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者恒强,马云还是大赢家!网络支付新规逐条解读(2015全文征求意见稿)|法客帝国
网络支付新规逐条解读(2015征求意见稿)
建议先看看新规:人民银行等关于互联网金融的20条指导意见(全文解读2015)|法客帝国
就几个关注的几个条文,不少人为支付宝和马云操碎了心,其实大可不必,马云的mybank(网商银行)刚刚开业,支付宝不能做的事情,他还有银行呢。在马太效应系下,其他没有银行背景为支撑的网络支付机构可能在某些细分领域面临洗牌了。总之,别为马云操心了,洗洗碎吧。
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及有关条款释义
(征求意见稿)
条 款 | 释 义 |
第一章 总 则 | |
第一条 为规范非银行支付机构(以下简称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防范支付风险,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等规定,制定本办法。 | 制定本办法的目的和依据。 |
第二条 支付机构从事网络支付业务,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支付机构是指依法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获准办理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数字电视支付等网络支付业务的非银行机构。 本办法所称网络支付业务,是指客户通过计算机、移动终端等电子设备,依托公共网络信息系统远程发起支付指令,且付款客户电子设备不与收款客户特定专属设备交互,由支付机构为收付款客户提供货币资金转移服务的活动。 本办法所称收款客户特定专属设备,是指专门用于交易收款,在交易过程中与支付机构业务系统交互并参与生成、传输、处理支付指令的电子设备。[法客帝国(Empirelawyers)出品] | 一、本办法的适用范围。 二、本办法所称支付机构的含义。 三、本办法所称网络支付业务的含义。本办法规范的网络支付业务,应同时具备四个基本特征: (一)为收付款客户提供资金转移服务的主体是支付机构; (二)客户发起支付指令所借助的是计算机、移动终端等电子设备; (三)支付指令依托公共网络信息系统远程发起,即客户的电子设备经由公共网络信息系统与相关后台系统进行交互并传递支付指令。因此,支付指令发起过程中,客户的电子设备不需与后台系统交互的支付业务不属于本办法规范范畴(例如,基于手机NFC功能的电子现金脱机消费业务等); (四)支付指令发起过程中,付款客户的电子设备不与“收款客户特定专属设备”进行交互。 四、“收款客户特定专属设备”是专门用于交易收款的电子设备,其在交易过程中与支付机构业务系统交互,并参与完成支付指令的生成、传输及处理。此类设备通常布放在收款客户经营场所,付款客户需亲临收款客户经营场所完成支付。 “收款客户特定专属设备”具体包括POS等传统受理终端,以及可生成、读取、识别条码(二维码)、声波、光线等信息传输介质并发起交易的新型受理设备。 五、支付指令发起过程中,付款客户的电子设备需要与前述新型受理设备进行交互的业务,目前仍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相关配套技术和安全标准有待根据业务实践持续检验和完善。本办法暂不将此类支付方式纳入规范范畴,以便为其留出探索和创新发展空间。人民银行将密切关注相关新型支付方式的探索和发展情况,并适时制定配套管理措施。 |
第三条 支付机构应当遵循主要服务于电子商务交易的原则,基于客户的银行账户或者按照本办法规定为客户开立支付账户提供网络支付服务。 本办法所称支付账户,是指获得互联网支付业务许可的支付机构,根据客户的真实意愿为其开立的,用于记录预付交易资金余额、凭以发起支付指令、反映支付交易明细信息的电子簿记。 | 一、支付机构可以通过跳转商业银行网关形式,或通过“银行卡快捷支付”模式,基于客户银行账户办理网络支付业务;也可按规定基于支付账户提供网络支付服务。 二、支付账户的含义。 |
第四条 支付机构应当依法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客户信息安全和资金安全。 | 支付机构保障客户权益的原则性监管要求。 |
第五条 支付机构开展网络支付业务,应当落实实名制管理要求,遵守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相关规定,履行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义务;涉及跨境人民币结算和外汇支付业务的,应当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相关规定执行。 | 支付机构落实实名制管理,遵守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以及跨境人民币结算和外汇支付业务相关规定的原则性监管要求。 |
