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利 | 架设语言文化之桥,共创中海美好未来

架设语言文化之桥,共创中海美好未来

——在首届中海语言文化论坛上的主旨报告

(2022年12月10日)

刘利

尊敬的马箭飞主任,尊敬的各位使节,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

非常荣幸能够和中国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共同举办首次“中海语言文化论坛”。就在昨天,首届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成功举行。峰会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联合声明》,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战略对话2023年至2027年行动计划》,标志着中海关系全面迈入新时代,再上新台阶。在这次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生明确提出,要“打造语言文化合作新亮点”,并就此提出了明确的工作目标,为未来的中海语言文化交流合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今天我们与中海官方、学界、商界等各界一道,共同参加中海语言文化论坛,共襄中海合作盛举,正是对峰会成果与精神的落实。因此,本次论坛的举办可谓适逢其时,意义重大。

本次论坛得到了中国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的大力支持。在此,我谨代表北京语言大学,对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特别是马箭飞主任的信任和指导,表示诚挚的感谢!向线上线下出席本届论坛的各位领导和中外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

正如大家所知,40多年来,中海之间团结互助、合作共赢,中海关系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经贸、能源、金融、投资、高科技、航天、语言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亮点纷呈,成果丰硕。阿联酋、沙特等国相继在基础和高等教育阶段推广中文教学,海湾多国设立中国研究机构,培养了一大批中海友好与建设人才。12月8日,习近平主席和沙特王储兼首相穆罕默德,共同出席了包括《中国教育部和沙特教育部,中文教育合作谅解备忘录》在内的合作文件文本交换仪式,这预示着中海语言文化交流将迎来更大的历史机遇,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为一所以国际中文教育与中外人文交流为主要任务的国际型大学,推动中外语言互通与多元文明互鉴,是北京语言大学的特殊办学使命和创建世界一流语言大学的内驱动力。建校60年来,北语已与世界76个国家和地区的406所高校及教育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交流关系,在海外建立了22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形成了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富有成效的对外开放办学格局,积累了在全球语言教育与人文交流领域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为世界上189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23万名通晓中文、熟悉中国文化的国际友好人才,其中很多校友已经成为政界、学界、商界的知名人士,如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原埃塞俄比亚总统穆拉图、泰国前副总理王篷贴、荷兰亲王康斯坦丁·金,以及很多驻华使节、著名汉学家,出席今天论坛的纳赛尔·布赛义迪大使就是北语的杰出校友。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的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深入,教育合作与人文交流将在促进全球发展与国际理解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借此论坛的契机,我想与各位分享以下三点关于中海教育文化交流方面的思考。

一是立足人才培养,着力培养造就更多服务中海各国发展和双边友好的新时代优秀青年。习近平主席在给沙特中文学习者代表的回信中指出:“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一代是中沙、中阿友好的未来。希望同学们不负韶华、努力学习,为增进中沙、中阿人民友谊作出新的贡献。”作为中国唯一一所以语言文化教育为主要任务的大学,北语充分发挥在中阿语言教育方面的优势,积极致力于中阿语言人才的培养。

在国际中文人才培养方面,建设了中国第一个面向外国留学生的汉语言本科专业,第一批本科层次、研究生层次的对外汉语专业,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点,第一个专门培养国际中文教育师资的教师教育学院,还与中国教育部语合中心联合建设了国际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基地和面向世界各国培训师资的“教师学院”。依托上述这些学科与专业平台优势,学校每年有超过800位阿语国家地区的教师、学生以及社会人士等,在北语开展学习研修,截至目前,学校已经培养了3000多名来自阿语国家的留学生,在阿语国家的中文教育方面,发挥了独特的引领作用。

