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后校长该如何应对?这场“峨眉论剑”给出答案

川教之声 泸州教育发布 2020-11-17


7月29日—31日,由中国教育报主办,四川嘉祥教育集团、四川省优质教育促进会、中国教育报校长周刊、中国教育报刊社培训中心、中教之声文化传媒(北京)有限责任公司承办的“奔向2035,实现学校教育现代化”——2019中国教育报校长大会在四川乐山市举行。全国30多个省份的相关机构和学校的近千名教育名家和名校长,在三天内密集进行了9大板块166场次的学习和研讨,汇聚出丰富的成果。

2019中国教育报校长大会开幕


“蜀之人,无闻则已,闻则杰出”,四川自古崇文重教,名流辈出。这样的传统肇起于2000多年前:蜀守文翁起“石室精舍”于市中,开地方政府兴办“官学”之先河,蜀学之盛“比于齐鲁”。而文翁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校长。


2000年后,来自全国各地的1000余位校长、专家学者,来到文翁兴学的故地,参加2019年中国教育报校长大会,纵论教育现代化,对推进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1

向着“深水区”全力挺进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他的专著《大教学论》,系统阐述了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从此,西方教育跨入了现代教育时代。直到清光绪二十四年,即1898年,清政府在风雨飘摇中举办“京师大学堂”,中国教育才开启了班级授课制度。这迟到的300年,正是中国走向落后挨打的300年,教训惨痛。

名家面对面周满生报告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改革发展,奋起直追,我们又站在了时代的最前沿——


回望历史:1912年,蔡元培在《对新教育之意见》中提出“五育并举”的概念;1999年,我国开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入素质教育时代;今天我们又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世界其他发达国家一道,走出“范式教育”,走上教育现代化之路。


环顾世界:互联网发展突飞猛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接踵而来,带来一个根本性问题:知识大爆炸,老师教不完,学生学完很快又过时,人类再一次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今日之中国,举办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今日之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时代的命题亟待回答:在教育中,如何从关注知识,转变到更加关注“人”的基本价值?作为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如何实现“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如何落实立德树人,彰显“人”的精气神?


当前,我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好啃的骨头已经啃完,剩下的多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性工程。这对校长的治校理念、策略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坐而论道道愈明。关于“道”这一层面的学习和讨论,是本届校长大会一个重头项目,通过“名家面对面”、“教育强国论坛”等环节,理清教育发展脉络,分析教育发展热难点问题,展望新时代教育发展路向。


正如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杨志成所说:“作为校长,要有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阔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如此,才有能力、有底气向改革的“深水区”挺进。


2

学校是主体,校长是“灵魂”


“如果学校卫生间的门坏了,作为校长应该怎么办?”在本届校长大会的“名校半小时”环节,北京育英学校校长于会祥提出的这个问题引发了不少校长深思和讨论。

于会祥讲述“德育门”的故事


育英学校的做法让人出乎意料:2012年,学校新换了一批门,可换门后的第二天,一扇卫生间的门就被敲了11个坑。总务主任找到校长,提出再次换门,却被校长拒绝了。后来,校长在坑的旁边贴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门的脸面,你的尊严”。7年过去了,门上的坑还是只有11个。为此,育英学校取消了德育处。


在于会祥看来,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但这个“德”字,对天真烂漫、懵懵懂懂的少年而言,不能轻易用成年人的理解去评判、说教,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应该成为育人的资源。在这样的理念下,学校拆掉了绿化带,把花园和树林开放为学生玩耍和交往的空间。学校的校风原来是“团结、勤奋、严谨、求实”,近年也变成了“静静挂在枝头的桃子”,因为学校里的桃子没有成熟时,不会有一个学生摘。这样的校风是从学生内在生发而出的,质朴实在,是区别于其他学校的重要标志。


