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树《如是》说:不是我过于少年,我觉得这个国家的人提前就老掉了
豆瓣出品首档文化寻访节目《如是》,在内容制作上,豆瓣还想怎么玩?
刺猬公社 | 杨雨晨
演唱会上,《平凡之路》前奏响起,一阵尖叫。朴树抱着吉他,带着淡淡的微笑对台下的歌迷说:“你们要跟我一起唱是吗?”
会心阁中,朴树与沈星席地而坐,一边品茶一边聊:
“在(新专辑)所有的评论当中,我看到很多词叫‘少年’,你怎么理解这个词?”
“不是因为我过于少年,是因为我觉得这个国家的人提前就老掉了。”
《如是》第一期
喧闹与安宁,这两个状态的朴树都出自豆瓣的首档文化寻访节目《如是》。其官方介绍称,团队“将通过12期节目,与沈星一起,探访多位对于生命有领悟的行者、智者、禅者,找寻当下时代迷失的信仰,找到观照自我内心的修行方式”。
从节目名到简介,《如是》都“很豆瓣”。
豆瓣内容副总裁姚文坛在接受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独家访谈时说:“其实这跟豆瓣原有的气质一脉相承,因为豆瓣上喜欢读书、音乐、看电影的人很多,他们有着很安静或较高质量的文化生活方式。《如是》是在这种土壤之下生出来的东西。”
但“豆瓣自制”并没有特权,相反,用户们可能会对其要求更高。自节目上线以来不乏好评,但批评、质疑声也不少。看着《如是》的豆瓣评分从最初的8.9跌跌涨涨至现在的8.0(2407人评价),制作团队的心也跟着起起落落。
对于这个刚成立三个多月的团队来说,批评声不见得是坏事。“谢谢大家的关注,节目刚开始做,团队也在打磨和调整过程中。所有好与不好的声音我们都在听。”姚文坛说。
20分钟的“尬聊”
6月12日,《如是》第一期节目上线,嘉宾是圈内公认“很难采访”的朴树。豆瓣出品+朴树效应,让这期节目迅速传开。
为什么选朴树?
姚文坛说,一方面这与豆瓣以“书影音”为主的整体方向很契合,一方面朴树时隔14年再发新专辑,这段时间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很吸引团队。一向不太愿意接受采访的朴树,最终答应了豆瓣方面的邀约,促成了这次节目的成型。
而将朴树放在第一期则纯属巧合。为保证周播,团队同时操作着几期节目,但临近播出时,朴树的这期完成度最高。“那就是他了。”
当周,《如是》空降豆瓣热门综艺榜榜首,不少观众认为朴树与豆瓣的气质很符。但也有批评、质疑声,热门短评第一条便说道:“看了第一集,感觉挺好的。就是节目名字不太好,建议改名为《尬聊》。”
其中一个较大的争议点,在寻访人沈星身上。
这个大众眼里的美女主持,似乎与《如是》所标榜的人文气质格格不入。于是,“表达不够深入”、“不够了解嘉宾”、“采访生硬”等评论喷涌而出。
姚文坛对“尬聊”这个网络用语并不反感,她认为每个人看完都会有自己的感受,并且会表达出来,这是好事。我们对于观众的评论,团队每一条都会看,说得在理之处便吸收改进。
比如朴树这期,节奏是否能更紧凑;比如白先勇这两期,是不是该走出《红楼梦》,更多地观照白先生的创作;而对于寻访人沈星,有没有更好的呈现方式。“如果节目出来的效果不够好,我觉得团队都有责任,只骂沈星其实是委屈她了。”
《如是》的豆瓣评分
不过,赞美也好,批评也罢,对于一档新节目来说,有人关注就不是件坏事。再好的内容产品,也需要一段时间的打磨与调整。
对于部分用户吐槽的广告植入生硬,姚文坛坦言用户批评得对,这块的确做得不够好。如何将广告露出与镜头表达很好地融合,让观众看着舒服,是团队需要继续探索的。
两个人的“用心对话”
作为豆瓣内容团队的负责人,姚文坛总会被问及,现在大家都讲实用、实效,你为什么要做诗歌,要让白先生讲《红楼梦》?
