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媒体实习生 | 问答卢义杰

2016-03-27 刺猬公社
导读

2011年,卢义杰希望去特别报道部或者冰点周刊,想请人介绍,但认识记者建议他自己尝试,于是他给报社领导写了一封5000字的信,谈自己的实习经历、对中青报和新闻的认识。这封厚厚的长信打动了报社领导,最终如愿。如今,作为一名深度调查记者,卢义杰在刺猬公社新媒体训练营分享他的媒体实习经历,并附上他给实习生的12条“建议”。


刺猬公社原创出品,欢迎转载。

合作事宜请联系微信号:yunlugong


by 程洁 录音整理


卢义杰:2013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法学专业,在校期间曾任中国高校传媒联盟执行主席,2011年在《中国青年报》实习期间曾有13万字报道作品发表,2013年7月进入《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部,参与的报道有湖南江永官员子女“绕道”获编制调查、国务院扶贫办“三假”院士调查、原铁道部副总工程师张曙光参评院士调查等。



1.当你真正成为一名职业记者后,需要最快改变的是什么?


需要最快改变的是去掉学生气。现在说干部有三门干部家门、校门、机关门,我觉得现在有一些(包括我本人)三门记者“家门、校门、报社门”,这个三门不是说待的地点(除了少部分当过法官、公务员、教师、企业员工的记者,大部分记者都是这样的成长路径),而是指对社会、人际关系缺少深入接触。对于新记者来说,这是最大的硬伤,需要用很多的时间去弥补,用阅历去积淀。


学生气体现在很多方面,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你想去采访一个县委书记,引荐的人会觉得你就是个娃娃,什么也不懂;你去见一个举报人,可能他看你的打扮、言谈就不信任你,开口就问你入行几年了;你去做一个选题,你不知道很多专有名词,会问很多幼稚的问题;最关键的,你不知道社会运行的规律,做一个选题的时候不知道应该找谁,不知道哪些人、哪些部门是掌握资源和信息的人、部门。总之,学生气在学校是好事儿,显得淳朴,但在兵荒马乱的新闻场,这很多时候是缺陷。


怎么办?有些东西是可以改变的。比如,你的知识结构,通过看几本书或者选题前的突击就可以搞定;有些东西是没那么容易改变的,比如与人打交道的方式,但这也可以做功课做准备,比如穿一些职业范儿的衣服,事先了解这个人的经历,如果你实在不擅长应付某些场合的对话,你大不了准备几套说辞,每次都用这个,但也可以在那个时候顶上用场。


实在实在不行,你也得明白你的弱点在哪里,然后想着怎么巧妙地掩饰过去,作为你的优势。比如你发挥还有学生的特点,接近年轻人,或者在调查中降低别人对你的警惕程度。


 2.据悉,您做实习生时曾有13万字作品见报,请谈谈你做实习生时的经历?


只要指导老师有任务,我不管什么事情都会丢下,如果是我在聚餐,要我采访,我就马上去安静的地方打电话采访,然后回来他们在吃饭而我在饭桌上写稿子,然后回去的车上也继续写稿子。没有周末,没有自我,只有工作,可以一天不出门,一天不吃饭,有一次在郊区采访到晚上快十点,打黑车回来,司机也不知道路怎么走,我甚至打算就睡在路边算了。和女生出去玩,也会带着电脑,一有工作就把姑娘丢在一边写稿,完全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嗯。。当然,这是很不好的,不应该这样)只要有截稿日期、交稿日期,那就是最大的,所以事情都要给它让步。




3.现今很多毕业生由于传统媒体的待遇问题选择其他职业导致大量人才流失,您如何看待现在的年轻的深度报道记者?


两会的新闻发言人已经说了,不存在离职潮,是人力在各行业之间的充分涌流,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偷笑。。)


现在年轻的深度报道记者不容易啊,一个月在一半以上的时间出差,没时间陪家里人,非常辛苦,不知道可以坚持多少年。但是年轻,也就意味着没什么经验,在国外,深度报道听说是由老记者来做的,电影《聚焦》里的记者们也不是毕业生,都是在某些方面有特长的、有几年经验的记者。(《聚焦》里还有个人物设定是开了好几年出租的记者,可能这样的经历,会有更多的生活体悟吧?)


但也没办法,因为我们这的薪酬体系就这样,加上个人兴趣、职业规划,干了几年了,很多转成了编辑或管理。所以才会出现这么多年轻的深度记者。去采访马航事件的时候,国外的记者很多都是看上去四十岁以上的,但我们的很多记者看上去都是毕业没几年的学生。不过,优秀的年轻深度报道记者也是很多的。


4.如何获得一份好的实习机会呢?