无独有偶,在四川广元市的大山深处,也有以范家小学为代表的一大批农村学校在进行着“回归本真”的教育改革实践。这些学校不再盲目地追求学生考试的分数,花更多的时间教学生认识自然和社会,让学生学会劳动、热爱生活。他们的办学理念变成了“会过日子比考上大学更有意义”。


本届校长大会通过“名校半小时”、“实践案例展示与讲解”等环节,让不同地域、不同类别的学校同台交流、碰撞,从一个个故事、案例、细节中反映基层改革探索的生动实践。不少参会者已经在倾听中总结经验:学校的任何一项改革,一定是自下而上,由内生发;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改革的难点在校长……

校长们沉醉在“名校半小时”案例中


这样的总结与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题研究部主任王建的观点不谋而合:教育改革是非线性系统,没有人能计算出这个过程,所有的相关因素、影响都具有许多不确定性,改革应该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基层、地区、学校才是推动学校变革的真正动力,从学校的发展角度来说,就是“静悄悄的革命”。


“学校能不能办好,不是钱多钱少决定的,关键看学校有没有好的书记、校长。”在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张澜涛看来,一个好校长能带出一批好老师,培养出一批好学生。


“曾经有校长来问我学校的人事怎么调整,我说你来问我我很高兴,但是我不参与,这是校长的权力。”四川嘉祥教育集团董事长向克坚认为,无论教育怎么现代化,都应该以人为本,以教育者为本,以被教育者为本,而不是“以高高在上的管理为本”。所以嘉祥集团的管理始终坚守一条“铁律”:尊重校长,尊重教育者,尊重被教育者,决不干涉、不影响学校的具体事务。

3

开放的四川教育

 有人问:“全国校长大会为什么放在西部内陆的四川举办?”有人答:“近年来,四川推动“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正在形成立体全面开放新格局。克服“盆地意识”始终是挂在四川教育人心头的箴言警句。

名校长探讨教育本质


东临巫山,西抵横断山,北连秦岭大巴山,南界乌蒙山,四川盆地被大山团团围住,“蜀道难于上青天”是自古以来人们对于四川的刻板印象。也许是“湖广填川”及历代移民所带来的风气,四川从不封闭、不排外,大山大河关不住由内而外的开放姿态。


去年,“一块改变命运的屏幕”火了,通过信息化手段,全国数十万学生使用上了成都优质学校的优质资源。成都七中校长易国栋在“名校半小时”的演讲中说,正因为有那么多学生,成都七中丝毫也不敢懈怠,同时也不断推动着七中的课堂革命,从应试痕迹很重的课堂、“满堂灌”的课堂,到“学、讲、思、究、练、评”的课堂,从以教为中心、考试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素养为中心、能力为中心。“成都七中要成为高山,但绝不是盆地里的高山!”


“达则兼济天下”,开放中的四川教育,有着这样深入骨髓的“精神特质”。


“办百年名校,不从办教育中拿一分钱,坚持社会性和公益性”是四川嘉祥教育集团办学的“三个坚持”,2009年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捐资助学超过亿元。


在四川,“胸怀天下”的不只有城市名校。2014年,四川广元利州区14所农村小规模学校,因为缺少艺术学科教师,自发组建了“广元市利州区微型学校发展联盟”,发展了第一支中国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网络教师队伍,在累积了经验和资源之后,微型学校发展联盟的“红利”已经通过网络辐射到全国18个省270多所学校4万多名学生。


包容与开放让四川教育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也让四川教育能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中,找准新时代的新坐标,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文  |   鲁磊 钟兴茂 《四川教育》记者 唐虹图  |  钟兴茂

喜欢这篇文章的人也喜欢 · · · · · ·

▶ 今晚20:00截止,本二批录取未完成计划院校第二次征集志愿

重磅!我省2019年普通艺体专科批调档线出炉!

我省2019年艺术体育类专科批开始录取

来源:川教之声转载请注明来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编:张婷婷

编辑:波戈


目前160000+人已关注并见证泸州教育体育事业成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