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新知 |《档案学通讯》2023年第6期论文目录&内容摘要先睹为快!
《档案学通讯》杂志社
授权“档案那些事儿”发布
(此为预告,最终以印刷版为准)
目录
本刊专稿:
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
● 以数智化驱动引领档案事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与实施路径【章燕华】
● 文化数字化战略下档案修复资源共享平台构建:价值、框架与保障【张艳欣 任利程】
本期专题:奥运亚运档案
● 北京奥运档案管理与开发制度体系构建【张臻 郭若涵 徐拥军 张丹】
● 北京奥运档案数字管护模型构建与实施策略【加小双 吴文怡 王春蕾】
● 需求导向下的奥运档案利用开发策略——基于北京市档案馆的利用实践研究【梅佳 吴克萍 岳彦如】
● 杭州亚运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探究【胡广成 杨雪辉】
理论纵横
●基于档案的数据基础设施的概念内涵与构建策略【钱毅 苏依纹】
●档案服务能力结构的基本概念、分析原则与框架建构【黄霄羽 靳文君】
●信息文化视角下的组织机构档案文化分析框架构建探索【王宁】
实践经纬
● 面向证据效力维护的电子档案可信管理探析【毕建新 邬静娴 余亚荣 吴品才 张照余】
● 参与贡献维度下档案众包用户的类型细分与差异化激励【陈建 丁越】
● 长三角地方政府加强民生档案工作的政策创新扩散探析——基于181份政策的文本分析【曹志强 陆阳】
档案保护
● 藏区官方文书用纸特性及其演变——以清代、民国时期德格县官方文书为例【于晨 宋欣 练晓东】
内容摘要
本刊专稿:
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
以数智化驱动引领档案事业现代化
的发展趋势与实施路径
【章燕华】
摘要:数智化是推进档案事业现代化的时代背景、驱动力量、实施路径与重要内容。融合档案信息化、全球治理与面向未来的视角,结合国家最新政策要求与浙江先行探索,从新形势新挑战、新定位新要求、新领域新探索、新成效新任务、新经验新理论五方面探讨以数智化驱动引领档案事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与关键举措。我国档案事业发展面临着新兴技术与数据驱动、更不确定与竞争更激烈的全球趋势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背景下以数智化加速推进档案事业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的新挑战;档案工作的功能定位应从作为合规机制的“保护型治理”向作为赋能机制的“机会型治理”升级;档案实践创新应“档案数据化服务”与“数据档案化治理”齐头并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应从“技术运用”“规范建设”向“数字赋能”“系统重塑”迈进;对全球档案治理的贡献应从各地自主创新的“中国探索”向整体性系统化的“中国方案”和自主知识体系的“中国理论”升级。
文化数字化战略下档案修复资源
共享平台构建:价值、框架与保障
【张艳欣 任利程】
摘要: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实施为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深刻剖析档案修复资源共享平台构建的价值与可行性,以统一标准、统筹规划、遵循法规、开放共享四个维度阐述了档案修复资源共享平台构建的原则,提出了搭建档案修复资源共享平台的初步构想,并从协同发展、数值赋能、媒介融合等方面提出平台建设的保障举措,以激活档案修复数字资源,更好的实现档案保护,从而推动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促进中华文明传承。
本期专题:奥运亚运档案
北京奥运档案管理与开发制度体系构建
【张臻 郭若涵 徐拥军 张丹】