第二章 客户管理 | |
第六条 支付机构应当遵循“了解你的客户”原则,采取有效措施核实并依法留存客户身份基本信息,建立客户唯一识别编码。 | 支付机构客户管理过程中“了解你的客户”原则与身份核实相关要求。 |
第七条 支付机构为客户提供网络支付服务,应当与客户签订服务协议,至少约定下列内容: (一)支付机构名称、营业地址、网站地址及联系方式; (二)支付机构提供的网络支付业务类型和业务规则; (三)支付机构对客户支付指令的验证方式; (四)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 (五)客户资金结算方式,以及支付机构为此提供相关支付便利的义务; (六)支付机构为防范欺诈等业务风险及洗钱、恐怖融资等非法活动,可以对支付服务采取的限制性措施; (七)支付机构与客户的相关责任、权利和义务。 支付机构应当以显著方式提示客户注意服务协议中与客户有重大利害关系的核心事项,并按客户的要求予以解释或说明。 | 一、本条款对支付机构与客户之间服务协议所包含的内容明确具体要求。 二、特别强调支付机构应尊重客户知情权、切实履行重要事项告知义务,以显著方式提示客户注意服务协议中与客户有重大利害关系的核心事项(例如收费标准等),并按客户的要求予以解释或说明,确保客户在充分知晓并清晰理解相关权利、责任、义务的前提下自愿接受服务协议。 |
第八条 获得互联网支付业务许可的支付机构,应当经客户主动提出申请,方为其开立支付账户;仅获得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数字电视支付业务许可的支付机构,不得为客户开立支付账户。 支付机构不得为金融机构,以及从事信贷、融资、理财、担保、货币兑换等金融业务的其他机构开立支付账户。 | 一、未获得互联网支付业务许可的支付机构,不可为客户开立支付账户。 二、获得互联网支付业务许可的支付机构,如客户未主动提出申请,不可为客户开立支付账户。 三、本条款基于审慎性原则,规定支付机构为金融机构和从事金融业务的其他机构提供网络支付服务时,不可为其开立支付账户,各项资金收付业务均应基于其银行账户办理,以对相关机构进一步明晰资金流向、加强资金监管、避免风险传递。 |
第九条 支付机构为客户开立支付账户的,应当对客户实行实名制管理,登记客户身份基本信息,核实客户有效身份证件,按规定留存有效身份证件复印件或者影印件,并通过三个(含)以上合法安全的外部渠道对客户身份基本信息进行多重交叉验证,确保有效核实客户身份及其真实意愿,不得开立匿名、假名支付账户。 外部验证渠道包括但不限于政府部门数据库、商业银行账户信息系统、商业化数据库等能够有效验证客户身份基本信息的数据库或系统。 | 一、参照人民银行关于账户实名制管理、反洗钱、反恐怖融资等相关监管规定,本条款针对支付账户提出实名制管理相关要求。 二、为强化客户身份信息核实,加强支付账户实名制管理,本条款要求支付机构通过外部渠道对客户信息进行多重验证,具体验证渠道包括但不限于公安、工商、教育、财税等管理部门及商业银行、征信机构等单位所运营的,能够有效验证客户身份基本信息的数据库或系统。 |
第十条 支付机构为客户开立支付账户的,服务协议应当至少包括下列内容: (一)以显著方式明确告知客户:“支付账户所记录的资金余额不同于客户本人的商业银行货币存款,其实质为客户向支付机构购买的、所有权归属于客户并由支付机构保管的预付价值,不受《存款保险条例》保护。该预付价值对应的货币资金的所有权归属于客户,但以支付机构的名义存放在商业银行,可由支付机构向其开户银行发起支付指令进行调拨。”支付机构应当采取有效方式要求客户确认已充分知晓并清晰理解上述内容及相关风险; (二)支付账户开立、使用、挂失、止付、注销的规则; (三)违规开立或者使用支付账户的处置方式; (四)支付账户资金变动的通知方式和异常交易的处置方式; (五)支付机构对风险损失承担先行赔付责任的条件,及客户承担风险损失的单笔、累计最高限额及其条件。 | 一、如支付机构为客户开立支付账户,其与客户之间的服务协议在符合第八条规定的基础上,还应依照本条款进行补充。 二、支付账户所反映余额的本质是预付价值,类似于商业预付卡中的余额,并不等同于客户存放于商业银行的存款。预付价值仅代表支付机构的企业信用,法律保障机制上远低于《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及《存款保险条例》保障下的央行货币与商业银行货币。一旦支付机构出现经营风险或信用风险,将可能导致支付账户余额不能回兑为商业银行货币,使客户遭受财产损失。 基于上述考虑,为保障客户权益,本条款规定支付机构应充分提示支付账户余额资金属性不同于银行存款及相关风险隐患。在此基础上,由客户本着“自愿开立、自担风险”的原则申请开立支付账户。 |
第十一条 支付账户不得出借、出租、出售,不得利用支付账户从事或者协助他人从事非法活动。 | 支付账户使用方面的原则性要求。 |
第十二条 客户变更身份信息,重置或者挂失密码、数字证书或者电子签名,办理支付账户止付、注销业务的,支付机构应当在确认客户身份及真实意愿后及时办理。 | 支付机构为客户办理信息维护、安全设置、账户管理等业务的相关要求。 |
第三章 业务管理 | |
