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新展 | “喧哗”参展艺术家——萧昱
新展预告
展期:2018.11.07 - 2019.02.17
艺术家:曹斐 Cao Fei、何子彦 Ho Tzu Nyen、陆垒 Lu Lei、彭弘智 Peng Hung-Chih、唐·吉安 Tiong Ang、菲奥纳·谭 Fiona Tan、杨嘉辉 SamsonYoung、阳江组合 Yangjiang Group、萧昱 Xiao Yu、王庆松 Wang Qingsong
展览更多详情请点击
展览早鸟票购买请点击
展览开幕之前,HOW将为大家逐一介绍参展艺术家及其代表作品。
萧昱
Xiao Yu
1965年生于内蒙古,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院壁画系,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当代艺术创作,现工作生活在北京。于2000年摘获第二届中国当代艺术大奖(CCAA),2017年获中国艺术权力榜年度艺术家大奖。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观念艺术家之一,萧昱的作品涉及当代社会生存处境等人文主义议题,以丰富的视觉表现形式探索艺术语言的表达潜力。2001年,以极具争议的作品参加了由瑞士著名策展人赫拉德·泽曼策划的第49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人类的剧场”,此后先后受邀参展伊斯坦布尔双年展、法国里昂双年展,上海双年展,广东三年展和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三年展场外项目等国际展览。作品展出于法国蓬皮杜文化中心、荷兰格罗宁根美术馆、奥地利格拉兹艺术宫、福冈亚洲美术馆、韩国汉城美术馆、瑞士伯尔尼美术馆、瑞士巴塞尔丁格力美术馆、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画廊、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等知名艺术场馆。
艺术不能解决它之外的任何问题,艺术更像躯体上的红疹。人类情感的表性发作会促使人思考,但不会致命。
—— 萧昱
”主要个展
Main Solo Exhibitions
易位 Translocation
2017 / 2018
展览延续了萧昱自2010年以来的创作转变,从纯智性的思辨回归更为直觉的、身体性的审美体验。后者不仅是贯穿萧昱近三十年创作的隐含线索,也泄露了艺术家真正的创作企图:为当代艺术形式寻找某种超越了特定文化语境的新词汇表。
《易位》,2017
在前作《地》(2014年,北京 / 2017年,伊斯坦布尔)中,艺术家选取了“耕作”这一人类文明最基本的劳动生产活动作为对象,使作品展现出不受地域文化差异限制的可贵的开放性。而作为艺术家近年主要创作材料的“竹”则无疑是一个更具野心的选择:这种有着强烈东方美学气质的植物早已固化为东亚文明的精神象征,而如何将其从特定的文化意涵中解放出来,在当代赋予其全新的观看方式,则成为了艺术家工作的首要目标。
以展厅入口处高悬的竹器作为开端,观众被邀请进入一个意义重置的现场。这些原本如君子般挺拔俊秀的植物在过去的数年间反复地被切割、扭曲、翻转,继而以陌生的形态重新亮相,将人们对“竹”这一文化符号既有的视觉想象进行覆盖和替换。
《易位》,2018
而在2018年的新作中,艺术家以更为纯粹的视觉实验开启了第二次的重置:通过将材料全部置换为铸铜,艺术家甚至将竹子的物理存在也从作品中剔除出去,并将竹的视觉形态以更为精准的方式予以呈现。某种意味上,“被剖开的竹”这一视觉形象即是艺术家自身的投射——在这里,“竹”的象征意义并非是彻底消失了,但它已不再是文学的、道德的,而更多地显现为感官的、体验的。前者强调共识,后者则赋权予个体。对创作者和观看者而言,竹子自身正是其意义所在,而过多的文化叙事只会对真正的交流形成干扰与阻碍。最终,观者依靠身体与本能,即足够发现作品略带陌生感的形态背后永恒且更为本质的美学愉悦,从而抵达一个超越了政治、地域、代际差异等多重壁垒的新当代精神的乌托邦。
水泥楼板 Cement Floor
2016
《水泥楼板》,2016
由竹子组成的矩阵稳稳托起一块硕大而沉重的浇铸水泥立方体。两种特性相互对立的材料以异于常识的关系共处,这种颇为生硬的衔接似乎正暗喻了快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现状。而竹子在这里展现出了两种身份:作为符号的“竹”自古承载着文化趣味与美学意涵;而作为生命体的竹子则以其青绿色的躯体在重压之下展现出生动而具体的韧性与力量感。这一虚一实的两种形象在厚重水泥的压力下重合,唤起观者自身植根于生物基因之中的对生命的本能敬畏。