在阿语人才培养方面,北语已经形成“本硕博一体化”的阿语人才培养体系,设有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阿拉伯研究中心、国别和区域研究院等专门研究机构,教育部国别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也设在我校。截至2022年9月,北语共有在读本科生164人,有硕博士研究生140人,是中国阿拉伯语专业研究生培养规模最大的高校。在人才培养的同时,学校还推出了一系列关于阿语教育与阿语国家地区经济社会的研究成果,成为有影响力的中阿关系智库。

当下,伴随着中国-沙特峰会、中国-海合会峰会、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的成功召开,中海在经贸、教育、科技、文化、数字化经济等领域的合作,必将日益深化,中阿双方对掌握彼此语言、熟悉对方的历史文化,为实现各自伟大梦想和中海友好而奋斗的各类人才需求,也必将日益迫切。

面向未来,我们希望与海合会国家的高校等,开展更加广泛深入的合作,加强中海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包括加强高校间优势学科与专业的联通与合作,构建双边、多边以多语言学习为导向的语言教学模式、以职业应用为导向的“语言+”专业模式、以培养通识型人才为导向的本科联合培养模式、以培养卓越人才为导向的本硕博贯通模式、以了解中阿文化和开展文明互鉴为目标、多校园融通的培养模式,形成富有特色的、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从泛化到精细化,从单层次到多层次,从通用型到精英型,从单国别到多国别融通的转变,为中海青年的成长发展和互学互解,提供更为宽广的平台与通道,让青年人在推动中海发展与促进中海友好的实践中,绽放青春的风彩。

二是利用信息化赋能,着力推进中海教育的互联互通。作为中外语言教育和人文交流的重要窗口,北语一贯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的双向办学方针,积极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

在合作办学方面,学校每年派出100多名教师赴世界各国任教,是中国高校中最早在国外设立分校的大学,也是最早建设孔子学院的大学之一,多次荣获“孔子学院先进中方合作院校”称号,此外,还与海外合作,建设了40多个教学中心/基地。目前已经在阿语国家建立了2所孔子学院和课堂,承担了教育部语合中心对口支持沙特中文教育基地与对口支持埃及中文教育的任务,参与了70%以上的埃及中文专业的建设工作,与沙特苏欧德国王大学就合作建立孔子学院达成了意向,与阿语国家地区的多所高校建立了教育合作关系。

在智慧教育方面,学校一直致力于加强教育数字化、信息化建设,不断推动国际中文教育质量的提升。推出了多项线上线下融合式“北语慕课”教学教改项目,45门精品课程亮相国家智慧教育平台。面对新冠疫情下急速增长的线上教学需求,学校大力推进国际中文教育智慧工程建设,已于今年6月推出了1.0版本,近期即将发布2.0版本,所投放的课程覆盖了来自55个国家的高、中、低各学段的国际学生。目前已经为海外50000多人次提供了线上语言文化课程与语言文化交流研修活动,积累了宝贵的智慧化教育经验和丰富的教学资源。

纵观当今世界,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5G通讯、元宇宙等新技术与新媒体正快速与教育融合,为语言教育与文化交流的便捷性和即时性、内容的广泛性与丰富性、资源的共享性和开放性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伴随着中海数字化经济合作的深入,教育数字化也将迎来更大的发展。

面向未来,我们希望与中海高校、企业等加强合作,共同推动中海教育的数字化升级与互联互通。包括探索更多线上线下融合式的“学分互认”“学分银行”“联合培养”“跨境办学”“移动校园”等新模式,在中海双边教育部门的支持下,推动中海建立学历互认机制,共同打造中海教育共同体;研发新媒体与科技支持下的、更加符合年龄和学习特点与需求的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以及新型教学资源,推动中海高校、教学机构间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共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趋势对优化和升级数字化学习环境的要求,变革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为中海语言文化学习者、教师和研究人员提供与时俱进的数字化语言文化教育服务,不断提高语言教育的效率和质量,推动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人人便学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推动教育机构之间在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全面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加强语言文化等领域的合作研究,扩大语言学习与文化交流的渠道与途径,为中海教育合作与交流拓新路、开新局。