简历,最重要的就是有针对性。给媒体投简历的针对性主要是社会媒体实践经历,校园媒体只做参考,社会媒体中又要注明你是在那干什么工作的。


二是技术基础,主要是文字基础和沟通基础,文字基础可以通过你获得了什么文字类奖项来体现,当然最重要的是代表作。


如果没有社会媒体的实践经历怎么办?那就得用你的技术基础来弥补。


代表作,并不是说你要在哪个级别/类型的媒体发表某种稿子,而是:你的稿子,符合你所投媒体的定位、风格,比如你投深度调查部,那么你的代表作应该是调查性报道或解释性报道,发表的媒体是什么无所谓,哪怕只是在校报发表或者没有发表,但是能体现你对所投媒体常操作题材的把握、处理,或者你的潜力,那就可以。如果没有代表作,那么,有点捉急哦。


怎么得到高质量的实习?应该注意收集信息。信息哪里来,要关注三个高质量的公号:刺猬公社、刺猬公社、刺猬公社。


【其实,找实习,诚意、运气、水平,这三个非常重要。】


诚意:举个我的经验。2011年,我希望去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或者特别报道部实习,想请人介绍,但认识的中青报记者让我自己尝试。我只好给中青报的领导写了一封5000字的信,介绍自己的经历、对中青报和新闻的认识。当时在台湾交换,台湾没有卖大陆的A4稿纸,就用了大开的纸,手写,看上去非常厚。再打印出简历、代表报道,快递到北京。可能是因为信太厚了,打动了看信的老师(之前完全不认识),她帮忙把信交给了领导,领导把信给了特别报道部。最后获得了实习机会。


运气:还是我的经验。2010年,大一暑假,我希望能在上学所在地的福建福州找一个实习,就不断地百度搜索“媒体实习招聘”,不知不觉搜到法制日报福建记者站招聘实习生的信息,就投了简历和主要报道。没想到,过了半小时,对方打电话过来,问我为啥投简历,我说你们不是招聘实习生吗,他说你看到的肯定是两年前的招聘,我说哦不好意思,他说既然投了,要不来试试。依旧是运气。至于水平,刚才已经说过了。



5.在您实习期内,刚开始做什么?


我的第一次实习是大一,老师给我的第一课是去街上看警察执法,然后告诉我警察执法有哪些违法之处,告诉我,书本里说的警察总是正面的,但现实不完全是这样。然后告诉我要看很多书,推荐了南方周末的后台,等等。那次实习是在法制日报福建记者站,主要做的是调查报道,刚开始就去跟着老师暗访,在老师的指导下告诉我要怎么做,包括怎么说话,怎么设问,怎么穿着。


接触的第一篇稿子,具体什么题目不记得了,大概是一个矿产泄露了吧,当时闹得很大,第一次操作选题,我并没有实质性的采访,而是搜集资料,输入这个矿产的名字,从百度第一页开始翻翻到很后面,把他的所有新闻都检索出来,然后按时间顺序排列好,供老师分析其中的演变。不记得有什么困难,只记得当时我不会用word目录功能,老师说,不会,自己百度。这让我知道不要找别人要答案。

 

6.作为一个调查记者,您选择选题时有什么标准?请问您是如何确定深度报道选题?新闻来源是?您是如何看待现在所说的伪深度? 


伪深度,太多了,我觉得我以前的不少稿子都是伪深度,因为我有时候本身就对一个选题没什么想法,只好从不同的侧面堆积一些材料、证据和逻辑,归功到底是自己的思想不够,对社会和这个话题的认识不够。所以现在的伪深度也是这么来的。深度不在于字数,而在于你的逻辑和思考。

  

7.实习对于新闻专业学生来说重不重要/怎样才能知道自己适合在哪一类型的媒体?


实习重要。实习需要积累的是经验、新闻思维,最重要的、最可以量化的,是作品。找工作看的就是你的实习经历和作品。


怎样才能知道自己适合哪类媒体,这要问你自己了,你在哪里待着,觉得自己舒服,得心应手、擅长、开心,可以作为你的兴趣并且你的饭碗,就是它了。


附:卢义杰给实习生的十二条“建议”


实习初期必须先做好的12件事情


这也是做新闻应该具备的细节、礼节和态度。最近,在接触新来的实习生之前,我会把这些话告诉他们,并承诺我会在交往的过程中做到以下几点。

如果你注意这些,你也会成为一个有同理心的人,并体现出你的专业和职业精神。

 

【邮件:取消邮件的自动回复】


1、自动回复通常没有意义。正常情况下,邮件必然都会收到的;

2、不符合事实。自动告诉对方收到了邮件,事实上,你可能根本没有收到;

3、自动回复会造成对方邮箱里堆积邮件太多,给他们带来困扰;

4、大部分同学的自动回复措辞不够得体,没有什么有效信息,显得学生气过重而不够专业;

5、大部分职业记者通常不设置自动回复。

 