第十三条 支付机构不得为客户办理或者变相办理现金存取、信贷、融资、理财、担保、货币兑换业务。 | 基于支付机构业务许可范围和审慎监管原则,本条款对支付机构的业务范围提出禁止性规定。 |
第十四条 支付机构基于银行卡为客户提供网络支付服务的,应当执行银行卡业务相关监管规定,以及银行卡行业规范。 | 支付机构基于银行卡办理网络支付业务的原则性监管要求。 |
第十五条 支付机构根据客户授权,向客户开户银行发送支付指令,扣划客户银行账户资金的,支付机构、客户和银行在事先或者首笔交易时,应当按照下列规则明确相关授权并依照执行: (一)支付机构应当取得客户和银行的授权,同意其向客户的银行账户发起支付指令扣划资金; (二)银行应当与客户直接签订授权协议,明确约定客户身份及交易验证方式,以及交易限额等必要风险管理措施; (三)除单笔金额不足200元的小额支付业务,以及公共事业费、税费缴纳等收款人固定并且定期发生的支付业务外,支付机构不得代替银行进行客户身份及交易验证。银行对客户资金安全的管理责任不因支付机构代替验证而转移。 支付机构应当为银行对客户的身份及交易验证提供必要技术支持,不得人为设置障碍。 | 一、针对“银行卡快捷支付”类业务,本条款延续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银行卡业务管理的通知》(银发〔2014〕5号)的管理思路,重申发卡银行应始终切实履行对客户资金安全的管理责任,及银行在每笔支付交易中自主完成客户身份及交易验证的支付结算基本规则。 二、“银行卡快捷支付”类业务涉及支付机构、客户及开户银行三方,权责关系相对其他支付方式较为复杂,应以清晰、完整的业务授权为前提:一是支付机构要获得客户和开户银行的授权;二是银行要通过与客户直接签订协议的方式,直接获取客户授权,并明确约定客户身份及交易验证方式,及交易限额等风险管理措施。 三、考虑到目前客户对小额支付和日常缴费业务的便捷性需求,为兼顾业务风险可控和灵活性原则,本条款规定,在办理单笔金额不足200元的小额支付业务及公共事业费、税费缴纳等收款人固定且定期发生的支付业务时,支付机构可代替银行进行交易验证。但这必须经客户与银行通过协议明确约定,且银行对客户资金安全管理责任不因此而转移。 |
第十六条 支付机构为个人客户开立支付账户并基于支付账户余额办理网络支付业务的,应按照下列要求根据客户身份核实方式对个人支付账户余额的付款功能和交易限额进行分类管理: (一)对于支付机构自主或委托合作机构以面对面方式完成身份核实的个人客户,以及支付机构仅以非面对面方式核实身份,但通过五个(含)以上合法安全的外部渠道对身份基本信息完成多重交叉验证的个人客户,支付机构可为其开立综合类支付账户,支付账户余额可以用于消费、转账以及购买投资理财产品或服务; (二)对于支付机构仅以非面对面方式核实身份,且通过三个(含)以上、五个以下合法安全的外部渠道对身份基本信息完成多重交叉验证的个人客户,支付机构可为其开立消费类支付账户,支付账户余额仅可用于消费以及转账至客户本人同名银行账户; (三)支付机构应根据客户身份对同一客户开立的所有支付账户进行关联管理。个人客户拥有综合类支付账户的,其所有支付账户的余额付款交易(不包括支付账户向客户本人同名银行账户转账,下同)年累计应不超过20万元。个人客户仅拥有消费类支付账户的,其所有支付账户的余额付款交易年累计应不超过10万元。超出限额的付款交易应通过客户的银行账户办理。 | 一、本条款根据客户身份核实方式将个人支付账户分为两类,并对各类个人支付账户的余额付款功能和限额分别提出管理规定。本条款仅规范个人客户使用支付账户“余额”付款的交易,客户使用银行账户付款的交易(包括“商业银行网关支付”、“银行卡快捷支付”等模式)不属于本条款规范范畴。 二、个人支付账户分为两类,综合类支付账户的余额可以用于消费、转账以及购买投资理财产品或服务;消费类支付账户的余额仅可用于消费以及转账至客户本人同名银行账户(包括借记和贷记账户),不可用于转账至其他账户,也不可用于购买投资理财产品或服务。 三、从支付账户主要服务于电子商务及小额、便民支付领域的定位出发,本条款对支付账户余额付款规定了限额(客户将支付账户余额转账至本人同名银行账户的交易不受此限额管理)。对于超出限额的付款交易,客户可以选择“商业银行网关支付”、“银行卡快捷支付”等模式通过银行账户办理。 |
第十七条 支付机构为客户办理银行账户向支付账户转账的,转出账户应仅限于支付账户客户本人同名银行借记账户;办理支付账户向银行借记账户转账的,转入账户应仅限于客户预先指定的一个本人同名银行借记账户。 支付机构不得对支付账户向客户本人同名银行借记账户转账业务设置限额。 支付机构应当建立客户本人同名银行账户审核制度和措施,在有效确认审核结果基础上办理相关业务。支付机构应当在网站公告客户本人同名银行账户的具体审核方式。 | 一、银行账户向支付账户转入资金的业务,即支付账户充值,资金来源仅限客户本人同名银行借记账户(借记卡)。银行贷记账户(信用卡)不可为支付账户充值。 二、支付账户向银行借记账户(借记卡)转出资金的业务,即支付账户余额回提,资金去向仅限客户指定的一个本人同名银行借记账户(借记卡)。 三、支付机构应建立客户本人同名银行账户审核制度,并披露具体审核方式,以便社会和广大客户予以监督。 |
