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民网 | 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重要职能,具有人才储备、学科积淀等独特优势,是开展国际传播的一支重要力量。笔者认为,我们应充分发挥高校自身特色和优势,把握好“讲什么”“怎么讲”“谁来讲”的问题,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作出贡献。


把握好“讲什么”的问题,

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主流展示好

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把握好“讲什么”的问题。中华民族具有讲好故事的丰富资源。五千年中华文明薪火相传、连绵不绝,孕育了取之不竭的故事宝藏;当代14亿中华儿女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创造着源源不断的故事题材。笔者认为,高校师生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应着力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人士愿意了解中国、期待了解中国,渴望探究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奥秘。我们要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和生机,讲清楚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讲清楚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由于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的不同必然会有不同的发展道路,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夙愿,也是当代中国最精彩的故事。中国梦是理解当代中国的一把钥匙。要讲清楚中国梦是以人为本的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是与世界各国人民美好梦想息息相通的梦;讲清楚实现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


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独特文化魅力的国家,既拥有5000多年璀璨文明的精华养分,也正创造当下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要讲好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向世界阐释和宣介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传统文化;要讲好优秀当代文化故事,推动反映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价值理念、文艺精品、文化成果走向海外。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人民。我们要讲清楚中国自古以来“亲仁善邻”的政治理念、“世界大同”的美好愿景、“和而不同”的文化特质,讲清楚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要讲好中国勇于承担国际义务、国际责任的故事,理直气壮向世界说明中国对全球的贡献,让世界知道,“中国好,世界才会好”。

把握好“怎么讲”的问题,

真实、生动、鲜活地讲述中国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创新表达方式至关重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红色革命故事之所以能随着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走向世界,一方面因为红军的故事、长征的故事、延安的故事是国际社会感兴趣的,另一方面也因为毛泽东同志等党的领导人在讲述故事时,用的是“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辞”。


要善于用精准、恰切、新颖的语言。要用语言真实、生动、鲜活地讲述中国故事,坚持事实、形象、情感与道理的有机统一。要进行春雨润物式的文化濡染,循循善诱、引人入胜,让聆听者如品茗回甘,领悟故事深处的思想、话语背后的“道”,更好地读懂中国。切忌夸夸其谈、咄咄逼人,不讲策略、不注意方式。


要将“耳听”与“眼见”结合起来。故事不仅在言谈话语中,也在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里。可以通过参访调研、发起论坛、组织研习营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带领外国友人、记者和国际学生深入政府部门、科技企业、知名学府、红色教育基地、基层农村等社会各个层面实地考察,帮助他们深入直观地了解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向他们展示真实、立体、全面、多彩的中国。


要用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的中心,有责任加强理论研究,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使中国故事更好地被国际社会所接受和认同。要注意研究国外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受众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找准和外国受众的话语共同点、情感共鸣点和利益交汇点,精准择取故事素材和讲述方式。要根据受众群不同的心理诉求和关注点,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

把握好“谁来讲”的问题,

打造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

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必须打造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高校具有突出的人才优势,既有专业知识扎实、外语水平良好、学术视野开阔的教师队伍,也有抱负远大、热爱祖国、具有创造力的青年学生群体,能够很好解答“谁来讲”的问题。


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在中外人文交流中的作用,引导和鼓励教师、学生利用重大活动、重要节点和智库交流论坛等各种契机、各种平台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要适应国际舆论生态和媒体传播格局的新特点、新需要,努力培养专业扎实、外语娴熟、媒介素养高、胸怀天下、热爱祖国的国际化人才,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要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一手独拍,虽疾无声”,我们要善于借嘴说话、借筒传声,不断扩大国际舆论朋友圈。高校有很多外籍教师和国际留学生,他们对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善意有更为切身的体会。帮助他们更加深入了解中国国情、熟悉中国文化、感知中国发展,有助于促进他们和中国人民心心相通,推动他们成中国故事的见证者、中国声音的传播者、中国形象的推广者。


作者分别系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语言大学讲师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阶段性成果


重点推荐



校庆倒计时90天!又一重磅发布!


中国文化周,情动哈瓦那!



北京语言大学诚聘博士后研究人员


出品 |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来源 | 人民网

作者 | 郭鹏 林静

编辑 | 邵宗艺



嘿,朋友,一起为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语言大学“小联合国”

点个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