【邮件:修改发件人的昵称】


1、邮件发件人的昵称,建议改成本人真实姓名,或真实姓名+英文名,或单位+名字;
2、切记千万不要用一堆特殊字符、繁体字等网络昵称,因为你面对的可能是学者、官员或者求助于你的人。在采访中,大部分情况下,使用不严肃的发件人名称会削弱别人对你的信任。

【微信:工作中尽量不要使用微信语音】


1、同样一个意思,对方看文字可能只要5秒,但是听微信语音可能需要30秒,这会给对方带来很大的沟通成本;
2、尤其是对于你的编辑、记者伙伴来说,当他们询问你事情的时候,可能正在采访、改急稿或者排版,更是没有太多时间听语音;
3、太多使用微信语音,可能给某些采访对象造成你只图自己方便的印象;
4、以下三种情况可以使用微信语音:a、情况万分紧急,比如你的现场采访遭遇了强行阻碍,需要和后方保持联系;b、你的采访对象误会了你,需要用语音这种生动的方式进行解释(对本部门员工解释事情的时候不需要);c、面对你的朋友或其他社交场合;
5、顺带加一点:不要发“ ”这样的表情。在许多人看来,它的意思和“呵呵”一样,会显得此人高冷、无趣、不想与对方谈话。除非,你确定对方明白你是在调侃。

 

【微信:不要只在微信中贴文件】


1、除非你确定对方正在使用网页版微信,否则不要只在微信中发送文件给对方;
2、这是因为:对方如果只是正在使用手机,那么,如何把手机下载的文件传输到电脑继续编辑,又成了一道程序、问题,增加对方负担;
3、最好的做法是:将文件作为附件发送到对方邮件里;如果观察到对方邮箱与手机没有绑定,方便起见,可同时抄送微信文件一份;
4、任何邮件发送完毕,请记得给对方一个微信信息,因为对方不一定都有开通邮件提醒,即使开通了也可能没及时看到。

【设备:尽量有一台能通话录音的智能手机】


1、Iphone手机除了越狱或者山寨版,否则是不能够通话录音的;抛开学院派的讨论,记者采访进行通话录音非常必要;
2、将Iphone开免提,然后用录音笔进行录音,这是一个弥补的方法;
3、但上一个方法不是最好的,因为在操作调查性报道的同时,你随时可能接到重要电话(包括且不仅限于:对你的威胁,临时改变此前证言,临时提供重大线索,突然有深喉出现爆料等等),而这时你必然来不及开录音笔;
4、建议有一台具备通话录音功能的安卓手机;如果你不怕iphone变得不好用,可以上网检索越狱教程,然后使用audi
o recorder软件(提示:越狱将给手机带来很大的风险);
5、对于非北京读书的实习生来说,购买一张归属地为北京的手机卡,非常必要,某种程度上是“采访身份”的象征。

 

【电话:不要自称是中青报记者】


1、你不是中青报记者,你只是中青报的实习生,所以,说自己是中青报记者是说谎行为,这是严厉禁止的;
2、考虑到自称实习生会削弱信任感,所以,你在亮身份地打电话或其他采访的时候,可以模糊地说:“我是中国青年报的某某某”,只需说“的”,不需说“的记者”或“的实习生”;
3、如果对方察觉到说法模糊并追问你是不是记者的时候,你应该如实说明自己是实习生,最底线最底线,你可以自称“实习记者”,“实习”无论如何二字不能丢;
4、接上,如实说明之余,你可告诉他:我只是代表,有正式记者在统筹这个选题,发稿也需要经过正式编辑许可。

【录音:请逐字整理,不要为对方归纳意思】


1、整理录音请一个字一个字地进行,务必保证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是原话;
2、这是因为:a、人的任何判断都基于经验,由于暂时经验不足,很可能会漏掉对于报道来说重要的信息;b、漏掉信息不是最不可怕的,最可怕的是,由于暂时经验不足,你的推理可能与对方的原意不符合。类似现场在此前实习生中发生过很多次了。
3、如果整理完毕后,是要发送给记者、编辑,那么,请记得本提示的第四条。
4、接上,追加一点:除了发送附件,也请在邮件正文里直接贴出录音整理的内容,便于收件人不必下载就可以阅读;
5、如果整理完毕后,需要你撰写稿件,那么,请切记:a、所有直接引语都必须是原话,不能增减,如果你觉得有语法错误等等,可标注,让记者来增减;b、所有间接引语或者事实转述,都必须在录音整理中有依据,每一句话都要有出处。从以往实习情况看,做到这一点不容易。

 