第十八条 支付机构为单位客户提供转账服务的,对于单笔超过5万元的转账业务,应当要求单位客户注明付款用途和事由,并提供付款依据或者相关证明文件,单位支付账户向同名单位银行结算账户转账的除外。 | 为规范单位客户向个人客户转移资金(公转私)等业务,参考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提出的相关监管要求,本条款规定,对于单笔超过5万元的转账业务,支付机构应要求单位客户提供相应说明和依据。 |
第十九条 支付机构为客户办理本机构发行的预付卡向支付账户转账的,应当按照《支付机构预付卡业务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对预付卡转账至支付账户的余额单独管理,仅限其用于消费,不得通过转账、购买投资理财产品或服务等形式进行套现或者变相套现。 | 支付机构基于预付卡办理网络支付业务的相关要求。 |
第二十条 因交易取消(撤销)、退货、交易不成功或者投资理财产品赎回等原因需划回资金的,相应款项应当划回原扣款账户。 | 交易资金的“原路返回”规定。 |
第二十一条 支付机构应当确保交易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可追溯性以及在支付全流程中的一致性,不得篡改或者隐匿交易信息。交易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一)交易渠道、受理终端类型、交易类型、交易金额、交易时间,以及直接向客户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特约商户名称和按照国家与金融行业标准设置的商户类别码; (二)收付款客户名称,收付款支付账户账号或者银行账户的开户银行名称及账号; (三)付款客户的身份验证和交易授权信息; (四)有效追溯交易的标识; (五)单位客户单笔超过5万元的转账业务的付款用途和事由,及付款依据或者相关证明文件。 | 交易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可追溯性及一致性是有效识别客户支付行为、开展风险防控、保障交易安全及维护客户权益的重要基础。鉴于部分支付机构在真实反映和详尽记载交易信息方面存在的问题,特别是目前大部分支付机构在基于银行卡的网络支付业务中并未向发卡银行真实、完整提供交易信息,本条款重申《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银行卡业务管理的通知》(银发〔2014〕5号)有关规定,对网络支付业务的交易信息进一步明确了监管要求。 |
第二十二条 支付机构对特约商户的拓展与管理、业务与风险管理措施应当按照《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执行。 | 本办法对网络支付中的收款端和付款端业务同时进行规范。鉴于《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办法》已明确对收款端的监管要求(包括特约商户拓展与管理、相关业务和风险管理等),本办法对收款端提出了执行相关监管规定的原则性要求。 因此,相对于收款端,本办法更偏重于规范网络支付的付款端,针对付款端详尽明确了管理要求,包括基于银行账户和支付账户办理付款的业务和风险管理、客户权益保障等方面。 |
第四章 风险管理与客户权益保护 | |
第二十三条 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相关系统设施和相关产品运用的具体技术,应当持续符合国家、金融行业标准和相关信息安全管理要求。网络支付业务相关产品运用的技术尚未形成国家、金融行业标准的,支付机构应当全额承担该产品相关风险损失。 | 网络支付业务依托公共网络作为信息传输通道,不可避免地面临网络病毒、信息窃取、信息篡改、网络钓鱼、网络异常中断等各种安全隐患。为保障客户信息安全和资金安全,本条款从技术和安全标准符合性方面对支付机构提出要求。 |
第二十四条 支付机构应当在境内拥有并运营独立、安全、规范的网络支付业务处理系统及其备份系统。 支付机构为境内交易提供服务的,应当通过境内业务处理系统为其办理网络支付业务,并在境内完成资金结算。 | 支付机构业务处理系统及其备份系统的相关规定。[法客帝国(Empirelawyers)出品] |
第二十五条 支付机构应当综合客户身份核实方式、交易行为特征、资信状况等因素,建立客户风险评级管理制度,并动态调整客户风险评级。 | 支付机构对客户实施动态风险评级管理的责任。 |
第二十六条 支付机构应当根据客户支付指令验证方式、客户风险评级、交易类型、交易金额、交易渠道、受理终端类型、商户类别等因素,建立交易风险管理制度和交易监测系统,对疑似套现、欺诈、非法融资、洗钱、恐怖融资等交易,及时采取调查核实、延迟结算、终止服务等风险管理措施;发现涉嫌违法犯罪的,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同时向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报告。 | 支付机构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和交易监测系统的责任及防范风险、阻止犯罪的相关义务。 |
