……等等描述孩子学习行为结果的词语来区分,而不是用呈现过程的词语来区分。我们都希望有一个好的结果,我们真正的问题是,过程中,哪些地方做些调整,有助于出现好的结果。因此,这样类型的看似振振有辞的、以结果描述来做区分的方式,事实上,比直接承认无法通过学习过程来区分学习更糟糕。
那如何从学习过程的角度,来区分这个孩子与另一个孩子的不同呢?如何区分眼前三个孩子面对同一句古诗之时,脑海中信息处理过程的不同呢?何梅老师的这份记录,提供了一个可能:借助画面的七个要素进行区分。
在成为学习者看来,关注脑海画面这个技术,是基于对学生生命的深刻认识的。辅之以其他技术,我们是可以真正做到认识每个孩子的学习的“个性”,为“以学定教”,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是原创。转发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喜欢我们的文章吗?你可以这么做:
----微信订阅成为学习者
----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转发我们的文章
----登陆成为学习者网站
www.52xx.net或www.beingalearner.com
----加入成为学习者练习QQ群176834581
.................................................
成为学习者,是一个民间教育实践研究组织。
我们致力于:
朝向成长:关注成长中的点滴片段;
专注学习:关注学习中的真实问题;
读行双叙:通过实践叙事双重方式;
互为背景:成就彼此各自精彩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