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HOW虚·构 | 错视艺术的幻景原理

令人眩晕的螺旋楼梯,亦真亦假的镜中世界,以及让人“惊险”悬挂的建筑立面...这些通常只在电影中出现的“反自然”场景,都在昊美术馆当前展览“虚.构”中发生着。


此次展览呈现了阿根廷艺术家莱安德罗·埃利希 Leandro Erlich(雷安)30多件代表作品,涵盖大型互动装置、影像装置、摄影等创作形式。当一个个挑战物理规律、击碎认知体系的“幻象”真的出现在眼前时,我们不禁怀疑,是否身处梦境?


HOW特邀影评人董铭和艺评人刘旭俊进行对谈,结合电影与文学作品中的拍摄技巧和视觉布局方式运用,深入探讨雷安“虚.构”世界中错视艺术的幻景原理。



对谈嘉宾

董铭 (Luc)

著名影评人、上海国际电影节选片人


旅居法国多年,担任媒体驻外记者,采访过戛纳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法国大选等重大活动;长期为《北京青年报》、《环球银幕》和Nowness等传统及新媒体撰稿;参与编写《电影+》系列书籍。

刘旭俊

《典藏·今艺术》主编/诗人/专栏作家


现于同济大学哲学系攻读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文化与当代艺术批评写作。著有诗集《往世书》(刘化童),合著《文化批评:文化哲学的理论与实践》,参与编写多卷本文化年鉴《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

对谈现场图

以下对谈:董铭 = Luc      刘旭俊 = 刘



 镜子——造象与假象 


Luc在雷安的作品中,镜子占了很大的比重。镜子在装置艺术的使用,其实在生活和电影的影像中有相似之处,亦有些不同之处。在电影拍摄过程当中,导演在镜子当中花了很多心思,比如镜面的反射,我们会在里面产生质疑与错觉。电影中镜子的运用不仅是反映人在照镜子,更反映了角色本人有不同的身份,以及拍摄、观察者看到它会产生的联想。

 


刘:其实多重镜面中所产生的镜像还隐喻了人格分裂,反映的是空间分裂和分裂的复制。比如作品《试衣间》,两面镜子的对立产生了在同一个轴线上面出现了无数个自我分裂的景象。镜子有折叠空间的功能,并且可以改变空间感,但不能改变空间。


左:《试衣间》

右:《建筑—上海钟楼(悬浮时间)》


刘:很多悬疑片在表现梦境的时候,会让整个空间在多重的梦境中无限重叠。另外一个镜像的运用在于维度的变化, 比如作品《建筑——上海钟楼(悬浮时间)》,利用水平垂直的原理,把原本90°垂直的实物横过来达到水平维度,给人造成错觉。再比如作品《楼梯》也是维度的变换,平时垂直的楼梯中间有一个下楼梯的螺旋下去,把它横过来也是镜子的90°折角的原理。

 


Luc:镜子的原理在早期电影特效中也有运用。在没有CG、绿幕特效的默片时代,拍一些高楼的危险场景,其实都是利用借位拍摄的,镜子帮助完成了那时科技数码不可能完成的东西。比如拍高楼悬挂的镜头,为了表现楼很高,都是用摄影机横着从幕布远景拍过去所产生的效果。

 


刘:那个时候的特效是属于物理性特效。用现代的技术和现代审美的方式去复现当年物理性特效的布景,这种布景性也是雷安作品和观众产生互动的方式。讲到布景还想到作品《六个循环》,其实六个滚筒洗衣机里面放了六个不同的视频而并不是真正的洗衣机。我们所看到的只是滚筒洗衣机的形状,却第一反应里面应该有东西,但其实是假象。这也是电影里面布置的方式之一。   

左:电影《女理发师》剧照

右:《美发沙龙》,昊美术馆


Luc:在雷安作品《美发沙龙》中理发店的场景,会让在里面的人产生错觉:这个镜子到底照的真实不真实?这样的错觉在我们中国的电影——王丹凤的代表作《女理发师》里面就有所反映,其中有一个非常巧妙关于镜子的镜头,不是我们平时在理发店看到的镜面角度,而是从镜子后面看理发的人,同时也可以看到理发师傅。整个景别都是黑色的,只有一个镜框里是理发的人和理发师。这是很奇妙的一种关系,在不存在的一个世界里面窥探。



