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利:以文化理解重塑我们世界的灵魂
应哈佛中国论坛组委会邀请,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日前出席第26届哈佛中国论坛。哈佛中国论坛是中美对话的有效平台,往届嘉宾包括秦刚(中国国务委员、外交部部长)、周小川(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易会满(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马云(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Henry Paulson(美国前财政部长)、Kevin Rudd(澳大利亚前总理)等。新时代背景下,国际中文教育受到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各国更多关注,哈佛中国论坛自举办26年以来,于本届首次开设国际中文教育板块,刘利校长作为迄今为止的第一位中国高校校长受邀出席论坛,与廖岷(中国财政部副部长)、赵小兰(美国前交通部长)、方大为(乔治·布什美中关系基金会总裁)等近百位国际嘉宾一起就“休戚与共、与时偕行”主题各抒己见,展望未来。
刘利校长发表题为“以文化理解重塑我们世界的灵魂”的文化主旨报告,报告全文如下:
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
很高兴应邀出席第26届哈佛中国论坛,并参与“休戚与共,与时偕行”这一主题的讨论。
我曾在多年前访问过哈佛大学,对坐落在哈佛先生铜像附近的哈佛大学百年纪念碑印象深刻。中国学者胡适先生在纪念碑上题写的“文化为国家之命脉。文化之宏,往往收效于数百年间而勿替”。这句话,至今仍深深地留在我的脑海里,窥此一斑即可见哈佛大学与中国文化的深厚渊源。燕京学社、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亚洲中心等哈佛学术机构,在中国研究方面成就卓著;将“全唐诗”翻译成英文、将中国哲学课讲成哈佛热门课程的哈佛名家们推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据我所知,哈佛大学目前有1000多名来自中国的学生,是哈佛大学最大的国际学生群体,这也是中美人文交流的生动缩影。我们更加欣喜地看到,1997年创办的哈佛中国论坛已经成为北美最大、历史最为悠久的由学生组织的中美关系研讨会。
文化理解的理念同样渗透在我所任职的北京语言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是一所被称为“小联合国”的、多元文化交融的中国高校,是中国最早从事国际中文教育的高校,60多年来,北语校园内各种肤色的中外学子同堂学习、各国文化荟萃于此,彼此包容,共同焕发光彩。目前我们已为世界 182 个国家培养了23万名校友。他们当中,有的成为国家元首、外交使节,有的成为享誉世界的知名学者,扮演了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角色,为增进世界人民之间的了解和理解发挥着积极作用。疫情前,每年大约会有一万两千人次的国际学生在我校学习,其中美国学生人数排名第5位,昨天在机场迎接我们的论坛组委会工作人员施明汉同学在哈佛就读经济系,他曾于18-19年在北语留学,他的一口流利中文让我们觉得非常亲切。疫情已经过去,我们希望尽快看到北语校园里的多元文化恢复往日多彩多姿的景象,期待看到更多理解中美文化的年轻人从北语走向世界。
在今天这个以文化为中心的主旨论坛上,我想和各位分享三点认识:
首先,文化理解的前提是语言互通。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媒介。包括美国、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对于青年人语言能力的培养。美国实施的包括汉语在内的国家关键语言项目,让美国学生能够借助多元语言理解世界文化。中国政府同样鼓励开展教育交流与合作,早在12年前,中国学习外语的人数就达到3亿,涉及56个语种。
作为当前国际中文教育教学内容、考试标准、考试教材以及中文师资的重要提供者,北京语言大学主持研发的HSK考试内容和中文教育大纲,在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地已经成为中文教育的标准。2011年11月,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北美分社在美国芝加哥成立,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也因此成为中国国内第一家在海外拥有资产的大学出版社。《大学精华汉语》《中文教学手册》等教材教辅,都在美国拥有较大的发行量和使用率。北京语言大学与美国大学合作编写的《成长》系列教材进入了当地主流教育体系,与美方合作完成的《美国幼儿园至小学五年级汉语教学课程大纲》《美国中学6-12年级汉语教学课程大纲》等海外汉语教学大纲,已在欧美国家进入应用阶段。依托北京语言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的资源优势,我们已与美国等多所大学签署了本科“2+2”、硕士“1+1”联合培养协议,完成了联合国公职人员中文在线学习项目,与联合国相关负责部门合作,举办联合国中文日-中文学习者论坛,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可以为美国的学习者提供更多的语言文化学习机会。
