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外媒说中国人离了手机没法活,担心中国人会被吸到手机屏幕里,只有中国这样?

2016-08-13 刺猬君 刺猬公社
导读

近日,一些外媒表示,中国“手机依赖症”远比其他国家严重,中国存在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文化。果真如此,还是五十步笑百步?待刺猬君为你浅析。

 

By 郭雅楠  唐玮  叶雨阳  李智渊  陈洋 | 整理

 

近期,《日本经济新闻》、德国《世界报》等外媒发布报道称,很多中国人离了智能手机没法活,甚至调侃道:“中国人对手机的'喜爱’程度,不禁让人担心,这样下去中国人会不会被吸到手机屏幕里。”

 


类似论调的报道在国内引发关注。对于中国人来说,手机上瘾、手机依赖早已成为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人们在手机上看新闻、发红包、聊天、开会、打车,也可以在手机上挂号、买票、交水电费、购物、做生意……移动互联网和手机已经成为中国网民生活中密不可分的重要环节,就连地铁站里也在不断循环播放着不做“低头族”的温馨提醒。

 

“手机低头族”似乎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民族”。之前还有人问,为什么英国人、美国人地铁里看书,我们的地铁里都是看手机?


最后发现答案非常明显:英国、美国的地铁里没有信号!


刺猬公社在海外留学的“海外传媒学子”也纷纷表示:


“要怪只能怪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信号太强大!”——原来是网络提供商影响了中国人的阅读时间。


“伦敦地铁里有信号我也不看书了!”——伦敦地铁为毛不装网络?


“讲真地铁里晃得要死要活真的不适合看书,但是一入地没信号了不看书只能睡觉了。”——多么无奈的选择啊。


“你看(美国)公交车上就没人看书了,所以最后发现大家玩手机都是一致的!”——这句才是真理啊。


下面,来看看日韩德美用手机的情况,你会发现中国的“低头族”们并不孤独。但国人确实有理由低得比歪果仁更久一些。

 


中国人手机依赖症最严重?

日韩德美也不差


1. 日本


日语中用一个新词“スマートフォン依存症(智能手机依存症)”,指代在一天之中将大部分时间使用在智能手机上,把本应用来做自己事情的时间用在了智能手机上的一种症状。之所以称之为“症”是因为长期使用智能手机使得睡眠时间不足、易患颈椎病等。

 

专门进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市场及消费者动向调查的日本MMD研究所(Mobile Marketing Data LABO.)在2015年5月发布的《关于智能手机依存调查》显示:八成以上的受访者每天依赖智能手机。特别是在20-29岁人群中,特别依赖的比例高达40.2%。


绿色:相当依赖;浅绿:稍微依赖;蓝色:不依赖;粉色:不知道

 

2. 韩国


在全世界网速最快、智能手机普及率达到87%的韩国,人们将手机互联网上瘾现象称为“手机中毒”,十分形象地描绘出了手机互联网重度依赖者的状态。

 

韩国信息化振兴研究院于2016年5月展开的手机上网访问调查结果表明,在接受调查的18500人中,手机中毒高危人群数量为862人,占全体总数的2.4%,潜在高危人群为4946人,占全体数量的13.8%。

 


不同年龄组的智能手机中毒情况(左:高危组;右:潜在高危组)(满3-59岁)

灰色:整体    橘色:幼儿组    绿色:青少年     蓝色:成人  

(注:高危人群为离开手机,会出现禁断症状,以及孤僻、生活障碍等全部症状的人群。潜在高危人群为以上症状中出现一到两种的人群。)

 

3.德国


在欧洲的德国,手机成瘾(Handy Sucht)的话题也常常出现在网络讨论和学术研究中。严谨的德国人为了研究手机依赖,甚至开发一款名为Menthal的APP,收集研究数据用户在手机使用方面的数据。

 

这款APP由德国波恩大学的心理学家联合计算机科学家在2014年共同开发。从已经收集到的结果看,装有该APP的用户在六周的时间内,使用手机的平均时间是50个小时,有四分之一的使用者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超过2个小时。研究者认为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是让人吃惊的(“Die Ergebnisse waren zum Teil erschreckend”)。在德国奥格斯堡市,政府甚至在地上装上红色信号灯,以避免因低头看手机而造成交通意外。

 

4.美国


去年全球知名民意测验和商业调查咨询公司盖洛普当年的报告中显示,在美国智能手机用户中,超过半数表示会在1个小时内会频繁查看自己的手机。81%的受访者表示,只要不是在睡觉,他们几乎所有时间都拿着智能手机,还有63%的受访者表示,即使在睡觉,也会把手机放在靠近自己的地方。



