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红色印记||党的十二大:追光者蒋筑英


前言


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1600人,候补代表149人,代表全国3900多万名党员。邓小平致开幕词,胡耀邦作《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对党的民主集中制和各项组织制度、党的纪律作了更充分、更具体的规定。大会通过了《关于十一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的决议》和《关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


党的十二大现场


会议背景

自从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努力,中国共产党已经在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艰巨任务,并且在各条战线的实际工作中取得了拨乱反正的重大胜利,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为了总结过去6年的历史性胜利,进一步肃清十年内乱所遗留的消极后果,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确定继续前进的正确道路、战略步骤和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十二大现场


价值意义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崭新命题。


中央顾问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邓小平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邓小平在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阐述了中国政府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邓小平与撒切尔交锋

这一年,一位为中国光学事业奋斗20多年的“永动机”停止了,一位被聂荣臻元帅称为“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化作一道光,散落在了浩瀚星河中。他——就是蒋筑英。



电视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有多重要?答案不言而喻。


电视也被世人公认为20世纪影响人类文明的最重要的发明之一。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快速发展,电视经历了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从模拟电视到数字电视的变革。


即使到了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在传递信息、传播文化、大众娱乐等方面,电视的地位依然不可替代。


然而,现在的我们可能很难想象,在上世纪70年代,我国彩色电视荧光屏上的人面依然呈猪肝色,红旗是紫红色。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当时我国彩色电视复原技术不过关。而攻破这一技术难关、实现历史性突破的,正是我国著名的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副研究员蒋筑英。


永远的追光者——蒋筑英


蒋筑英出生于1938年,浙江杭州人,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由于家境困难,蒋筑英一路走来靠着助学金完成了学业,他常说“生育我者父母,教养我者党”。


为了不辜负党和国家的栽培,蒋筑英学习异常刻苦,大学期间10个寒暑假,有8个他都是在学校图书馆度过的。

大学毕业前夕,蒋筑英因为自己未来的道路选择经历了一次激烈的内心斗争。一边是含辛茹苦将他抚养成人的母亲,希望他回上海或杭州工作,以便照应家庭;一边是他从未去过的地方,祖国的东北——长春,中国光学事业的重要基地。母亲的呼唤和祖国的需要,何去何从?


虽然理解母亲的苦衷,但心系中国光学事业的蒋筑英,一心想回报党、回报祖国。


他写信说服了母亲,一路向北。来到长春,考取了中科院长春光机所所长王大珩的研究生,迈出了攀登光学高峰的第一步。


上世纪60年代初,国外在光学传递函数的研究方面已开始应用于生产实践,而在我国却还是一张白纸。导师王大珩为蒋筑英选定了这一课题。


蒋筑英和导师王大珩一起研究问题


蒋筑英和他的团队经历700多个日夜的努力,终于在1965年设计并成功制造出了我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量装置,建成了国内第一流的光学检测实验室。


日本学者参观了这套装置后,深为惊异:“想不到中国这么早就搞出这样高精度的装置。你们应当把它报道出去,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人的才能!” 而此时的蒋筑英还不满30岁。


此后,蒋筑英又在光学传递函数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要成果,发表了10篇学术论文报告。国内只要一提到光学传递函数,人们无不想到蒋筑英的名字。


为了解决彩色电视颜色失真严重的问题,他和导师在国外色彩复原技术的 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彩色复原质量问题的新方案。也正是因为攻破了这一技术难关,国人才得以看到图像清晰、色彩逼真的彩色电视。



“我就是一块铺路石,我要做更多的铺路工作,为祖国的科技现代化,为更多的年轻科技人员攀登高峰创造条件。”蒋筑英生前经常说的这句话,在同事的回忆中总能找到答案。


蒋筑英掌握英、德、法、俄、日五门外语,可以博览洋书,自己也翻译了大量的外文资料。遇到对别人有用的资料,他常常译好誊写清楚后送给相 关课题的同志;他还不辞劳苦经常帮助同事修改论文,可发表时却不让提他的名字。


所里一名同志根据蒋筑英提出的想法完成了一个研究课题后,和他合写了一篇论文。这篇填补空白的科学论文诞生后,他想要把蒋筑英的名字署在 自己的名字前面,蒋筑英不同意,坚持要把自己的名字署在后面。



这位同事为不让蒋筑英知道,在论文上把蒋筑英的名字署在前面后就交付打印。蒋筑英也不让他知道,赶在论文打印前到打字室,把论文上两人的署名调换了位置。


蒋筑英曾经办公的地方


改革开放后,蒋筑英曾两次出国。第一次是在1979年,所里派他到德国进修。半年时间,他省吃俭用,结余下来的钱相当于他几年工资收入的总和。


身边的同志都买了彩电、冰箱或是洗衣机带回家里。而蒋筑英回国时,却只给家里添置了一台黑白电视机,余下的出国补贴他都拿了出来,给所里添了一台英文打字机、20台电子计算器、一部录音机和一些紧缺的光学部件。



1982年5月14日,是蒋筑英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党支部书记找他谈话,把一份《入党志愿书》送到了他的手上。望着手中的《入党志愿书》蒋筑英的眼里闪动着幸福的泪花,这一天他终于盼来了!


回到家里,蒋筑英迫不及待地把这个喜讯告诉了家人。妻子亲自为他斟满了一杯酒,酸甜苦辣涌上心头……14年了,几千个共同的岁月,没有人比  她更了解丈夫对党矢志不渝的追求,对党的事业坚贞不二的心。


1982年6月12日,组织上派蒋筑英到成都验收X射线天文望远镜空间模拟  装置。临行前,他填写了《入党志愿书》,写下了他的信仰和誓言:“一    个人活着应当有个信仰——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党的事业是永存的。我    愿为实现党提出的各项战斗任务贡献自己的一切。“而这份《入党志愿书》却成了他的绝笔。



在成都工作期间,由于劳累过度导致病情恶化。蒋筑英经抢救无效,于6 月15日在成都去世,年仅43岁。


一种精神凝聚一种力量,一种力量传递一种信仰。蒋筑英这位为中国光学事业奋斗20多年的“永动机”停止了,但是他那炽热的心灵、进取的精神、宽阔的胸襟、崇高的气度、正直的灵魂,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里。他在祖国大地上,绽放出了灿烂的光芒。




END


怀德人都在看

青春正当时 | 怀德学院学生党员工作站招新啦~


怀德官微

hdc-2002

素材来源于中国政府网、中国火箭军公众号

责编|黄培培

文编|李丽莎

审核|李姗姗 李楠 晏殊奇

欢迎投稿官微:3389264180@qq.com

常州大学怀德学院大学生通讯社&新媒体中心Copyright © 2015-2023常州大学怀德学院大学生通讯社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