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们在国外大牌新闻学院留学,总有一门课程让人受尽折磨|海外传媒学子之二

2016-10-24 贾宸琰 刺猬公社
导读

2016年7月16日,刺猬公社建立了[海外传媒学子交流]社群,集结了正在世界排名靠前的新闻学院就读(或毕业不久)的百余名中国留学生,其中包括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西北大学、伯克利大学、密苏里大学、纽约大学、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谢菲尔德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等高校的传媒学子。该社群旨在方便海外传媒学子们互相交流、资源共享。欢迎在海外学习传媒,并致力于传媒研究和实践的学子们加入,微信号:yunlugong。

  

贾宸琰|采写

 

不久前,刺猬公社邀请了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西北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密苏里大学、纽约大学、德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南加利福尼亚大学、英国华威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一年级的学生们,请他们分享了自己的课程表,并自述在海外学习传媒的感受。


他们在国外8所大牌新闻学院留学,总会遇到一门课程让人受尽折磨|海外传媒学子(点击链接阅读)。


这些课表迅速在国内外师生间流传,不少传媒学子表示深有同感,亦有人羡慕这些海外传媒学子丰富的课程设置。本期“海外传媒学子”,刺猬公社邀请了就读于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莱斯特大学、法国里尔高等新闻学校、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澳洲墨尔本大学、香港大学6所学校的7位学子与大家分享。

 

李梦冉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LSE)

Major: Data and Society

Department: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


看到上一期不少同学在美国高校学习传媒的感悟,感觉自己内心有点虚。与其说自己在伦敦政经学传媒,不如表述为“在媒体与传播学院学习传播学”更准确。诸如reporting, video editing, writing articles 等新闻实践,基本上与课堂内容无关。在这里,理论比重更大,学术氛围也更为浓厚。


学院要求所有专业都要学习核心必修课,即媒体传播的概念和理论,研究方法,定量统计学等,除此之外,每个专业内部也有不同的必修课。选修课则可以从本专业或部分其它学院的课程中选择。




核心必修课的规模很大,学校的theatre才能hold住,浩浩荡荡的学生占满两层楼,在这听课感觉和在国内大学听讲座无异。而上课听不听得懂,观课体验是否得到满足并不重要,令人抓狂的是每门课都有Seminar,即研讨会。在这里,理论知识是以每周为单位进行主题划分的,循序渐进,伴随而来的还有每门课几十页的readings。而seminar就是用来验证你这周有没有把readings读完/读懂/读出升华。


以“理论与概念”这门核心课程为例,seminar的形式是随机分配学生组成group,每个group有十几个同学,来自同一学院不同专业。如何在Seminar中存活,取决于老师的教学风格和个人的英语水平。普通模式基本是:学生分成正反方,根据老师根据本周理论主题和阅读材料给出的数个问题深入讨论,最后选出代表总结,老师充当调度的启发者。



Polis Talk 每周二晚上学院都会请英国媒体业界人士给同学们做讲座,其中有很多都曾是BBC记者(李梦冉供图)


升级模式则有很多种,曾听某个同学吐槽自己所在的group是抽签模式,每个人要表述readings中曾出现过的不同知识点。如果抽到的知识点恰巧是自己没看完的/漏看的/忘记看过的/看过但不理解含义的,那就很尴尬了。最后一种是炼狱模式:同专业一个小伙伴不幸被分配到某个group, 第一天上课就被老师独特的教学方式虐惨了,老师要求同学们不能口说无凭,所表述的每个观点要在readings原文中找出来。然而这种模式也是最有意义的。上周主题是Bourdieu,Thompson和castell关于symbolic power的观点对比,于是这组的老师将学生分成三组,根据三位作者思想观点,结合这次美国总统选举的辩论来构思一篇论文的研究框架,从研究议题到研究方法,充分激发课堂的想象力和思辨能力。不得不承认,seminar在某种程度上不断打磨着我们对于理论知识的认知与掌握。


说实话,来之前我对新闻实践仍旧有执念,混过了四年的传播学本科,没想到研究生又兜兜转转回到理论,还是更challenging的英文模式。逐渐接触下来,倒觉得心里有另一种踏实感。就算数据专业的核心课程只是学习与data有关的社会学、心理学、政治经济学、信息技术等理论知识,又如何?每种事物,每个选择都有它存在的意义。还记得开学第一天的welcome lecture上,老师反复强调LSE校训——“To know the causes of things”(了解万物发生之缘由),在这里学习所不断培养出的critical thinking,足以伴随并指引我一生。