第二十七条 支付机构可以组合选用下列三类要素,对客户使用支付账户余额付款的支付指令进行验证: (一)仅客户本人知悉的要素,如静态密码等; (二)仅客户本人持有并特有的,不可复制或者不可重复利用的要素,如经过安全认证的数字证书、电子签名,以及通过安全渠道生成和传输的一次性密码等; (三)客户本人生理特征要素,如指纹等。 支付机构应当确保采用的要素相互独立,即部分要素的损坏或者泄露不应导致其他要素损坏或者泄露。 | 为降低欺诈等业务风险、保障客户资金安全,支付机构可以选择采用“静态密码+数字证书”、“一次性密码+指纹”、“静态密码+指纹”等多种验证要素组合方式,对支付账户余额付款支付指令进行验证。 |
第二十八条 支付机构应根据支付指令验证方式的安全级别,对个人客户使用支付账户余额付款的交易进行限额管理。支付机构采用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在内的两类(含)以上要素进行验证的交易,单日累计限额由支付机构与客户通过协议自主约定;支付机构采用不包括数字证书、电子签名在内的两类(含)以上要素进行验证的交易,单个客户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金额应不超过5000元(不包括支付账户向客户本人同名银行账户转账,下同);支付机构采用不足两类要素进行验证的交易,单个客户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金额应不超过1000元,且支付机构应当承诺无条件全额承担此类交易的风险损失赔付责任。 | 一、本条款根据支付指令验证方式的安全级别,对个人客户使用支付账户余额付款的交易提出了限额管理规定。本条款仅规范个人客户使用支付账户“余额”付款的交易,客户使用银行账户付款的交易(包括“商业银行网关支付”、“银行卡快捷支付”等模式)不属于本条款规范范畴。 二、为引导支付机构提高支付指令验证方式的安全级别,加强对客户资金安全的保护,本条款规定,支付机构如采用不少于两类验证要素,且其中包括安全级别较高的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则可以与客户自行约定单笔、单日累计限额;支付机构如采用不少于两类要素,但其中不包括数字证书、电子签名,本条款参照人民银行针对商业银行、银行卡清算机构的相关监管要求,规定了单日累计5000元限额;考虑到客户在小额支付场景下对支付速度的客观需要,为兼顾安全与效率,本条款允许支付机构在小额支付业务中简化支付指令验证方式,仅采用一类验证要素甚至不采用验证要素,但这必须基于两个前提,一是支付机构对该笔交易的风险损失无条件承担全额赔付责任,二是单日累计金额应不超过1000元。客户将支付账户余额转账至本人同名银行账户的交易不受上述限额管理。 三、相对于单位客户,个人客户对支付账户余额的实际属性和潜在风险的理解程度较低,风险承受能力也较弱,因此本条款着重于保障个人客户的资金安全,并通过强化支付机构对客户资金支付安全验证等级与限额相关联的管理要求,引导支付机构在保障客户资金安全和支付便捷性方面兼顾平衡发展 |
第二十九条 支付机构采用数字证书、电子签名作为验证要素的,应当通过符合相关技术安全标准、具有数据安全存储和运算能力的硬件载体对数字证书及生成电子签名的过程进行保护,确保数字证书的唯一性、完整性及交易的不可抵赖性。 支付机构采用一次性密码作为验证要素的,应当切实防范一次性密码获取端与支付指令发起端为相同物理设备而带来的风险,并将一次性密码有效期严格限制在最短的必要时间内。 支付机构采用客户本人生理特征作为验证要素的,应通过符合相关技术安全标准、具有数据安全存储和运算能力的硬件载体进行保护,防止被非法存储、复制或重放。 | 一、数字证书和电子签名的技术安全性要求。 二、部分支付场景下,一次性密码(例如短信动态验证码)和交易指令均通过相同的物理设备(例如手机)处理,因此在设备被植入恶意程序或者被盗情况下,易造成一次性密码和交易指令同时被拦截、窃取、伪造或篡改,大大增加了交易风险。支付机构应采取有效措施对此类风险予以防范,保障客户资金安全。 三、客户的指纹等生理特征一般相对固定,基本不发生变化,因此存在被非法存储、复制或重放的风险。支付机构应通过安全硬件对客户本人生理特征要素进行保护,防范相关风险。 |
第三十条 支付机构应当每年对交易和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业务处理系统、交易监测系统等风险防控机制开展全面评估。评估应由不以任何方式参与网络支付服务开发或者运营的专业人员进行。评估报告应于每年1月31日前在网站对外公告。 | 为促进支付机构持续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同时增加信息透明度,便于社会和广大客户予以监督,本条款规定,支付机构应每年对风险防控机制进行全面评估,并定期披露评估报告。 |
第三十一条 支付机构应当限制客户尝试登陆或者识别身份的次数,制定客户访问超时规则,设置身份识别时限。 | 支付机构识别客户身份的安全性要求。 |
第三十二条 支付机构应当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灾备系统,保障业务连续性和系统安全性。 | 支付机构保障业务连续性和系统安全性的责任。 |