 

5.中国


那么,中国人的手机依赖情况到底如何?德勤去年年底发布《移动消费大未来:2015中国移动消费者行为》,在对2000名中国用户调查的数据中显示,58%的消费者每天查看11-50次手机,约为每小时查看1-2次。而有20%的用户每天查看超过50次手机,约为每小时大于3次。德勤将这一部分用户定义为智能机重度使用者。

 

这些数据之间很难进行比较,得出关于中国人手机依赖是否最为严重的结论。但毋庸置疑,手机上瘾、手机依赖已成为一种全球现象。上面的这些数据从不同维度勾画出各国的手机奴。中国人会开会时、上班时、上课时、甚至约会时不停看手机;美国人会睡觉前刷手机刷到停不下来;韩国人会离开手机几分钟,就要坐立不安、眼冒金星。

 


说中国手机依赖症“最严重”,

可能是因为移动支付太强大


手机依赖症在每个国家都存在,那人们用手机干什么呢?在手机使用目的方面,不同国家既有差异,也有相似之处。

 

德国波恩大学通过Menthal的研究结果发现,交流是最主要的目的。数据显示,传统的交流方式如打电话和发短信被使用的频率并不高——平均每天8分钟通话和2.8条短信,而一半以上的时间则用于社交网络。即时通信软件WhatsApp占到了使用时间的15%,Facebook则为9%。玩游戏的时间在平均使用时间中占13%,同时有一些被试每天会花数小时玩游戏。

 

日本MMD研究所的调查显示:日本智能手机中安装App类型前三位分别是SNS类、游戏类、动画类。这也就是说,日本人每天将大部分时间用在与他人通信聊天、玩游戏和看动画上。



日本智能手机中安装App类型从大到小依次是:SNS类、游戏类、动画类、天气类、导航类、软件开发类、网购类、拍照/拍视频、团购(积分)类、听音乐类。

 

韩国信息化振兴研究院的手机上网访问调查结果则表明,韩国手机中毒人群中,游戏和在线社交网络占据了使用者最多的时间和精力。

 

据尼尔森去年年底的报告显示,美国用户数量最大的APP为Facebook,其次是YouTube和Facebook Messenger。



美国2015年最受欢迎的十大APP(根据活跃用户量)

 

在中国,这是数据咨询机构易观国际最新发布的2016年6月移动APP排行榜TOP500情况(部分)。首当其冲的就是微信和QQ。



 

刺猬君就此总结出不同国家使用手机的异同点。

 

1、同:社交用途是大头

 

毫无疑问,社交是各国手机用户的首要使用目的。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无论哪种衡量方式,社交网络都占据鳌头。也就是说当中国人刷微博、聊微信的时候,日本人、美国人在刷Facebook、聊Line。这或许是因为社交网络对生来孤独的人类来说极具诱惑力。手机的社交功能帮助人们重塑自我、重塑(虚拟)人际关系、拥有存在感与归属感,这或许是手机对人类生存状态最革命性的意义。

 

正如著名科技反思者比雪莉.特尔克所言:“我们是非常脆弱敏感的物种,时常感到孤独,同时又害怕被亲密关系所束缚。社交网络为我们制造了一种幻觉:我们有人陪伴,却无须付出友谊。我们彼此连接,也能互相隐身……那种‘没人愿意听我倾诉’的感觉在我们与科技的关系里起了重要作用,这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这么喜欢facebook或推特,上面有这么多自动生成的听众。”

 

2、异:日本人爱看动画 中国人善用移动支付

 

除了社交意义,网购、视频、音乐、游戏、拍照等娱乐目的、新闻天气导航信息获取目的都是人们使用手机的重要目的,但各国还是存在差别。比如,在动画大国日本,动画类APP安装量仅次于SNS和游戏类,排名第三。而易观国际的中国2016年6月APP排行榜中,探花则属于支付宝。支付软件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这和其他国家有很大差别。

 

毕竟,无论是普及程度还是友好度等各方面,支付宝做得比其他支付软件要好太多。对于中国年轻人来说,可能已经习惯出门不带钱包只带手机了。在日本,电子支付并不普及、打Uber非法、饭店超市还是以现金交易为主。而Apple Pay目前仅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法国等九个市场推出。

 


高度手机依赖症?

高度发展着的移动互联网!