LSE的校训to know the causes of things(李梦冉供图)


林鹏飞 Andrew

英国莱斯特大学 University of Leicester本科三年级

BA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媒体与传播


社团VPPS、学生电视台LUST、学生自营报纸The Ripple的工作中——经历将直接体现在你的简历。在第二年,学生将钻研新闻制作和报告、大众传媒的重要民主和政治作用、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创意产业研究、流行文化等议题的不同维度。你还将学习如何做媒体报告,通过学习分析媒体内容的研究方法和途径、媒介组织和媒介受众。此外,在选修课程模块,你将有机会亲手制作电视产业的媒体产品。第二学年,传媒学生还可以选择与莱斯特大学的合作院校参加国际交换项目,前往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澳洲交流。


本科三年级的学生可以在大三这一年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有广泛的选修模块可选。唯一的核心模块是9000到1万字针对媒体与传播学或社会学的论文。英国的学制虽然紧凑但是时间安排是很合理的。每个学期的必修课程和每个项目论文的写作都会是一种专业知识和经历的积累。每个学期也都有传媒界的大咖前来分享。



本科三年级课表(林鹏飞供图)


课程设置了针对增强就业能力和媒体制作的模块:数字叙述、在创意产业工作、电视制作等为学生提供可以增加媒体相关经验的实习和带薪实习,如在大学新闻办公室工作的实习机会,学生被鼓励参加学校学生自营的传媒,包括学生报纸The Ripple、 学生电视台LUST、学生广播站LUSH Radio邀请外来嘉宾来校演讲、业界访问日、职业发展培训,与当地和国家性业界组织紧密联系。不同专业的侧重也不一样,有小组考核形式,论文形式是大多数课程考察的方式。难度不大,但是作业量很大,需要课后以及日常多下功夫看书,查资料。 



林鹏飞(图片由本人提供)


小感悟:100%的野心,200%地努力工作,然后继续下一站。


通宵的自习文化、超长的Reading list,以及期末图书馆的“暴走占座”。


每周超过20篇论文的阅读量,一轮接一轮的报告、专题讲座和课堂展示带来的压力。我们常挂在嘴边的是“忙完这一阵,就可以忙下一阵了”;“情人节我在图书馆,文献就是最好的陪伴。” 其实要知道选择本身不是苦恼的来源。如果一切从头来过,我依然会选择来这里,一样通过学习、社交,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或许一个人只有带着100%的野心,加倍去努力工作,才能对得起身边的资源。


而完成一件事后,不躺在标签和荣誉上,迅速move on也是一种习惯:习惯性寻找下一个起点,或者生活平衡点。突然想起,某个晚上,时间是9点半,我一个人从图书馆往家里走,刚从Essay堆里出来,走在New Walk,一边古典一边自然,一切很安静很美好,我脑袋里突然蹦出了equilibrium这个词。意识到世界万物貌似也在以此为奋斗目标。不多不少,和谐平衡中庸地相处就叫equilibrium, 那晚好高兴,觉得自己悟到了什么。我相信这种感觉。也许这就是生活吧。 


附本科一年级和本科二年级课表:



本科一年级课程(林鹏飞供图)



本科二年级课程(林鹏飞供图)


杨天童  University of Leicester

2016年9月入学

Mass communication



我们第一学期有三门必修课,分别是Media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Methods ,Contemporary Issues in Media and Cultural Studies 和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没有选修课。每个必修课分为lecture和seminar两部分,每个lecture都有不同的主题,由module leader或者其他老师讲课,同时,学校会把每节课的录音上传到blackboard上;seminar是老师带着我们讨论关于本周lecture的主题,每个seminar小组大概9-10人。当然,每门课都有不少的reading。第二学期有两门必修,两门选修。大家可以在10门课程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选修课。第二学期的选课是在这学期开学的第一周进行的。所有课程的最终考评方式是论文或小组作业。




今年每门课较上一年相比,都有了新的变化。比如Contemporary Issues in Media and Cultural Studies这门课增加了两个新的模块:television studies and social media research,并且在课前把lecture中的一些相关材料发给我们,让大家更好的理解课上的内容。Media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Methods这门课增加了Narrative Analysis这一模块。并且增加了seminar小组的数量,减少了每组的人数,从而更好的让每位同学都能参与互动。