第三十三条 支付机构应当充分尊重客户自主选择权,不得强迫客户使用本机构提供的网络支付服务,也不得阻碍客户使用其他机构提供的网络支付服务。 支付机构应当公平展示客户可选用的各种资金收付方式,不得以任何形式诱导、强迫客户开立支付账户或者通过支付账户办理资金收付,不得附加不合理的交易条件。 支付机构应当根据客户意愿办理网络支付服务或者支付账户功能的暂停、禁用或者注销。 | 一、自主选择支付方式是客户的合法权益,支付机构不应以任何形式侵害客户的自主选择权,具体形式包括:强迫客户使用甚至仅使用本机构的支付服务、阻碍客户选用其他机构提供的支付服务、诱导客户选用某种支付方式而故意隐藏其他可选支付方式、诱导或强迫客户开立或使用支付账户等。 二、支付机构根据客户意愿办理或停止业务的义务。 |
第三十四条 支付机构应当参照《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做好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工作的通知》(银发〔2011〕17号)有关规定制定有效的客户信息保护措施和风险控制机制,切实履行客户信息保护责任。 |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做好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工作的通知》(银发〔2011〕17号)对商业银行提出的关于保护客户信息的规定,同样适用于支付机构,支付机构应当参照执行。
|
第三十五条 支付机构应当以“最小化”原则采集、使用、存储和传输客户信息,并告知客户相关信息的使用目的和范围。支付机构不得向本机构以外的其他机构和个人提供客户信息,因办理支付业务需要并经客户逐项确认并授权的,以及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支付机构不得存储客户银行账户密码、银行卡验证码和有效期等敏感信息。因特殊业务需要,支付机构确需存储客户银行卡有效期的,应当取得客户和开户银行的授权,以加密形式存储。 | 一、支付机构应以“最小化”原则处理客户信息,并履行保密义务。 二、支付机构确因业务需要而存储银行卡有效期的,必须事先同时获得客户本人和开户银行的授权;除银行卡有效期之外的其他敏感信息,任何情况下不得存储。 |
第三十六条 支付机构应当通过协议约定禁止特约商户存储客户账户密码、银行卡验证码和有效期等敏感信息,并采取定期检查、技术监测等必要监督措施。 特约商户违反协议约定存储上述敏感信息的,支付机构应当立即暂停或者终止为其提供网络支付服务,采取有效措施删除敏感信息、防止信息泄露,并承担因相关信息泄露造成的损失和责任。 | 一、在《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办法》的基础上,本条款进一步明确特约商户不得存储客户敏感信息。 二、特别强调支付机构应对特约商户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检查和监督的责任,切实防范因特约商户违规存储客户敏感信息而导致客户信息泄露或资金损失。 |
第三十七条 支付机构应当建立健全风险准备金制度和交易赔付制度,并对不能有效证明因客户原因导致的资金损失使用风险准备金先行全额赔付,保障客户合法权益。 支付机构应在年度监管报告中如实反映客户风险损失、客户损失赔付、风险准备金计提、风险准备金使用和风险准备金结余等情况。 | 支付机构“方便、快捷”的支付服务必须以保护客户权益为前提,以完善的风险准备金制度和交易赔付制度为保障。为防范盲目追求“高效”而忽视“安全”,本条款规定了支付机构对客户资金损失的先行赔付责任。 |
第三十八条 支付机构应当向客户充分提示网络支付业务的潜在风险,及时揭示不法分子新型作案手段,对客户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并对高风险业务在操作前、操作中进行风险警示。 支付机构应当于每年1月31日前,将前一年度发生的风险事件、客户风险损失、客户损失赔付等情况在网站对外公告。 | 支付机构向客户及时提示风险并定期披露风险信息的义务。 |
第三十九条 支付机构为客户购买投资理财产品或服务提供网络支付服务的,应当确保相关产品或者服务提供方为取得相应经营资质并依法开展业务的机构,并充分向客户提示潜在风险。 | 一、支付机构与其他机构合作开展投资理财产品或服务销售等业务前,必须充分了解合作机构的经营资质和具体产品或服务内容。 二、支付机构应本着对客户负责的态度,在产品销售过程中向客户充分提示潜在风险。 |
第四十条 支付机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客户在执行支付指令前可对资金收付账户、交易金额等交易信息进行确认,并在支付指令完成后及时将结果通知客户。 因交易超时、无响应或者系统故障导致支付指令无法正常处理的,支付机构应当及时提示客户;因客户原因造成支付指令未执行、未适当执行、延迟执行的,支付机构应当主动通知客户更改或者协助客户采取补救措施。 | 支付机构在交易前、交易后以及交易异常情况下与客户进行确认、通知的义务。 |