遗忘 Oblivion
2015
《遗忘》,2015
“遗忘”以对当代消费观的审视为路径,反观以快速淘汰为表征的当代生活。但艺术家并无意给出立场鲜明的道德判断,而有意识地选择对此种当代处境予以个人化的回应。
展览将由“忘、想、梦”三个章节构成。首个章节中,萧昱以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的工艺品模型为引子和标本,借此隐喻消费时代:当最先进的武器被制作成模型从而具备礼品的交换及赠予属性时,它的实用性便转化为审美性和消费性,同时进入内化于其消费品身份之内的快速更迭周期中——正是这种“快速更新”和“快速遗弃、遗忘”共同构成了当代生活吊诡的辩证法。
艺术家有意避免过早得出任何道德判断式的结论,在展览第二个章节中引导观者去关注现象背后的第三方因素。艺术家敏锐地呈现、暗示了这种永远在场的“第三方”对人类行为甚至观念的介入,并通过装置、影像等形式将它的无形影响具像化,并在展览的最终章节中给出了个人化的回应。
地 Ground
2014
《地》,2014
整场表演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看作是一场关于劳动和耗费的仪式:工人们、艺术家、表演者同时卷入其中,而他们的劳动将在展览结束之后化为虚无。根据巴塔耶的消尽概念,作为仪式的劳动同生产、积累和随之而来的流通与消费彻底划清了界线。
功夫 Kung Fu
2012
《功夫》,2012,图片由艺博画廊提供
功夫(Kung Fu)一词是不用翻译的。功夫今天已经跨越了符号、形式、精神和物质,成为了一种形态。功夫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可无限蔓延的充满可能性的力量,虚实相间,刚柔并济。向李小龙(Bruce Lee)致敬。
风景 Scenery
2011
下左:风景1,2011,28*36*25cm,石化动物骨、瓷
下右:风景2,2011,26*11*24cm,石化动物骨、瓷
“风景”展览英文名Scenery含有视野的意思,在这个展览中,萧昱想要探讨的是视野是如何被拓展的。当代艺术的提问可以开拓一个视觉的新理论,视觉的本体应由视觉的材料来建构。如果过多地靠理论来支撑,把艺术作为理论的原始文本,显而易见的是“风景”直接关乎视野,是艺术史的发展中关于视觉不断地拓展,它物化的时候还是通过视觉发生的,否则只是理论,不是本体。展场实际上是一个立方的空间,是对“视野”的观察。从人文视野的角度出发,与传统观念发生关系 。
风景3,2011,70*101cm,垃圾袋、胶带
“风景”展览中,萧昱以西式古典画框框取风景,将各个空间的立体关系进行组合,在此,画框并非审美对象的主体,其作为当代艺术的一个母体的西方符号出现。此外,观看的时间性拓展了作品时间维度的概念,使得整个展场具有了纵向的深度。在此,材料对于表现的意图不限于二维视域,将观众的观看行为与展示行为相融合。在当代艺术不断被界定的今天,所谓的日常材料再利用意味着标记,也就是在当代艺术语境宽泛且多义的概念下,标记出语境的边界。而其界定的主体包括美术馆、画廊、观众、媒体以及创作者本身。需要强调的是,这种界定是流变的。也就是说,观众参与的过程,也是在对艺术品的语境进行界定的一个行为的过程。在平行的时空中,观众与作品互为观看对象。萧昱想要试验的是我们曾经的审美对象与今天审美对象之间是如何拓展或者如何消失的这样一个悖论之间的关系。
风景7,2011,尺寸可变,古典画框
萧昱坚持艺术创作所独有的视觉的纯粹性和先验性,而非依托于其他意识形态的跨学科式的呈现方式。艺术对象的先验性,意味着一切艺术活动和一切艺术本文在对象上的共同性。究竟是什么东西使其成为艺术的非形上的、非宗教的?是什么力量把艺术活动和艺术本文联成一体?艺术对象的先验性,规定着艺术语言的先验性。作品能够直接唤起观者对于形式的直感,但观者无法用观念理解这种形式的意味。可见艺术本身不能用观念、概念来言说。萧昱相信艺术表达的直接作用力要远远大于语焉不详的间接阐释,这样会在无形中消解掉表达动机的力量,所以视觉语言的直接表达是第一位的。
回头 Turn Around
2010
《回头》,2010
竹子作为文化符号所具有的东方属性和色彩,出人意料的被艺术家所驾驭。它们柔若水,坚如山,翔似飞禽,猛似伏虎,间而又若虫若兽。韧性与气节、暴力与柔顺共存于作品之中,并不依赖于晦涩偏僻的解读,而是在观者的视觉反应中召唤来自直觉和修养的体验。
不管是谁的!我怀上了就是我的。
Who cares whose seed it is! It's my pregnancy.
