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互联网媒体正在变革,技术与内容是这么融合的

2016-12-30 刺猬公社
导读

腾讯新闻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从何而来?从一档节目中,我们或许可以窥得几分原因——技术逻辑与专业精神的双重驱动下,对极致化内容价值的追求,是腾讯新闻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2016凭什么是网络直播元年? 


尽管以“风口”的身份火爆了几年,但对网络直播业来说,2016,才是元年的到来。

 

根据CNNIC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截至2016年6月,国内网络直播用户规模已经达到3.25亿,占网民总体的45.8%。

 


 

用户数惊人增长的背后,是资本的狂热。根据Talking Data的数据:2014年,网络视频直播融资金额达到3.8亿;2015年,金额总数为9.77亿。而到2016年,仅1--5月的融资额,就已经突破了11亿元。

 

用户与资本的爆发式增长,见证了网络直播业在2016年的井喷势头,但要说元年的到来,还要从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

 


直播业发展简史

 

漫长的积淀中,商业力量凭借其敏锐的嗅觉将网络直播推向前台,但是,网络直播绝不等同于“网红直播”。泛娱乐是直播业的重要组成,但这并不意味着全部。归根结底,直播还是一种媒介工具,是移动时代内容产品最理想的表达方式之一,因此,只有当网络直播开始覆盖整个内容领域的生产环节,直播业的完整概念才真正成立。

 

当我们口中的网络直播不再是秀场和游戏的代名词,它也可以是新闻报道和获取信息的工具;当直播收看的对象不再是网红明星,它也可以是平凡苍生中那一个个有故事的灵魂;当直播掀起的讨论不再是无休止的口水骂战,它也可以拥有震撼心灵、发人深思的力量。当这一切在2016年变为现实,网络直播的元年,便也到来了。

 


《听我说》

——专业化直播撬动行业格局


可以看到,直播元年的关键一步,在于补全其泛娱乐化内容之外的深度严肃部分。如何用新技术媒介表达思想与温度,是这项任务的最大挑战。

 

值得庆幸的是,这一年,我们也拥有了这样的内容产品。《听我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典范。

 



12月15日,在这样一个时间点上,腾讯新闻用年度热门新闻事件的题材推出了这款名为《听我说》的节目,邀请到年度热门新闻的多位当事人,用直播的形式对外发声,讲述他们第一视角的故事。

 

虎口逃生的赵女士讲述了她的故事,这一次,没有官司和追责,只有一个女儿对亡母的思念;卓伟来到台前,依然是八卦爆料,但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这位狗仔的信仰和执念。马航失联家属的哭泣与无助让人心悸,草根网红的单纯乐观却也令人捧腹。8位嘉宾直面受众,《听我说》用一场“非典型”直播,烹调出一道别出心裁的年度大餐。

 


 

直播开始半小时后线上人数逼近20万,直播3小时结束后线上人数超过620万。这两组数字足以证明,《听我说》将专业价值赋予直播这种工具的尝试取得了成功。某种意义上,《听我说》的尝试,也是对传统网络直播的一次颠覆。

 

秀场时代的网络直播是排斥专业性的。因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强伴随性让受众愈发需要一种“真实感”,但对专业性而言,这种真实感往往意味着“失控”与“不完美”——当受众看惯了完美有序,难免会对混乱嘈杂产生一种好感,因为后者往往意味着一种未经雕琢的“真实”。

 

但直播本质上依然是视频内容的一种,既然是内容创作,就离不开创意和套路,而专业的团队和制作恰恰是这些元素持久产出的重要保证。当受众开始意识到绝对的真实往往和粗糙勾连时,专业的力量就体现出来了。《听我说》所做的,正是以专业精神对直播生产模式进行改造:新闻专业主义的客观冷静,对舆论乱象背后真相的探索,对网络狂欢旋涡中人心的关注。热点是所有人都会关注的,专业的判断和思维,才是产生质变的关键。

 


 

传统直播业的野蛮生长已经陷于版权和挖角的泥沼,当整个网络直播业的内容生态格局确立,专业化就要开始发挥作用了。12月1日,《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正式施行,在日渐规范的场域中,《听我说》引领的直播专业化趋势,或许会成为直播元年行业内容生产的新常态。

 


专业主义复苏,

内容价值重估


将专业主义同直播工具相结合的做法,用当下比较流行的一个词概括就是“资讯直播”。《听我说》之外,腾讯新闻在2016年还推出过多个资讯直播的内容产品。年初的“一个女孩的车站“的直播,腾讯新闻将一个在社交网络上传播许久的议题用直播的形式予以呈现,其中专业媒体操作方式的加入也让人眼前一亮。此后,腾讯新闻与《时尚先生》Esquire合作的《黑镜实验》,则更是把娱乐性、话题性和专业深度的结合做到极致。

 


史航成为了第一期黑镜实验的主角

 