【任务:不要同时领太多的选题】


1、主动领选题,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接受选题一定要量力而行;
2、正常情况下,一个人的精力只允许同时操作一个选题,最多两个;
3、如果手上有两个以上选题,请务必思考:当正操作A记者的A选题的时候,B记者找你领取B选题的素材,是否可以及时给出?如果不能,是否会给B选题的进展带来影响?
4、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不太如意的事实:多领选题能给自己多锻炼,但选题积压着,必然既把自己的效率弄低了,也可能给记者、编辑带来困扰;
5、实习生应该学会拒绝,尽管这可能不好说出口;
6、当然,这也提醒记者、编辑:布置选题之前,一定要考虑到实习生的工作量、兴趣和接受程度;
7、如果你面临就业、学校考试等问题,千万记得:以自己的事情为先,你毕竟首先是学生,然后才是实习生。

【视野:多关注市场化媒体的深度选题】


1、深度调查部的报道方向是深度报道,包括调查性报道、研究性报道,以及少量特稿;
2、如今,在深度报道领域,占据读者好评的报道大部分来自市场化媒体;
3、请关注这些媒体的选题:《新京报》的深度报道部(调查报道+人物报道),《南方周末》,《财新》,《财经》,《人物》杂志;
4、请关注这些书籍:新京报十周年出品的《突破》;南方周末出品的系列记者手记《后台》;法律教材《法理学》(张文显编著)。

 

【态度:不要夸奖、迎合实习老师,要多提不同意见】


1、在这里实习,不需要学习如何端茶倒水、察言观色、为人处世、等级意识,报社和机关是不一样的;可以纯粹一点,你是来学业务的;

2、不管你就读于名校或非名校、新闻或非新闻专业,在这里,唯一能立足的就是稿子,好实习生永远要拿稿子来说话;找工作也永远要拿好稿子来说话;
3、不必频繁地对实习老师说“谢谢”、“学习了”、“太牛了”,虽然我知道这是一种礼貌;
4、非常期待你能在采访前后提出不同的方案或者缺陷所在,能提不同意见的实习生是最宝贵的,不要只说“好”;
5、尽管非常期待你学会拒绝,但有时候,为了完成编辑布置的某些机械、重复的任务,可能不得不麻烦你帮忙,还希望你可以帮助;但请相信我,不会只与你合作那些机械、重复的报道,每个人都是从实习生走过来的,明白实习生需要怎样的成长;
6、我的实习老师告诉我:提问前应该先思考一下可以有什么解决方案,不然他就会反问我:“你觉得呢?”
7、我坚信,部门每位员工都不会出现如下文章中的慢待实习生的情况,尤其不会出现倒数第二段的情况。但我认为,仍然有必要读一读这篇文章:《没人有义务手把手教你》:
http://zqb.cyol.com/html/2012-11/13/nw.D110000zgqnb_20121113_4-11.htm


【淡定:坚信自己工作的价值,但请别自恋】


1、应该告诉自己:你的每一篇报道都是有价值的,都有可能促进社会问题的认识、解决;
2、我们的报道会被上百家网站转载,也可能上门户网站首页,但请别自恋,对于中青报来说,这是正常的;你应该多发现稿件的不足;

3
、报道刊发后,你的举报人、受访者可能会无限地夸奖你,这些话听听就好了,不全是真的;他们说这些只是因为你的报道能帮他解决问题,或者纯属客套话;

 

【技能:好记者应该是半个流氓】


1、来媒体实习,你就不是学生了,请把自己当做正式记者;
2、由于做调查性报道,有时需要你一起暗访,有时你做的事情看上去不那么“合法”,这时候也还请“流氓”点;我的实习老师告诉我,好记者应该是半个流氓;
3、你不应该是整个“流氓”,只应该是“半个”;面对有可能长期请教社会问题的学者等采访对象,不妨在见报后短信报告,并负责邮寄样报,这会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4、拿到手的东西才是真的,不要轻信采访对象的许诺,但不要对他表现出这种谨慎;
5、你可以试着认识更多其他媒体的同行,体制内媒体的,市场化媒体的,行业媒体的,也包括其他媒体的实习生;直到有一天你发现,某个媒体刊发了某篇报道,你居然可以轻易地联系上作者;
6、这些同行会出现在各种微信群里;但是,请记住:他们是鱼龙混杂的,有好记者,也有坏记者,注意坚持自己。


我认为,最好的沟通技巧,就是抱着“拜师学艺”的心态,(当然,我会把我的实习生认为是我的同事)多执行,减少沟通成本,一切以结果为导向,不考虑过程(当然,如果结果不好,我会以过程安慰实习生,但是实习生本人应该知道一切要以结果为导向)。


结语:

 

1、作为实习生,请保持新闻理想;


2、但又要记住:新闻理想像内裤,需要有,但不必逢人就展示给别人看;


3、来实习,不是为了践行新闻理想的,而是来学习职业标准的;


4、对于实习生来说,职业标准、职业技能比新闻理想更重要。






刺猬公社

传媒观察原创平台

只做原创·自由分享


微信:ciweigongshe

新浪微博:@刺猬公社

今日头条:刺猬公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