开学已经两周了,第一周是学院和专业介绍。第二周才开始正式上课,不过也只是对每门课的介绍。这一周经历了口音奇怪让人很难适应的老师,以及语速飞快,课堂上抛的全是干货的老师,在正式开课的第一周是非常手足无措的,尤其是还面对着一堆要读的书和文章。


另外,我们学院为大家提供了免费的语言中心的课程,也就是传媒类的学术英语课程,包括语法,词汇,口语,学术写作,ARC(Academic reading circle)等。


最后,我要纠正一下网上一直流传的关于我们专业一共有两百多人的说法,事实上我们专业一共有53人。



杨天童(图片由本人提供)



张碧思 研究生二年级

里尔高等新闻学校(ESJ Lille)


里尔高等新闻学校的专业性和实践性比较强,特别是到了二年级,基本上就是在为就业做准备。所有法国同学在毕业后都会进入新闻行业,大部分是在全国性的媒体,也有一些会去地方媒体或者国外工作。研究生二年级一开始大家就会分专业,首先是选出两个方向,各上一周的课,然后再确定最终的意愿。专业上分四大类:纸媒、电视、广播和网络,因此课表上也就是四个组,每个组约15人,在不同的教室由不同的老师教授相关的内容。




近年来由于网络的迅速发展和传统媒体的饱和,纸媒成为了“遗产”专业,所以被合并在了网络组中。另外,由于法新社在法国新闻界的影响力很大,之前很多新闻学校都设立了通讯社的专业,但是近年来招的人(特别是应届生)越来越少,要求也很高,大多数新闻学校纷纷取消了这个专业,里尔高等新闻学校则把它也并入了网络组,再给选择了该专业的同学单独补充部分课程。


上课的老师一般都是在巴黎就职的记者,其中不乏校友,每个人过来给我们上2-4天课,每个session都会有一个主题。上课教授的部分很少,基本上都是直接实践,早上上学前得看报纸和听广播准备几个主题,等老师说完要求后,大家直接报自己的选题,过了就去做报道,下午交马上改。电视、广播和纸媒都是这种模式,所以选题尽量local一点可以省时间,网站的话相对选择的面就比较广,国际国内的都可以写,老师也会鼓励大家用一些比较新颖的呈现方式。除此以外,每个专业也会有一些不一样的特别训练,电视的话会做主持、模拟远程连线、新闻联播,广播会有按小时更新的新闻速递,网络还会学编程和ps、Indesign等软件。


课堂上,比起师生关系,我们更像是师傅和学徒,有的老师会在课前直接说“我是职业记者不是专门教书的,所以你们不懂的地方得自己提出来”。每周的课程、老师、教学内容都是完全不一样的(当然给分的阈值差别也很大),需要经常查看学校的网站。因此学期结束也不会有期末考试,基本上是作业和平时课堂打分根据学时直接算一个平均分出来,当然偶尔也会有类似论文的大作业,另外有一些学校组织的项目(如11月要做一个网站跟美国大选)也会加到评分体系中。



本届外国学生合影(张碧思供图)


谢灵慧卉

墨尔本大学研究生 2016年2月入学

Global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本学期学习课程:Media Convergence and Digital Media,Change in Journalism,Audiovisual communication,Mobility,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最喜欢的一节课是Mobility,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是关于在现代社会,因为人类迁移以及媒体技术而发生的改变,在每节Lecture教授会邀请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讲师来讲述某个话题并介绍与其相关的地点,在Tuturial上每个同学会轮流做presentation并就各自的文化背景进行交流讨论。




开学至今最大的感受是…两周一次的presentation和每周一百多页的阅读材料以及一学期四门课加起来一学期两万多字的essay简直让人透不过气…但这学期三门相对学术的课程加上一门拍微电影的课,也还算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十分恰当。Tuturial的班上大约有三分之一的local同学,也有来自于荷兰,约旦以及英国等国的同学,十足的跨文化交流,尤其是在交换彼此感受的时候,区域性特征会比较明显地显露出来,总的来说,求同存异。