其次,文化理解的渠道是人文交流。人文交流的核心在于沟通互解。目前,北语与全球384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参与了8项世界范围的中外人文交流机制建设。其中在中欧、中美人文交流机制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和进展。北语参与的《首轮中美社会和人文对话行动计划》,涵盖了教育、科技、环保、文化、卫生、社会发展、地方人文等七大合作领域、130多个项目。以文化理解为驱动的中美人文交流机制,既丰富了中美两国关系的内涵,也使中美关系更有温度、更有韧性、更有活力。北京语言大学与合作伙伴美国卡特中心,联合举办了中美教改论坛,组织学校专家参加了全美外语大会,成功举办了“汉语桥——美国大学校长访华之旅”,坚持开展美国大理会汉语教师培训、美国弗里曼基金会支持的美国魔法屋项目、美国密苏里州boys &girls项目,以上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中国高校在构建中美友好与民心相通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北语开办的“北京书院国际青年领袖交流营”,立足加强国际学生对当代中国的理解,重点关注全球治理、科技创新、文明交流、可持续发展、卫生健康等全球性议题,来自美国、德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的200多名国际青少年,与中国学生结成学习伙伴,通过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和文化交流,增进了不同文明、职业背景青年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第三,文化理解的归宿是文明互鉴。对一种文化的理解将给这一种文化带来尊重和认同,进而学习和借鉴这一文化的可取之处,从而实现文明的包容互鉴。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我们注重“知行合一”。
一方面,北语把汉学与中国学作为世界理解中国以及中国理解世界的重要学科支点,在中国高校中率先设立汉学与中国学学科,并成立汉学与中国学学院,启动了本科、硕士、博士中外汉学人才的贯通式培养机制。同时,通过我们成立的世界汉学家理事会和世界汉学中心,已经联络沟通了100多个国家、近5000名汉学家和中国问题专家,与包括哈佛大学在内的美国多所大学的300余位汉学家及中国学专家,通过以汉学为基础的学术互动,增强着彼此之间的文化交流。
另一方面,我们引领青年学生以文化理解为基础,探寻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理,通过文明交流实现不同文明的包容和互鉴。我们在中国设立了包括政府部门、企业、乡村等120多个实践点,来自一百多个国家的留学生通过这些实践点的考察,撰写了近万份考察报告,我们还安排国际学生到中国的普通家庭进行居家体验,学生在一箪食一瓢饮里,感受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中国家庭也实现了与另一种文化和文明的近距离接触。
文化是我们这个世界的灵魂,是弥合差异,融通互鉴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我们注意到,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因文化理解缺失所造成的冲突时刻存在,全球性问题背后的文化断层,还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文化理解和文化互信还没有成为我们这个世界未来发展的重要奇点。当环境问题、贫困问题、能源问题等已经挑战人类的文明底线时,我们亟需以文化理解来重塑我们这个世界的灵魂,这也是我们从文化理解的角度讨论“休戚与共,与时偕行”这一主题的重要意义。
各位专家、学者,同学们。
正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生与美国总统拜登先生会晤时所指出的那样,“世界正处于一个重大历史转折点,各国既需要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应该抓住前所未有的机遇。宽广的地球完全容得下中美各自发展、共同繁荣”。拥有灿烂文明传统的中国和拥有辉煌现代发展成就的美国同样伟大,历史中的中国和当代发展中的中国同样值得你去发现、理解和认知,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同样应该被我们从文化理解的角度予以尊重。我们相信,基于共同命运的文化理解,必将在人类共同繁荣的愿景下,重塑我们这个世界的灵魂。
我们大家正在为此而共同努力!谢谢大家!
重 点 推 荐
回母校,看《梧桐》!
全攻略速收藏!
刘利校长出席哈佛中国论坛并作主旨报告
出品 |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来源 | 国际教育管理处编辑 | 徐媛媛
嘿,朋友,一起为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语言大学的“小联合国”
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