2008
《不管是谁的!我怀上了就是我的。》系列作品,2008
作品由两句话构成的标题引起了更深的思考。围绕着重要一方提出的解职,形成了一大堆异议。整个文明的结构、上溯至石器时代的人类文化遗产、社会化的种种进程、家庭、宗教、法律体系、命名的惯例、文学和电影(举例来说)中无处不在的繁荣昌盛的文化生活和心理体验,所有这一切(以及种种)可能统统与这个一意孤行的解释背道而驰。有谁在乎?谁都在乎孩子的父亲是谁。然而,然而,我们非得拘泥于字面意思吗?我们承认结合导致的观念。宽泛地来说,既成事实造成了不可否认的结果。标题中的第二句话强调了一种不计前因、全然接受的态度。是谁把它搞大了?是男女之间的共谋,东西方之间的共谋?还是自己搞大的?艺术家的作品暗示了今天的西方国家自己把自己搞大了!也只能是“我怀上了就是我的。”
精选个展
Selected Solo Exhibitions
2018
“易位”,佩斯画廊,北京
2017
“易位”,佩斯画廊,北京
2016
“水泥楼板”,佩斯画廊,北京
2015
“遗忘”,佩斯画廊,北京
2014
“地”,佩斯画廊,北京
2012
“功夫”,艺博画廊,上海
2011
“风景”,aye gallery,北京
2010
“回头”,北京公社画廊,北京
2008
“别管是谁的!我怀上了就是我的”,aye gallery,北京
精选群展
Selected Group Exhibitions
2012
“文化上海——朝向未来的回归”,艺博画廊,上海
2011
“关系:中国当代艺术展”,广东美术馆,广州
“节外生枝——次生计划第三回展”,艺术通道,北京
“我们是政纯办”,沪申画廊,上海
2010
“对流·2010大芬国际当代艺术展”,大芬美术馆,深圳
“伟大的表演”,佩斯北京,北京
2009
“素器”,2009深圳香港双城双年展,深圳,中国
“豆腐、功夫、Polit-Sheer-Form”, 北京公社, 北京, 中国
“人体——南京尚东当代艺术中心开馆展”, 南京尚东当代艺术中心, 南京, 中国
“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
“天使的传说:中国当代艺术群展” 红楼基金会 伦敦 英国
“CHINETIK——三轮车计划”, 汤格利美术馆,巴塞尔,瑞士
2008
“图书馆”, 北京公社, 北京, 中国
“艺术与资本: 精神的冒险旅行”, LOOP画廊, 首尔, 韩国
“历史的消耗”, 东亚画廊, 上海, 中国
“世界新秩序”, 格罗宁根美术馆, 格罗宁根, 荷兰
“心斋——专题艺术展”, 龙德轩当代艺术中心, 北京, 中国
“生命——雕塑中的生命形式”, 格拉兹艺术馆, 奥地利
“微妙”, 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 北京, 中国
更多作品
Other Works
我只是借着一股强大的上升气流—梵蒂冈,布面油画,200x120cm,2008
实物剧–环球同此凉热(第五章:狗纪念碑),装置,综合材料,2007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装置,玻璃、钢材、卫浴洁具、清水、循环泵,2003
咬—有时候一起咬,有时候互相咬,装置,动物标本、玻璃盒、造雾器,2001
WU,装置,兔子、鸭子、树根、锯末,2000
* 以上作品及资料由佩斯北京、AYE画廊及艺博画廊提供
更多“喧哗”参展艺术家介绍
请持续关注昊美术馆推送