刘:我们说镜子挡住触觉,人不能过去,但是视觉可以“过去”,通过镜子窥视的心理感,以及被窥视环境的描述很细腻,尤其体现在电影镜头里面。



 猫眼与监控摄像头——窥探 


刘:当狭小的空间里有一个小小的洞,会产生一种窥视和穿越的感觉。比如作品《邻居》,人们通过猫眼来观察外界,给人造成一种外面是公共危险的空间而里面是私人安全的空间的内外之别,猫眼看到的东西有点像我们万花筒的方式,不是猫眼后面有什么,猫眼的这个元素也是有恐怖的窥视效果。


《房间(监视 II)》,昊美术馆,2018


Luc:还有一件有意思的作品《房间(监视 II)》,讽刺了现在城市里面的监控摄像头已经是遍布各地了,对所有的东西都会监控。这个作品在视觉性上面不是特别的突出,但是有惊喜。他所有的镜头都是对着同一个房间,只不过监视器的机位角度有些许不同。在被监视的房间里,被监视人可能会觉得总有一个死角可以躲过摄像头,而监视者又觉得所有都了如指掌。



 玻璃——幻景 


《教室》,昊美术馆,2018


刘:作品《教室》也制造一个幻景,利用玻璃的控制性、折射率和反射作用,使站在光源下的人呈现在玻璃上是朦胧、模糊的感觉,像幽灵般造成幻影。雷安用镜子、玻璃、反射、折射、角度、折射率、光线、透视来呈现幻景和幻景下的错视感。你坐在凳子上的时候会觉得自己一部分灵魂到对面的空房间里去了,但是自己的肉体还在这边。



Luc:其实在雷安的整个“虚·构”世界里,人们看到很多道具与装置,很多时候会看到自己在道具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你可以说你自己是融入了这个道具,也可以说你是表演者,即可以说你在别人眼里是一个演员,也可以是窥视别人的人。



 现实与空间  


刘:雷安是阿根廷人,也受整个南美文学里充斥着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比如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的一篇短篇小说里描述了一位国王为了炫耀自己的花园,在花园里弄满镜子,有点模仿中国的苏州园林一步一景,四周以各种奇奇怪怪的角度围好的玻璃镜子把环境显示出来。并且,建筑师背景的雷安有着极强的造景能力,将所有因素汇在一起造出布景很强大的幻景并不令人意外。


《迷失花园》,昊美术馆,2018


Luc:在希区柯克的《迷魂记》里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楼梯晕眩场景,侦探到了中塔的楼上往下看,整个人都被吸进去了一般,其实是用了推拉变焦镜头,是一个特效镜头。它的景深会突然增大,有把人吸进去的感觉。这种特效其实在四五十年代就发明了,《迷魂记》里面用了两次变焦镜头,视线变形,给人产生剧变的感觉。


上:电影《迷魂记》,楼梯井

下:《楼梯》,昊美术馆,2018


刘:其中还有一个特别经典的镜头,讲述男主角窥探、跟踪女主角的场景,通过镜子的反射使得人们可以在一个场景里面同时看到偷窥者和被偷窥的人。同时运用镜子和摄影机摇移技术通过反射增加镜头语言的丰富性,让人们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变化和可能性,包括对人物自身身份的挖掘、对他要偷窥的或者是他要采取观察的人,这是一种互相替换的感觉。


电影《变脸》


Luc:电影有时候会把镜子击碎,来表达人物从反射的纠结、魔症、梦境里面解脱出来。我觉得最有名的击碎是吴宇森导演的《变脸》,最后一个场景是双枪对射的时候发现其实有面镜子。男主角尼古拉斯·凯奇看到镜子里面应该是自己的脸但却出现了敌人的脸时,便巧妙地把整个心理暗示出来,即便身份和面容与其不相符,但通过镜子把这个不对称性负负得正了。


刘:我觉得有很多作品与作品之间的关系是通过辅助作用的光而连接的。除了触觉,人还可以通过视觉来感知空间,而视觉就是一个光的问题,一个房间如果暗一点或者是亮一点人们感觉到的空间感是不一样的。



本文内容

根据“迷魂记——埃利希错视艺术的幻景原理”

讲座记录删节整理而成

扫下图二维码回看当天现场精彩




相关展览

莱安德罗 · 埃利希个展「虚.构」

展出时间:2018.6.1-10.15

周二至周五 13:00-22:00 

周六、周日 10:00-22:00


您可点击“阅读原文”,直接购票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