第四十一条 支付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网络支付业务差错争议和纠纷投诉处理制度,向客户公告相关受理机制和流程,并配备专业部门和人员,据实、准确、及时处理交易差错和客户投诉。 | 支付机构健全差错争议和纠纷投诉处理制度的相关责任。 |
第四十二条 支付机构应当通过具有合法独立域名的网站、统一的24小时客户服务电话等渠道,为客户提供网络支付服务及查询、咨询、投诉等配套服务。 支付机构应当告知客户相关服务的正确获取途径,指导客户有效辨识服务渠道的真实性,防范不法分子通过冒充支付机构或者提供虚假服务渠道实施网络欺诈、盗用账户或者窃取信息。 | 为防范不法分子通过仿冒支付机构网站、客户热线等“钓鱼”手段骗取客户身份或账户信息,导致客户信息泄露或资金损失,本条款要求支付机构在提供完备客户服务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指导客户辨识服务渠道的真实性。 |
第四十三条 支付机构应当为客户免费提供至少最近一年以内交易信息查询服务。 | 支付机构为客户提供交易信息查询服务的最低标准。 |
第四十四条 支付机构因系统升级、调试等原因,需暂停网络支付服务的,应当至少提前5个工作日予以公告。 | 为保障客户权益,支付机构所应履行的信息披露义务。 |
第四十五条 支付机构变更协议条款、提高网络支付服务收费标准或者新设收费项目的,应当于实施之前在网站以显著方式连续公示30日,并于客户首次办理相关业务前确认客户知悉且接受拟调整的全部详细内容,保障客户对相关服务的自主选择权。 | 为保障客户权益,支付机构所应履行的信息披露义务。 |
第四十六条 支付机构应当真实、完整记录客户各项操作,记录内容应当包括但不限于登录、支付指令验证、变更身份信息、变更预留通讯号码、调整业务功能、调整交易限额、变更资金收付方式,以及重置或者挂失密码、数字证书、电子签名等。相关记录应当自操作生效之日起至少保存5年。 | 支付机构记录并保存客户各项操作的责任。 |
第四十七条 商业银行对涉及本行银行账户的相关交易提出查询、差错或者投诉处理以及风险控制等合理要求的,支付机构应当积极配合并及时处理。 | 支付机构对商业银行合理要求的配合义务。 |
第五章 监督管理 | |
第四十八条 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依法对支付机构的网络支付业务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 中国人民银行可以根据支付机构的客户规模、交易规模、风险管理状况等因素,指定对零售支付体系或社会公众非现金支付信心产生重大影响的支付机构必须聘请独立、合格的外部审计机构,每隔两年定期持续审查、评估该支付机构的业务合规性及其风险管理机制的有效性、健全性,并将审查结果同时报送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 | 为尽量不增加被监管机构的成本,且保持监管的适度性和灵活性,本条款对具有重大影响的支付机构,提出了强化外部机构对其业务合规性及其风险管理机制的有效性、健全性定期进行审查评估的监管要求,以发挥外部机构协助监管的积极作用。 |
第四十九条 支付机构提供网络支付创新产品或者服务、决定停止提供产品或者服务、调高服务收费标准或者新增收费项目,以及与境外机构合作在境内开展网络支付业务的,应当至少提前30日向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报告。 | 支付机构的报告义务。 |
第五十条 支付机构发生涉嫌违法犯罪案件或者重大风险事件的,应当及时向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报告。 | 支付机构的报告义务。 |
第五十一条 支付机构应当加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接受行业自律组织管理。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应当根据本办法制定网络支付业务行业自律规范,建立自律审查机制,向中国人民银行备案后组织实施。自律规范应包括支付机构与客户签订协议的范本,明确协议应记载和不得记载事项,还应包括支付机构披露有关信息的具体内容和标准格式。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应当建立信用承诺制度,要求支付机构以标准格式向社会公开承诺依法合规开展网络支付业务、保障客户信息安全和资金安全、维护客户合法权益,如违法违规将自愿接受约束和处罚。 | 一、为促进行业规范发展,本条款要求支付机构加入行业协会并接受自律管理;要求行业协会制定配套自律规范、建立自律审查机制。 二、本办法部分条款对支付机构与客户之间的权利、责任、义务及协议内容提出了监管要求,行业协会应在此基础上制定协议范本并组织支付机构统一采用。 三、本办法部分条款对支付机构提出了披露有关信息的监管要求,行业协会应在此基础上确定信息披露包括的具体内容及标准格式。 四、本条款要求行业协会建立信用承诺制度,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
