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习做人,上好人生的修身课。孔子说,“子欲为事,先为人圣”。做事先做人,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离开相对单纯的大学校园,学会如何做人更是同学们每日的必修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回望历史,从革命先辈到时代楷模,从两弹元勋到抗疫英雄,从抢险救灾的战士到脱贫攻坚的干部,无数平凡却不平凡的英雄用爱国崇德的情怀和行动撑起中国的梦想。毕业意味着人生角色的重要转变,你们将作为社会个体,履行更多的社会责任。无论前往何地、身处何方,希望你们都以时代楷模为榜样,心系家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一个明大德的人,一定也是守公德、严私德的人。提升个人品行修为,大家要学会见贤思齐,以谦虚之心发现和学习他人的优长之处。要学会闻过则喜,以虚怀若谷的心态耐心听取别人的批评建议。要学会内省慎独,不抱怨他人,不推卸责任,做到“君子求诸己”。希望大家秉持母校“德行言语,敦睦天下”的校训精神,将道德修为视为人生的首要,不断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
第二,学习新知,上好人生的专业课。荀子在《劝学》的开篇告诫我们,“学不可以已”,就是说要不断地学习新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鼓励青年“珍惜韶华、不负青春,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内在素质,锤炼过硬本领”,就是希望广大青年不断学习新知,不断提升能力和才干,切实担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任。在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知识的爆炸和喷涌,对青年人的知识储备提出了相当大的挑战。据统计,人类科学知识的积累在19世纪大约50年增加一倍,20 世纪中叶每10年增加一倍,70年代每5年增加一倍,80年代每年增长12.5%,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知识更是以难以置信的速度更新着。知识更新加快了知识的老化。研究显示,大学毕业一年后,知识就会老化15%,5年后老化50%-70%,而信息技术领域知识的半衰期只有3年。所以,同学们要不断学习新知,做到“日日新,又日新”。
知识更新和迭代的速度越来越快,提升学习能力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同学们毕业后将走向各行各业,或者做公务员,或者在企事业从事行政管理,或者自主创业,留在大学继续深造的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同学都将面临从头学习的任务,既要学习关于新领域、新事物的知识,又要向社会和实践学习。因此,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就成为事业奋斗和人生成功的关键。我校老一代著名学者,曾获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的盛成教授,早年学的是桑蚕学,但是他在文学上却取得了很大成就,他用法文写的小说《我的母亲》享誉世界文坛。我校著名语言学家方立先生,虽然从事语言本体研究,但他对语言教学和语言测试等应用语言学领域也具有很高的造诣。老一代学者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从事哪个行业,无论你从事的事业伟大还是平凡,都要保持学习新知的锐气和勇气,学习新知的能力是我们续写奋斗与未来,应对复杂多变世界的法宝和基石。
第三,学习创新,上好人生的实践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为了民族的进步和兴旺,为了国家的发展,必须不断地学习创新,追求创新。
学习创新要继承传统而不囿于传统。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优秀传统和智慧无疑是创新的源泉,但是如果我们因循守旧,满足现状,不思进取,就不可能取得突破性成就。一个人如果缺少创新的动力和能力,就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
学习创新要善于向同行和身边的杰出人才学习,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做出超越前人的业绩。牛顿说,“如果说我看的更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数学家陈景润之所以能够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上获得突破,同样也是得益于熊庆来、华罗庚这些具有博大胸襟和学术眼光的巨人。未来,在同学们工作的领域和身边也会有许多杰出的人才甚至巨人,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可以举目远望,要善于借鉴他们的成果,学习他们的思维,在他们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创造。
学习创新要为国分忧,为民造福。科学无国界,科学家却是有国界的。我国导弹控制专家梁启超的儿子梁思礼留学美国,学成后曾受到高薪聘请,但是他不为所动,毅然选择回国,他说“毕业后回来替祖国服务,是人人共有的道德责任”。跟他同时在美国留学的一位中国留学生却留了下来,为美国效力,梁思礼说“他帮美国制造导弹是瞄准威胁中国,我的首要任务就是制造导弹保卫中国”。像梁思礼这样的爱国科学家还有很多,同学们要以他们为榜样,为国家和民族的复兴而创新,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创造。
第四,学习奋斗,上好人生的励志课。学习奋斗,就要不畏艰辛,做到百折不挠,一往无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有责任有担当,青春才会闪光”。同学们一定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主动担负起时代的使命和人民的重托,用奋斗的青春书写人生的价值。
要奋斗就会有艰辛的付出,同学们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不畏艰险的精神。当你们真正走向社会,就会发现理想与现实往往有较大的差距。但是差距不应该成为悲观沉沦的理由,更不能成为随波逐流的借口。正因为理想与现实存在差距才需要我们奋斗,唯有奋斗才能体现我们的价值。同学们知道,国家每年要向贫困山区派遣4.5万名青年志愿者去支教。在这支支教队伍中,有一位瘦骨嶙峋的支教老师徐本禹,他是一名来自山东聊城普通农民家庭的大学生,大学毕业后他完全可以找一个很好的工作,但是他却选择了去贵州大山深处支教,一干就是几年。在艰苦的条件下,徐本禹奋斗不息,不仅给大山里贫穷的孩子带来希望,而且带动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大山里发光发热。他的行为感动了大众,感动了中国。徐本禹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他的理想,用自己的青春缩小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这就是闪光的青春和责任担当。
同学们,学习奋斗,就要学会面对生活的顺境和逆境。当你走向社会时,首先面对的就是就业问题,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固然值得庆贺,如果就业遇到坎坷,同学们仍然不要放弃理想,不要放弃追求卓越的坚持。古人说的好,“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苔藓这种弱小的植物,虽然生长于阳光不到的地方,但是它却保持着自己的生命尊严和生存意志,并不因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因此,每一位即将走向社会的同学,不要因为遭遇一时的坎坷而气馁,追求卓越不一定是要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只要坚守理想,不懈追求,你的人生同样会因奋斗不息而精彩。
同学们,学习不仅是工作和事业的需要,学习也是一种生活、一种修养。回想一下你们最初走进北语的情景,那时的你们虽然是从高考胜利中走来的阳光少年,但是脸上都还带着些许稚气和一丝青涩,你们渴望学习,却心存许多迷惘。现如今,大学4年,研究生3年,博士生3年,你们通过勤奋学习获得了知识和能力,也增添了更多的从容和自信。读书人向来把读书学习视为积累知识、增长学问的有效途径,但是读书的作用不仅在于拥有知识,还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所谓“胸藏文墨虚若谷”,通过长期学习,潜移黙化还能使人涵养脱俗的气质,因为“腹有诗书气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