“资讯直播”是2016直播元年的突出特征,但反过来,对于新闻业而言,这也是一个重要趋势。2016年,多家媒体机构都开始试水直播,并陆续开发出一套适合自身气质的直播玩法。这当中,既有靠着联姻巨头引入技术流量的北京时间;也有用“网红记者”来弯道超车的浙报集团;还有举全平台之力转型的凤凰风直播。

 

对于这样的趋势,刺猬君其实更愿意抛开“资讯直播”这种局限的概括,用回专业主义+直播的讲法。因为当我们从“直播”中抽离,升华到“技术”的层面时,就会发现这一趋势实际上正是媒体转型过程中,对内容和技术关系的又一次变革。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内容代指的,就是传统媒体专业原则下生产出的信息产品与服务,在技术刚刚崛起时,“内容为王”的理念很多时候实际上是在用内容的地位来压制技术的作用,新兴技术的价值和前景不被内容生产者重视,对技术的使用大多停留在表层。

 

伴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关系渐渐逆转到另一个极端,对技术的盲目崇拜让媒体的精力被分散,这一时期,转型也成为了关键议题,但随之而来的就是一大批貌似新潮的转型项目,海量的客户端就是典型代表。但在传统的专业内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缺乏技术根基又让对新科技的使用浮于皮毛。

 


 

在这样的背景下,内容价值开始回潮,媒体的精英主义精神成为新的趋势。在速途研究院对2016年第二季度移动新闻客户端的市场分析中,“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新华社”为首的三家传统主流媒体占据了10%的份额。在今日头条为首的技术流大行其道的当下,媒体专业主义正是对内容价值的一次重新思考,这一趋势,也是当前众多媒体转型变革正在经历的。

 


探索多维价值体系,

创造极致内容产品


技术、专业主义,二者都应当统一于内容产品的大命题之下。当前的趋势,正在从对技术价值的盲目热捧中降温,呼唤专业主义价值的回归。腾讯新闻作为引导者,为其他同行的转型之路提供了借鉴。

 

另一方面,对于技术和专业主义构建的内容价值维度,腾讯新闻也做出了自己更深入的理解。在绝大多数媒体机构的认识中,技术是一种工具,一种用于实践其专业主义精神的介质,这也符合前文提到的当下媒体转型的趋势。但深入展开,我们会发现,技术作为一种深刻改变和影响社会的力量,它对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内容之间关系的改变,也同样值得关注,这,正是技术的逻辑。

 

就像超文本技术所产生的碎片化问题,赛博空间引发的身份认知问题一样,技术的深刻逻辑在影响着内容产品的方方面面,这种影响,不是简单机械地套用工具就可以理解的。当然,对大部分媒体而言,选择最高效的工具在专业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内容的生产,这是最直接的做法;但对追求极致化内容的腾讯新闻来说,对技术逻辑的理解,决定了其内容产品能否上升到更高的维度中。

 

在这里,专业精神的作用就再次显现了。这里的专业主义,不单单是新闻伦理和社会信念,它代表了媒体从业者千百年来在信息实践中培养的,对内容传播的理解和对信息消费的敏感。伴随科技发展,技术工具的获取门槛日渐降低,“黑科技”本身的噱头会被弱化,如何使用合适的技术去满足用户不断涌现的需求才是更为关键的。

 

腾讯新闻在《听我说》中的实践正是如此。在信息洪流充斥于社交网络的环境中,受众愈发频繁地陷入被舆论裹挟的境地,由此引发的偏见、极化都是专业媒体所需要解决的。严格来说,《听我说》本身并没有太多技术亮点,其给予沉默的当事人发声机会的做法才是关键要素。但这种需求的析出,正是专业精神和技术逻辑双向驱动的结果。

 

荣获2016年“金熊猫”最佳谈话类节目的《十三邀》同样是腾讯新闻追求极致化的内容价值的一次实践。这档节目甚至是对传统专业精神的一次反向操作,它追求的就是“偏见”,强调开放式内容厨房构建。在节目中,观众也参与到了内容产品的生产之中,个人的视角对节目内涵的构建和释放产生了巨大影响。这其实就是技术逻辑对专业精神的一次改革,它反映的是对社交网络下觉醒的个体意识的一种呼应。

 


 

大数据服务商QuestMobile在9月份公布了APP TOP 2000榜单,腾讯新闻客户端月活跃用户首次突破了2亿,排在榜单第17位,并成为榜单排名前20中唯一一个移动资讯类APP。背靠流量巨头的优势或许是腾讯新闻成为行业引导者的原因之一,但对腾讯新闻而言,它更重要的身份是行业的思想家——对内容价值的深刻理解——正是这份思想的高度,奠定了腾讯新闻在圈内的龙头地位,反过来,也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变革起到了促进作用。

 




内容产业报道第一媒体

微博 @刺猬公社

合作、转载事宜请联系微信号yunlugong

投稿邮箱ciweigongshe@126.com

网站www.ciweigongshe.ne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