这似乎是当代人的普遍焦虑,不论做什么总想追求一个结果。
《如是》白先勇篇
她直言:“我们不可能一席话解决你任何问题,不实际,但过程中产生的共鸣,或从中遇见的自己,会让你更好地去面对接下来的事。这种良好的精神状态、安静的心境,更重要。”
《如是》的灵感源自林谷芳2008年发表的作品《如实生活如是禅》。
禅者林谷芳与记者孙小宁的你问我答,即使过去多年,依旧让姚文坛印象深刻:“这种对话很吸引人,不求什么样的结果,只是生命的一种追问,但是你要如实地观照。”
于是,9年后,在豆瓣这个充满文青调调的平台,她开始和团队筹划节目《如是》。节目的slogan“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用心对话”也引自书中,只是多加了“用心”二字。
在嘉宾选择上,团队按豆瓣的整体调性,以书影音居多。音乐上有朴树、姚谦;文学上有白先勇、杨照;影视上有林奕华等等。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冯仑。
《如是》冯仑篇预告
团队成员推荐嘉宾人选时,说他是“企业家当中的思想家”。“企业家当中有些人是一心向着生命追溯,对生命有很多思考,冯仑就是之一。《如是》需要这样的人,代表不同的方向。”姚文坛对刺猬公社说。
为了找到能让嘉宾更舒适的对话环境,团队在每个地点的选择上都费尽心思。比如白先勇这期,出现了两个地点:
一是上海图书馆,白先勇在演讲台上细说《红楼梦》,对于这些年一直致力于做文化回归的白先生来说,这个场景很适合他,也是他所喜欢的;二是白公馆,白先勇与沈星面对面交谈着,这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回归,与其家族达到某种契合。
而采访姚谦时,团队把地点选在了798艺术区。除开音乐人的身份外,姚谦还是个书画爱好者。于是他的对话场景一个选在了某画廊,另一个则是在一家黑胶唱片店内。
姚谦录制《如是》花絮照
考虑到节目网播的用户体验,团队将一期节目时长控制在30分钟以内。对一档试图探寻内心的节目来说,半小时似乎难以达到深度。但在姚文坛看来,就谈话本身来说,如果能非常深入的表达,半个小时其实是差不多的。“因为人的表达,和经过剪辑后的呈现是两码事,剪辑后会更紧凑。”
目前,前两期《如是》的总播放量为305万。除豆瓣自有平台外,节目在爱奇艺、腾讯、优酷、土豆、芒果TV 、A站、B站、秒拍等均有播出,接下来其他视频渠道比如搜狐视频、乐视视频等也会陆续上线。
节目上线后,比较也随之而来。
由于节目形式与邀请嘉宾的类似,《十三邀》成了评论中提起最多次的节目。这档从许知远的偏见视角出发,观察、理解世界的访谈节目,在豆瓣的评分为8.2(836人评价)。
区别于《如是》正片+花絮的传播形式,《十三邀》除精剪版视频节目外,还将完整的采访素材都放在了网上供观众观看。但从现有评论来看,对于这样的节目形式,口碑两极分化。
对于同类节目之间的比较,姚文坛不太在意。她认为同样采访一个人,不同的节目的关注角度并不一样。
比如这两档节目都采访了白先勇,《十三邀》更注重在白先生的创作生涯,《如是》则从《红楼梦》突破,聊到情与爱。“我更在意的,一是我们自身的表达;第二是用户的反映。因为毕竟你不是关起门来做节目,这么多人在看,那他们的反馈是什么呢?”
UGC社区的内容变现之路
《如是》并不是豆瓣团队初涉内容领域的全新尝试。
不论是此前《周末去哪儿》、《作者谈作品》等一系列栏目的开设,还是豆瓣时间付费专栏的建立,持续打造优质、符合平台调性的内容,越来越成为豆瓣的发展重点。
不止豆瓣,以UGC起家的各大网络平台,如知乎、各大视频网站等,近两年都在做UPGC的事情。
“丰富内容”,是豆瓣在此发力的最大原因。社区成型后,用户粘性很高,下一步就是要有好内容留住用户。“有好的内容才会让更多人去看、去评,然后形成一个个小组、圈子去聊,用自己的日记去写等等。”
豆瓣时间与豆瓣栏目
而经过12年的发展,豆瓣用户早已不全是窝在自己世界的“文艺青年”。姚文坛将现在的用户定义为一种“大文艺”,以生活在一二线城市的白领为主,女性用户居多。他们对生活讲究,视野开阔,正处于人生中的上升阶段,对于内容、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有很强的欲望。
于是,豆瓣的内容团队需要不断尝试、探索。
最基本的是做出来的内容要像是豆瓣出品的东西,“至于怎么像,我觉得每个人心里会有那个感觉,我们自己的团队也会有”;而另一方面,不论是关于诗歌、文学、心理学的内容,还是影星回应麻辣点评的短视频节目《瓣嘴》等偏娱乐化的内容,形式、类型可以多样化,但总体方向依旧是在“遇见自己”。
与内容一起往前走的,还有豆瓣的商业变现。
这个曾经离商业很远的公司,也开始慢慢进行更多商业化的尝试。拿《如是》来说,节目筹划期就拿到了某汽车品牌的总冠名。但在目前阶段,是否盈利不会进入团队的任何评价指标,总冠名也是为了在某种程度上帮团队做一些更好的拍摄,解决一定的成本问题。
用户也并不排斥豆瓣上出现一些广告赞助。昨日,豆瓣出品的脱口秀《瓣嘴》在第二季末终于有了第一个赞助商,部分用户似乎比团队还激动。
部分用户对赞助的反应
而在付费上,姚文坛一直很坚持,这个方式不仅能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到好内容,也能让这些内容变得更有尊严。而在《瓣嘴》《如是》等视频节目上,有好的品牌商愿意进来团队是不排斥的,但前提是广告植入不影响节目本身。
其实,不论内容付费,还是视频节目的总冠名或广告植入,都将是很好的商业变现模式。而用户付费习惯的逐渐养成,也让豆瓣这类的社区在内容制作上有了更多可能。
正如姚文坛所说:“豆瓣上有一股很安静的力量,这种安静外人觉得是离商业的慢,其实它是内心的一种静。”但谁又能断定,这股子劲不会厚积薄发呢?
附《如是》花絮一则:喜欢cheesecake和Lasagne的朴师傅: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r0513gu9rib&width=500&height=375&auto=0
杨雨晨
关注综艺、音乐、影视领域
微信号:yangyuchen0327
添加时烦请注明姓名、机构、职务
完
内容产业报道第一媒体
微博 @刺猬公社
合作、转载事宜请联系微信号yunlugong
投稿邮箱ciweigongshe@126.com
网站www.ciweigongsh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