1、处于领先的中国移动互联网

 

其实,我们很难盖棺定论,中国人的“手机依赖症”最为严重。“手机依赖症”本来就难量化比较,更何况中国的手机使用仍存在城乡、地区的巨大差距。

 

总体而言,中国人的手机上瘾背后折射的,是与全球移动互联网日益博兴的大背景一致,也是中国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在全球逐渐领先,并呈现出自己的特色。


截至2016年初,中国的手机网民数量达到6.2亿,占到中国互联网用户总数量(6.8亿)的90%以上,而在2015年,中国新增的互联网用户中有七成以上将手机作为使用网络的主要渠道。

 

2、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的归因


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令西方国家纷纷瞩目。中国几乎可以称得上是全球移动互联网队伍中的领头人。那么为何在互联网普及率尚且不高的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推动如此顺利且迅猛?

 

对这一现象的解读,可以从几个角度进行探讨。

 

首先,从传统媒介布局的角度来看,现代报纸在中国的普及远比在西方要晚得多,因而在中国,不管是传统报业市场还是人们整体上的读报习惯在相较之下都较弱。以本世纪初平均每千人拥有的报纸数量来看,挪威是706份,位居全球之首;丹麦和德国都是371份,并列第八;而中国则是131份,列第十八……因此,当相当多的人群都尚未养成每日通过读报了解资讯的习惯,再加上电视又因为笨重而不便携带,手机新闻就更容易以其方便快捷、简单明快的特色快速被人们所接受,并迅速开发出大批渴望资讯而又需要经常外出、通勤的读者群。

 

其次,由于相比西方国家,中国互联网的普及较为缓慢,尤其是对于大量的流动人口来说,并不能做到像很多西方发达国家一样人手一部台式机或笔记本电脑。中国50.3%的互联网普及率远低于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美国的85%以上。这正给了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以契机。兼顾了通信、社交、资讯和娱乐的手机就成为对大部分人来说最为实惠的选择。尤其是随着魅族、小米、vivo等国产品牌智能手机的迅猛发展和手机屏幕的不断扩大,不少人甚至直接将手机作为电脑来使用,不管是联系朋友、看视频还是网上购物,都直接搬到手机上进行。

 

第三,正如上文数据的显示,移动支付在中国蔚为大观。在西方不少国家,完善的信用卡体系令刷卡消费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习惯,因此也令手机移动支付更加难以推广开来。但是在中国,由于人们一直习惯于现金支付,信用卡支付、网上银行等线上支付方式的普及率一直较低,因此一旦支付宝、微信钱包等作为手机支付方式出现,便立刻能够让人们体会到巨大的便捷。

 

正如美国科技调研公司Stratechery的创始人汤普森所说,“美国信用卡很发达,基本上每个人都有一台电脑。在电脑和信用卡尚未普及到每个人的时候,中国人总是无时无刻不在使用手机,而中国也因此在移动商业和移动终端支付上获得了跨越式发展,成为领头羊。”而当移动商业这一生活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被搬到手机荧幕,移动网络市场必将涌现更大的受众群体和需求。

 

除了以上几点,互联网移动化在中国的飞速发展同样也与中国传统零售业较低的集中度、较为松散自由的版权环境以及较高的4G数据服务普及率(45%)等等原因有关。随着这些因素的互相作用促使智能手机在中国的大幅推广和应用,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也对相关的移动技术产生了好感甚至是依赖,而这将会进一步扩大移动互联网的市场和需求,形成良性循环。

 

总而言之,“手机依赖症”的现象并不只是出现在中国。据波士顿咨询公司(BCG)的调查,相比于发达国家,移动技术在新兴市场国家的消费者眼中拥有更高的价值:例如对于中国人、印度人来说,移动技术的价值超过其平均收入的40%,而对于美国、德国和韩国的消费者,移动技术仅占其收入的12%。或许在某种程度上,这意味着曾经因为种种原因错过了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发展中国家,终于有希望在这场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中开启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

 

参考文献:


1、6月移动app前十排行榜:腾讯承包了一半 (界面新闻)

2、陈季冰,《中国与西方报业经济结构比较》,《新闻记者》,2004年8月

3、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6年1月

4、DeepTech编译自《纽约时报》文章"China, not Silicon Valley, is Cutting Edge in 5、Mobile”,2016年8月

6、德勤:智能手机“上瘾症”已成普遍现象(中国新闻网)

7、外媒:中国人“手机依赖症”为何远比其他国家厉害(参考消息网)







新锐观点 前沿情报

泛传媒第一观察平台

原创出品 欢迎转载

合作事宜请联系微信号yunlugong

微博 @刺猬公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