第六章 法律责任 | |
第五十二条 支付机构从事网络支付业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依据《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进行处理: (一)未按规定建立客户实名制管理、支付账户开立与使用、差错争议和纠纷投诉处理、风险准备金和交易赔付、年度风险评估、应急预案等管理制度的; (二)未按规定建立客户风险评级管理、支付账户功能与限额管理、客户支付指令验证管理、交易和信息安全管理、交易监测系统等风险控制机制的,未按规定对支付业务采取有效风险控制措施的; (三)未按规定进行风险提示或者公开披露相关信息的; (四)未按规定向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报送信息的。 | 支付机构违反相关规定的处理措施。 |
第五十三条支付机构从事网络支付业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依据《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第四十三条的规定进行处理;情节特别严重,导致严重后果,扰乱支付清算市场秩序的,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依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进行处理: (一)不符合支付机构支付业务系统设施有关要求的; (二)不符合国家、金融行业标准和相关信息安全管理要求的,采用数字证书、电子签名无有效认证证书的; (三)为非法交易、虚假交易提供支付服务,发现客户疑似或者涉嫌违法违规行为未按规定采取有效措施的; (四)未按规定采取客户支付指令验证措施的; (五)未真实、完整、准确反映网络支付交易信息,篡改或者隐匿交易信息的; (六)未按规定处理客户信息,或者未履行客户信息保密义务,造成信息泄露隐患或者导致信息泄露的; (七)妨碍客户自主选择支付服务提供主体或资金收付方式的。 | 支付机构违反相关规定的处理措施。 |
第五十四条 支付机构违反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规定的,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 支付机构违反相关规定的处理措施。 |
第七章 附 则 | |
第五十五条 本办法相关用语含义如下: 单位客户,是指接受支付机构支付服务的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或者其他组织。 个人客户,是指接受支付机构支付服务的自然人。 客户本人,是指客户本单位(单位客户)或者本人(个人客户)。 | 本办法有关用语的含义。
|
第五十六条 本办法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解释和修订。 | 本办法的解释和修订主体。 |
第五十七条本办法自2015年 月 日起施行。 本办法施行之前已从事网络支付业务的支付机构,有关业务不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应于本办法施行之日起6个月内完成整改。 | 本办法的施行日期及支付机构整改要求。 |
关于向社会公开征求《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意见的公告
为规范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防范支付风险,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 公安部 财政部 工商总局 法制办 银监会 证监会 保监会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规定,中国人民银行起草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如有意见或建议,请于2015年8月28日前通过电子邮件或信函方式反馈给中国人民银行。
联系人:左宇峰
电子邮件:paymentcard@pbc.gov.cn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成方街32号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
邮政编码:100800
(全文完)
投稿:27588775@qq.com 添加小编个人微信号:fakediguo,注明职业可加好友并申请加入法客群交流、咨询。关注“法客帝国”回复“群”可申请加入各类法律专业讨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