三是创新人文交流,着力推进中海文化互解与文明互鉴。孙春兰副总理在刚刚举办的国际中文教育大会开幕式上指出,要“继续深化文明交流,逐渐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高校是文化传递传承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北语素有“小联合国”之称,每年有来自世界140多个国家(地区)的6000-7000名留学生在校学习,近百名外籍教师在校任教,接待外宾1500余人次,在推进中外人文交流与多元文明互鉴方面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

在中外高级别人文交流方面,目前十大高级别中外人文交流机制中,我校重点参与了中俄、中美、中英、中欧盟、中法、中日等八大高级别交流机制,包括时任美国卡特总理参加的中美教改论坛、俄罗斯总统普京出席的俄罗斯圣彼得堡国际文化论坛中的“首届中俄语言文化论坛”以及在法国卢浮宫、中国首都博物馆先后举办的“中法语言政策与规划比较国际研讨会”等,时任法国外长法比尤斯出席开幕式,参与相关活动的中外人士近3万人次。

在中外多层次人文交流方面,学校已将长期打造的“看中国”品牌学习交流活动,提升为“发现中国”“理解中国”高度的研修与学术交流合作。积极拓展中海、“一带一路”国家的人文交流新渠道与新平台,开展了由1000多名海湾等阿语国家地区师生参加的语言文化线上研修项目,以及超过万人的“汉语桥”等品牌的线上交流营研修项目,举办多届“世界文化节”,90多个国家近万名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出席活动,产生了广泛影响力。承担了“中外汉学家翻译家人才数据库暨中国文化译研网”国家工程与“亚洲经典著作互译计划”项目,成立了学术组织“世界汉学家理事会”,并在中国青岛设立了世界汉学中心和世界汉学家大会永久会址。学校还举办了一系列中外语言文化、教育合作等领域重要的国际会议与学术交流活动,有力推动了政府间、学术界以及社会各界的对话、交流与成果互鉴。

面向未来,我们希望与中海各界一道,充分发挥各方学科、平台与资源优势,推动中海语言文化交流的机制化、常态化与成果化。包括建设更加多元、开放、包容、富有活力的文明对话平台,推动更多富有影响力的语言文化教育、人文交流等领域的品牌项目与优质成果的产出,开展更多领域、更大规模与更多主题的师生交换、访学研修与学术交流等活动,进一步拓展与深化中海在政府、高校、机构、企业以及青年之间的对话交流项目与渠道路径,为展示和传播中海文明之美开拓新模式、建设新平台,推动各种形式的合作走深走实,筑牢中海友好的民意基础。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语言因交流而丰富,文明因互鉴而增彩,愿景因努力而有成。中海合作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前景广阔,令人向往。为更好地实现习近平主席在中海峰会上提出的关于“打造语言文化合作新亮点”的美好愿景,我们提议,中海双方共同开展以下三项工作:一是将“中海语言文化论坛”机制化,设立论坛工作办公室,推动论坛定期举行。二是成立“中海高校语言文化教育联盟”,共商办学大计,共享办学资源,全面推进双边高校以语言文化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办学合作和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文交流。三是成立“中海联合研究院”,与海合会国家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开展以语言文化为核心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合作、经典著作互译和研究生教育,推出高水平的学术成果、译介成果和高层次人才。

北京语言大学将在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的指导支持下,为落实上述三项工作提供全面支持,以实际行动推动中海语言文化交流合作目标的实现,为中海各国的繁荣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中海各国的文明互鉴架设沟通之桥,为中海各国的命运共同体建设作出更多的积极贡献!

预祝本次中海语言文化论坛圆满成功!祝愿中国与海合会国家的未来更加美好!

谢谢大家!


重   点   推   荐



中海语言文化论坛成功举办

历时一个月,这堂“大课”完美收官!

返乡珍重,春归有期!

出品 |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编辑 | 邵宗艺 


嘿,朋友,一起为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语言大学“小联合国”

点个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