摘要:加强北京奥运档案管理与开发,对于传播奥林匹克精神、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深远意义。但北京奥运档案管理与开发制度建设中存在收集保管存在短板、开发利用面临困境、工作机制亟待创新等问题。构建北京奥运档案管理与开发制度体系,应当遵循如下原则:党政主导、多元参与,统筹推进、协调发展,开放共享、创新引领,高点定位、急用先行,应推动机构协调、沟通协作、资源共享、社会参与、监督指导五个方面的机制创新,并从归档、收集、整理、开放、利用五个方面加强业务制度优化。
北京奥运档案数字管护模型构建与实施策略
【加小双 吴文怡 王春蕾】
摘要:聚焦北京奥运档案管理与开发的方法论层面,基于环境和需求分析,分析实施北京奥运档案数字管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采用系统分析法识别北京奥运档案数字管护的基本结构要素,提出北京奥运档案数字管护模型。该模型是一个自上而下的统筹核心数据层、整体流程层、业务环节层和关键要素层的整体框架设计,其目标实现依赖于可持续的资源和行动支持,涉及多个相关利益主体,是一个以协同、联动、合作为特征的综合性战略行动机制。
需求导向下的奥运档案利用开发策略
——基于北京市档案馆的利用实践研究
【梅佳 吴克萍 岳彦如】
摘要:作为保管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及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档案的“双奥之馆”,近年来北京市档案馆基于馆藏,开展了多方面的奥运档案利用与开发。2015年至2022年,北京市档案馆馆藏奥运档案利用的主体是冬奥组委各机构及部门,利用总量呈现出大致波动上升的趋势,利用内容与赛事工作密切相关。未来的奥运档案利用与开发,应更加着力于资源建设、社会需求、遗产开发、人才培养等四个方面,充分发挥奥运档案的价值。
杭州亚运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探究
【胡广成 杨雪辉】
摘要:杭州亚运档案作为杭州亚运会全周期的真实记录,是杭州亚运会的宝贵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厘清杭州亚运档案收集范围、资源体系建设内容,是开展亚运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必要前提。杭州亚运档案具有形成主体众多、领域涉及广泛、时间跨度长、地区分布广的鲜明特点。在梳理杭州亚运会申办、筹办、赛时、“后亚运时代”各阶段所形成的档案基础上,提出应多措并举确保杭州亚运档案收集齐全完整、合理区分杭州亚运档案归属、统一杭州亚运档案管理规范、建立杭州亚运档案专题数据库,以探究构建全要素、全生命周期的大亚运档案资源体系的路径。
理论纵横
基于档案的数据基础设施的
概念内涵与构建策略
【钱毅 苏依纹】
摘要:档案数据共享是大数据时代档案数据治理的重要范畴。立足公众利用档案数据的自主行为逻辑,提出场景、知识和传播是档案数据共享的公众逻辑架构,并指出数据社会化态势、利益诉求匹配与新技术赋能是档案数据共享公众逻辑的理路依据所在。基于此,从“人-档-场”的智能识读、知识聚合与定制服务、全媒体传播三方面深度重构档案数据共享公众逻辑的“K2C”框架。
档案服务能力结构的
基本概念、分析原则与框架建构
【黄霄羽 靳文君】
摘要:构建档案服务能力结构的通用框架,可以为新时代我国档案服务能力建设实践提供理论基点和思想指引。首先界定档案服务能力结构的概念内涵,把握结构框架设计的核心与边界;然后调研相关领域服务能力结构研究成果的可借鉴之处及需要规避的不足,提出档案服务能力结构的分析原则;最后以“档案资源-服务活动-能力彰显”为结构分层逻辑,形成“以档案资源为核心的能力基础层-以档案服务流程为核心的能力激活层-以档案赋能为核心的能力展现层”为主体结构的档案服务能力结构框架,并立足新时代结合政策文本中档案服务的内容要求,构建兼顾档案领域特色、服务流程与宏观价值取向、供需双方视角、隐性与显性服务能力,以及理论指导性和实践操作性的档案服务能力结构框架。
信息文化视角下的组织机构档案文化
分析框架构建探索
【王宁】