最想退选的一门课是Change in journlism,这门课过于理论化并且关注侧重关注过去的新闻发展史,对于现实的新闻情况没有太多探讨,关键是给分太坑,据说这门课的教授对于期中论文的要求需要参照博士生初级水平,(某个班被挂了一半,百分之四十的比重分啊)默哀三分钟……



谢灵慧卉(图片由本人提供)



张祝春淼

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研究生 2015年9月入学

新闻与传媒研究(新媒体研究方向)


西班牙官方硕士普遍1年,共计60学分。新闻与传媒研究硕士下面还有三个方向,分别是新媒体,传媒与知识社会和传媒与政治。每个研究方向(Especialidad)内包含一门必修课及一门选修课。这60学分的分布是:专业必修关于方法论的课(Metodología)类似于论文指导课和最后的论文各占15学分。每人所选方向中的两门课各10学分,最后10分你可以在其他未选方向中随便选一门你感兴趣的课。个人认为,我们专业更加趋向于学术性和研究性,是一个为读博做铺垫的专业。


HorarioLunesMartesMiércolesJuevesViernes
10am-14pm

Metodología
Formas de representación cultural en la sociedad de la información
16pm-20pmCiberperiodismo,tecnología y lenguajesGéneros y formatos en televisión y otros medios audiovisuales



在巴自治这一年,深切体会到老师教学方法的不同。这边老师注重的是你需要通过掌握一门方法论进而得到你的结果,验证你论文的假设。方法论分为定量和定性(Metodología cuantitativa和Metodología cualitativa)不管是定量还是定性都是需要通过软件进行分析。SPSS适用于定量分析,NVIVO和 ATLASTI适用于定性分析。我觉得方法论的课对于没有传媒基础及刚来西班牙读研究生我们还是很难很有挑战的。我选的其中一门课是研究电视传媒的,主要分析新闻专业主义和新闻娱乐化之间的矛盾以美剧NEWSROOM为例。这剧要是不被分析了一学期最后和partner写了几十页的分析,我还是很爱看这个剧的。


西班牙有些硕士的设置就是为博士作准备的,选专业的时候一定要想清楚自己适不适合走学术道路。提早规划自己的方向。



张祝春淼供图



邱天

香港大学

新闻学硕士 2016年9月入学


港大的新闻硕士项目是一年制的授课型项目,由社会科学学院院下的新闻与传媒研究中心(英文缩写JMSC)开设,在整个学校来说是一个相对小而独立的院系,但课程数量和强度在绝对算在整个学校的前列。每学期5门课,上学期4门必修1门选修,必修中有三门课被拆分为lecture + lab的形式(所以相当于一星期有7节课);下学期4门选修1个capstone project(相当于毕设)。


不同于国外众多传媒学院一开始就会细分学习专业和报道方向,JMSC提供的是“从零开始”的课程设置,第一学期打基础,第二学期根据兴趣选方向。基础大课Writing and reporting走的是国际新闻路线,由美联社和华盛顿邮报的两位资深记者同时授课,lab课干货很多,虽然有些内容很基础,但对于我这种non-native speaker 来说也要消化很久;Video 课跟国内最不同的是这边老师会教剪辑,手把手教你使用Premiere,每个同学无论是考试还是回家拍的作业都要分享到Facebook上,老师会逐一点评,非常详细Digital journalism比较有意思,到目前为止我们学的是怎样玩转各种社交媒体、怎样像侦探一样从图片和视频中识别陌生新闻现场的准确位置、怎样用实现data visualization等。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钱钢老师的中国传媒史课,和之前在内地上的“红专新闻史”完全不同,那些敏感的被隐藏的历史真相悉数在这门课上客观地呈现出来,听完后着实有振聋发聩之感。




截至今天来JMSC刚好半个学期,在学习之外最大的感触是班上 “会玩”的同学太多。这些同学都是来自世界各地从事过各种不同职业的人,他们身上各种各样的经历本身就是精彩而传奇的故事。相比之下,自己经历的还是太少。学期伊始JMSC创始人陈婉莹教授曾告诉我们一句话:“要想成为一名好记者,首先要成为一个好人。但“好人”的定义和标准太多,不如就先从有趣的人开始做起吧。



邱天(图片由本人提供)





新锐观点 前沿情报

内容产业第一平台

原创出品 授权转载

合作、转载事宜请联系微信号yunlugong

微博 @刺猬公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