摘要:针对我国档案信息化实践缺乏文化关注的问题,从信息文化视角开展组织机构档案文化的研究,有助于应用“软系统”思维优化组织机构文档管理实践。通过文献研究等方法,依据结构化理论,探索构建了信息文化视角下的组织机构档案文化分析框架。框架从行为者、技术和规范等不同维度对组织机构档案文化的核心要素进行解析,并阐释了不同维度的结构化互动关系:行为者维与技术维的互动关系表现为支配与改造,行为者维与规范维的互动关系表现为建构与引导/约束;规范维与技术维的互动关系为指导与验证。
实践经纬
面向证据效力维护的电子档案可信管理探析
【毕建新 邬静娴 余亚荣 吴品才 张照余】
摘要:在我国数字转型与单套制管理开展的背景下,司法实践对电子档案的证据效力要求不断提高,如何通过可信管理方式维护其证据效力成为电子档案实践亟需解决的问题。基于电子档案证据效力认定的要求及可信管理现存问题的分析,从制度、组织、管理、技术四个维度提出面向证据效力维护的电子档案可信管理策略,以推动档案管理领域与司法实践领域的同步协调。
参与贡献维度下
档案众包用户的类型细分与差异化激励
【陈建 丁越】
摘要:与商业领域众包不同,档案众包用户呈现明显的参与不均衡性。作为一种以用户为核心的知识生产方式,档案众包的有效激励必须建立在对用户类型的准确理解和细分的基础上。基于贡献质量和贡献数量维度可以将用户细分为核心关注区用户、优先改进区用户、辅助关注区用户和优势维持区用户四种类型,四种类型用户并非严格泾渭分明,而是存在流动转换,不同类型用户在众包实践中的贡献差异较大,应在准确理解和细分用户的基础上实施差异化激励。档案众包激励的本质并非吸引更多的参与,而是获得更多的贡献,激励措施真正的目标应当是激励“正确的人”。基于用户类型细分去讨论激励,有助于将激励从粗放的“人海战略”向更精准的“细分战略”推进。
长三角地方政府加强民生档案工作的政策创新扩散探析
——基于181份政策的文本分析
【曹志强 陆阳】
摘要:考察长三角地区民生档案政策创新扩散规律可助力长三角民生建设事业发展。基于时间、空间、内容三个维度,运用文献计量、文本分析等方法对长三角地区181份民生档案政策文本展开分析。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民生档案政策创新扩散整体呈现“间断-均衡”式变迁规律,地方政府在学习、竞争中呈现不同扩散模式且政策主体以民政部门为主,政策内容结构总体重收集利用而轻保护开发但不同主体仍有其关注侧重点。据此建议长三角地方政府应注重民生档案政策再创新,加强施策推广民生档案工作品牌,并确保民生档案政策内容均衡性。
档案保护
藏区官方文书用纸特性及其演变
——以清代、民国时期德格县官方文书为例
【于晨 宋欣 练晓东】
摘要:近代以来随着藏区与内地的互动交流增多,受内地造纸原料、造纸工艺的影响,藏区官方文书用纸发生了转变,其老化速度也在保存中呈现不同的趋势。为探究藏区官方文书用纸特性及其演变规律,以一件清代文书和三件民国文书为藏区官方文书研究对象,借助显微观察、红外分析、扫描电镜及能谱仪等无损或微损分析检测手段,从宏观形貌观察和微观组成成分展开测试分析,发现如下规律:一是部分官方文书在长期保存过程中易出现酸化、变形、断裂等问题,其中狼毒草纸稳定性优于竹纸。二是造纸原料发生改变。清代光绪以来官方文书用纸为竹纸,大抵由四川等地生产并由川进藏,说明内地与西藏交往密切;在民国文书中应用狼毒草纸,说明狼毒草纸工艺成熟,已在社会范围内得到应用。三是造纸工艺吸收了内地工艺。民国时期竹纸蒸煮工艺发生了改变,并使用碳酸钙作为填料,通过漂白等工艺来改善竹纸性能,进而为选择修复用纸,完善近代藏族地区造纸材料、工艺演变及其与内地互动关系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简介:《档案学通讯》由教育部主管、中国人民大学主办,创刊于1978年,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档案类核心期刊。本刊秉承学术立刊的宗旨,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推动档案学术繁荣发展为使命。本刊为双月刊,全年6期,每期定价30元,全年定价180元。
投稿网址:www.daxtx.net
订阅方式:
1.邮局现场订阅:邮发代号:82-21
2.邮政报刊网上订阅:www.11185.cn
3.杂志社直接订阅:http://daxtx.net/CN/column/column19.shtml
作者:《档案学通讯》杂志社
图片:《档案学通讯》杂志社
编辑:孟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